安徽省和縣第二中學

安徽省和縣第二中學

安徽省和縣第二中學始建於1947年,其前身為和縣私立新生中學,由王學華先生捐獻新生洲土地150多畝籌建。1952年秋,學校由縣人民政府接管,更名為和縣初級中學;1969年1月,改名為和縣衛東中學;1970年春,又改名為和縣中學,開始設立高中部;1974年1月,本校定名為和縣第二中學。上世紀80年代,學校規模為24個教學班,每年級4個班,教職工80餘人。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和縣二中始建於一九四七年,其前身為和縣私立新生中學,由王學華先生捐獻新生洲土地150多畝籌建。1952年秋,學校由縣人民政府接管,更名為和縣初級中學;1969年1月,改名為和縣衛東中學;1970年春,又改名為和縣中學,開始設立高中部;1974年1月,本校定名為和縣第二中學。上世紀80年代,學校規模為24個教學班,每年級4個班,教職工80餘人。從1996年起,連續三年,國中增開一個六年一貫班,後,國中每年級增為6個班;高中從1997年起,每年級開設7個班。1998年學校創建成為巢湖地區規範完中,2000年創建為巢湖市第一所市級示範完中,2007年創建成為省級示範高中。
學校現有一座四層,條件先進的辦公樓(1990年建成),兩棟條件優越,功能齊全,能容納1200名學生住校的學生公寓樓(2001、2008年建成),一幢2600平方米的師生餐廳(2008年建成),七幢206套的教職工住宅樓(第一幢於1998年建成,後五幢於2003年建成,第七幢建於2005年)。全新的理化生實驗儀器設備、現代信息技術設備達教育部規定的中學一類標準,特別是物種齊全、形態逼真的生態園在全省僅有兩家;體育、美術、音樂器材齊全;藏書近19萬冊,報刊雜誌350餘種。擁有計算機教室4個,微機280台,多媒體教室10個,電子閱覽室、語言實驗室、學術報告廳、音樂室、美工室各一個。開通了校園網,建立了天文觀測台,於2002年加入了北大附中遠程教育網,成為巢湖市唯一一所遠程教育示範學校。


學校於1989年創辦了一個生產丙衡紡織袋的專業工廠,通過擴建,廠房面積達1300多平方米,有65型拉絲機組1套,混煉造粒機1台,圓織機9台,工業縫紉機12台,固定資產180多萬元,鼎盛時,管理人員6人,職工50人,年產值300萬元,利稅30萬元。後因大環境影響,2000年底停產。

教學特色

1993年秋季以來,學校認真貫徹《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創建:“規範加特色學校”的目標,堅持“德育為首,教學為主,育人為本”的原則,以“內容系列化,方法科學化,渠道網路化,管理制度化”為主要措施,有力地加強了德育工作;以“最佳化常規,精化教研,深化改革,強化管理”為基本途徑,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以發展學生特長為目的,認真實施了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的教育。進入新的世紀,學校確定了“規範化,標準化,科學化,現代化”的辦學目標和“以育人為根本,以質量為生命,以環境為載體,以服務為支點,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辦學理念,加強學校建設和管理,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和教育教學領域的改革,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開創了學校工作新局面。


1、深化學校內部改革,提高辦學效益。首先實行校長負責制:包含校長負責、黨總支監督保證、教職工民主管理三個有機組成部分。全校教職工對校長負責,校長對縣政府負責,並接受全校教職工的民主監督、民主評議。其次實行崗位責任制:根據上級人事管理部門的編制,結合學校實際工作需要,按行政、教師、教輔人員分類設崗,明確崗位職責,建立崗位責任制,加強平時和年度考核。第三實行全員聘任制:本著“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宗旨,“公開公平、雙向選擇”的原則,實行教職工全員聘任制,激勵教職工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履行崗位職責,愛校敬業,精益求精。第四實行結構工資制:將國家財政下撥的活工資部分和從政策性招生經費等預算外資金中部分經費作為浮動工資,實行課時崗位津貼,向一線教師傾斜,做到“多勞優酬”,調動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
2、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狠抓教學常規。以備課組為單位,堅持“三研究、三統一”,即研究課程、教材,研究學生,研究考綱、考題;統一進度,統一檢測,統一質量分析。堅持年級組教學質量分析,交流、總結各年級的教學經驗,系統地認識各學科各年級的教學目的、教學要求,分析存在的問題,研討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實行年級合格交接制。堅持新老教師結對,實行幫學制:凡大學畢業3年以內的青年教師,均安排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進行業務指導,使其儘快熟悉教材教法、教學常規,提高教學能力。
3、實施“教研興教”“科研興校”戰略。學校成立了教科室,加強了教科研管理,規範教科研活動,調動教師們的教科研積極性。教研組、備課組集中學習和教師分散自學相結合,提高業務能力,轉變教育觀念。堅持行政領導分工教研組制度,行政幹部參加教研組活動,加強對教研組的領導。積極申報課題,教科室從教師的專項研究中選擇質量較高的項目,向省教科所、市教研室申請課題。創辦《銀杏》校刊,刊登學校的大政方針、教師的教研論文、學生的優秀習作,豐富了師生的精神生活。

4、認真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1)因材施教,開設特長班。根據我校高中生源特點,自2001年開始,在高中部實施分層教學、分類指導,開設藝體特長班。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從教育目標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用、考試測驗安排均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讓有體藝特長的學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學校在實施過程中及時了解教與學兩方面情況,加以合理調控。
(2)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最佳化課堂教學,提高45分鐘效率,杜絕低水平、低效率、重複化、機械性的課業訓練,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自由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加強學法指導,促進學生主動、生動、創造性學習;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自主、自由學習。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通過組織科技、文藝、體育等活動,鼓勵學生獨立創造,自主實施,並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促使學生提高綜合素質。
5、強化教師隊伍建設。一是抓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和更新,強化教師的憂患意識、競爭意識、質量意識和服務意識,靠一流的教育教學質量和優質的服務贏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二是抓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借良好的師德形象贏得家長和社會的認可。三是注重提高全體教師的業務素質,強抓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工作。學校制定一系列規章制度,強化教師的繼續教育,積極營造鼓勵教師脫穎而出的良好氛圍,努力培養出一批在巢湖市乃至安徽省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師。四是著力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近幾年學校在高校招聘了五十多名本科畢業生充實教師隊伍,給學校增添了活力。為幫助青年教師迅速成長,學校認真開展了新老教師結對幫學活動,舉行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競賽,提出了青年教師“一年適應、三年合格、六年優秀”的成才目標。五是為教師實施溫曖工程、發展工程、健康工程,充分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學校湧現了一批深得學生信賴和社會好評的優秀教師。
6、開展多種活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每年都要利用開學典禮和新生入學暨軍訓教育活動,要求學生做到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生生活,學會合肥市作,學會創造。舉辦校史、校風、校規、校紀、法制、國防人口教育報告會,學生愛校之情油然而生,法制、國防觀念得到增強。開辦中學生團校,進行黨史、團史宣傳,培訓學生幹部;舉行十八歲成人宣誓儀式;青年志願者,為孤寡老人送溫暖,為貧困生南獻愛心,為清潔市容獻力量;每學期確定一個主題,舉辦讀書教育活動,徵文、演講、辯論會、朗誦比賽,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到武警中隊、自來水廠、金河口長江大堤、城南農業科技示範園參觀訪問,進行社會調查,走進社會,了解生活。開辦家長學校,成立家長委員會,請家長們獻計獻策,參與學校管理,共同擔負起教育學生的重任。組織學生學習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開展“在社會做個好公民,在學校做個好學生,在家庭做個好成員”教育活動,將教育內容延伸拓展,著力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將努力放在今天,將目標鎖定在未來。開設心理諮詢信箱,建立學生成長卡,在學生中開展告別三室、不進網咖簽名活動。“走進學生心靈,關愛學生成長”已經成為二中廣大教職員工的自覺行動。

學校榮譽

教職工中全國優秀教師1人,全國中國小德育先進工作者1人,省級優秀班主任1人,省級“教壇新星”2人,縣級“教壇新星”4人,市級以上先進工作者16人,獲省、市級優質課教學大獎賽一、二、三等獎共18人次,被聘為巢湖市市級以上學科理事會理事12人,中學高級教師44人,中學一級教師48人,科任教師中研究生1名,本科學歷178人,其中高中教師本科率98%。三年來,教師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論文近50篇,獲市級以上獎勵論文共61餘篇,承擔5個省級課題研究,8個市級課題研究。
辛勤的勞動結出豐碩成果。幾年來,學校向高等院校輸送了千餘名優秀學生;學生參加競賽,獲國家等級獎8人,省級等級獎58人。張慶武魯志1997年分別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少年班,肖濮2001年考入清華大學,趙亞飛2001年獲省中學生演講比賽一等獎,周倩2004年在“奮發有為建小康”演講比賽中榮獲國家級二等獎,吳磊2003年獲省第七屆中學生運動會首枚金牌,趙嬋娟2000年獲省九運會跳高銅牌,受到省市領導高度讚揚。高考,連續幾年超額完成縣教育局下達的指標,受到市、縣教育局和縣政府的表彰。學校1995年學校被評為“安徽省人口教育先進學校”,1996年被命名為縣級文明單位,1997年被確定為“安徽省思想政治課教改實驗基地學校”,1999年被評為“安徽省體育衛生國防教育工作先進集體”,2000年被巢湖市教委命名為“示範完中”,被省政府授予“安徽省全民健身運動先進集體”,2002年被評為“安徽省電化教育工作先進集體”,2004年被評為全國教育網路系統“示範單位”,巢湖市首屆“文明單位”, 2005年創建為全國民眾體育運動先進集體,2006年創建為全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安徽省文明單位、巢湖市“綠色學校”和巢湖市第二屆“文明單位” , 2007年創建為省“示範高中”和巢湖市愛國衛生先進單位。

高考成就

高考連續五年邁出五大步,2004年本科達線141人,2005年本科達線168人,2006年高考本科達線304人,2007屆高考以本科368人,2008年高考本科達線429人,每年都超額完成縣教育局下達的指標,受到市、縣教育局和縣政府的表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