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商大學

安徽工商大學

安徽工商大學(籌)安徽工商大學坐落於素有“中國古銅都”之稱的沿江開放城市安徽省銅陵市,迄今具有50多年辦學歷史。安徽工商大學一所以經濟學、管理學為主,工學、理學、文學、法學、教育學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學科全日制省屬普通本科高等院校。2008年12月,學校發起成立安徽省套用型本科高校聯盟,並擔任首任輪值主席。2009年10月,學校被批准為安徽省省級示範套用型本科院校立項建設單位,並於2013年通過了項目驗收。2009年,銅陵學院開始籌備安徽工商大學。2012年12月,學校順利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學校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教育廳授予“國家級皖江城市帶產業轉移示範區人才培養基地”。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銅陵學院是一所以經濟學、管理學為主,工學、理學、文學、法學、教育學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省屬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我國青銅文化發祥地之一,素有“中國古銅都”之稱的區域交通樞紐、沿江生態山水名城--安徽省銅陵市,其前身為銅陵財經專科學校,2000年8月,原銅陵財經專科學校與安徽省冶金工業學校和銅陵師範學校合併,2002年3月,經國家教育部批准,升格為本科院校,並更名為銅陵學院。至今已有50餘年的發展歷史。學校校園占地面積1328畝(約885357平方米),現有兩個校區,主校區(翠湖校區),位於銅陵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心地段,老校區(育秀校區)位於銅陵市文化、商業繁華地段--銅陵市北京中路。

學校現有教職工75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580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級職稱人員近200人,擁有博士、碩士學位人員近400人。全日制本專科在校生12006人,成人教育在籍生1700餘人。學校現有館藏紙質圖書75萬冊,中外文期刊1500餘種,各類校舍面積32萬㎡,教學儀器設備總值7000多萬元。

圖書館圖書館

學校現有會計學院、工商管理學院、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金融學院、經濟

學院、外國語學院、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法學院、數學與計算機學院、電氣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建築工程學院等12個學院,另設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體育教學部、繼續教育學院等教學機構。現有49個本科專業,涵蓋經濟學、管理學、工學、文學、理學、藝術學、法學等7大學科門類。建有安徽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皖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以及光電子套用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青銅文化研究所等16個科研機構,編輯出版學術刊物《銅陵學院學報》。

學校是安徽省財經類及理工科類人才培養、培訓的重要基地,形成了一定的財經教育辦學特色。會計學為省級特色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為省級教改示範專業,《管理學》、《稅法學》、《C語言程式設計》等多門課程被確定為省級精品課程,會計實務實驗室為省級基礎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自動化工程實訓(實驗)中心為省級示範實驗實訓中心。

發展概況

為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需要,學院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後與英國、愛爾蘭、阿根廷等國5所高校建立正式交流與合作關係,並與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聯合成立了“安徽省西班牙語培訓中心”。

學校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促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高,努力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高素質套用型人才。建校以來,學校共為社會輸送4萬多名合格專門人才,畢業生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歡迎。近幾年來,我校招生第一志願錄取率、新生報到率和畢業生就業率在安徽省同類高校中處於領先水平。2008年我校本科文、理科最低錄取線分別為522分、514分,分別超出安徽省二本線9分、7分,新生報到率達到98.23%;在畢業生就業工作方面,我院畢業生就業率連續4年達到95%以上,2008年為95.13%,被評為安徽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

近年來,學校圍繞建設特色鮮明、高水平套用型大學的目標,堅持走內涵發展、開放辦學、合作育人之路,不斷創新教育思想觀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學校在安徽省較早提出培養套用型人才、建設套用型高校的辦學思路,在套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論探索和實踐方面,走在全省同類高校的前列。2008年12月,學校發起創立了“安徽省套用型本科高校聯盟”,擔任首任輪值主席單位。此舉,受到了時任國務委員劉延東等領導的關注和批示。

為強力推進省示範套用型高校建設,讓廣大師生享受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學校在認真分析高等教育發展大勢,充分把握高等教育規律的基礎上,適時提出了“八百工程”的決策部署,被省教育廳領導讚譽為“具有戰略思維的大手筆”。經過近一個周期強化建設,積極實踐,取得了明顯的

階段性成效,有力地促進了師生教學、科研和學習的積極性。

學校堅持主動貼近、主動融入、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以與地方共建“四個中心”(地方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培訓中心、地方產學研合作中心、地方政府決策諮詢中心、地方教育文化中心)為平台,共建“四個基地”(實習實訓基地、畢業生就業基地、教學基地和研究基地)為依託,深入推進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初步形成了校地、校企互利共贏、共生共育、共同發展的局面,

為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需要,學校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英國、法國、愛爾蘭、韓國、阿根廷等國家和台灣地區10餘所高校建立交流與合作關係。2005年,學校與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聯合成立了“安徽省西班牙語培訓中心”,2012年,與韓國又松大學聯合開展了“2+2”合作辦學。目前,學校正與美國、愛爾蘭、法國等國家的高校開展“3+1+1”、“2+2”等形式的合作辦學項目,並與友好高校互派訪問學者。

學校招生分數線連續多年持續攀升,穩居於安徽省同類院校前列。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連續四年新生第一志願錄取率皆為100%,文科最低錄取線分別超出安徽省二本控制線10分、13分、15分、22分,理科最低錄取線分別超出安徽省二本控制線21分、25分、33分、27分。畢業生就業率連續6年達到95%以上。

學校積極構建以沈浩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先後榮獲安徽省文明單位、安徽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標兵單位、安徽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先進集體、安徽省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集體、安徽省高校教學管理先進單位、全國高校後勤十年社會化改革先進單位、安徽省衛生工作先進單位、安徽省綠化模範單位榮譽稱號等。

教學機構

院系設定

院 系 專業
會計學院 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資產評估
工商管理學院 市場行銷、電子商務、人力資源管理、物流管理、質量管理工程、物聯網工程
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 勞動與社會保障、公共事業管理、稅收學
金融學院 保險學、金融學、投資學、金融工程
經濟學院 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經濟統計學
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 漢語言文學、廣告學、音樂表演、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美術學
機械工程學院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屬材料工程、機械電子工程
數學與計算機學院 數學與套用數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物聯網工程、數字媒體技術
建築工程學院 土木工程、建築學、工程管理、工程造價、地理信息系統
電氣工程學院 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建築電氣與智慧型化
法學院 法學、社會工作、智慧財產權
外國語學院 英語、商務英語

其它

增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正處級教學單位)、教學質量監控中心(正處級單位,與發展規劃處合署辦公)、實踐教學管理處(正處級單位,下設經管實驗中心、工程實訓中心)。

成立校友會,放在學生處。

師資力量

現有教職工822人,其中專任教師670人,副高以上職稱教師213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教師496人,外聘教師201人。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7209人,成人教育在籍生1761人。(截至到2014年5月)

辦學環境

安徽工商大學是財經類人才培養、培訓的重要基地,是安徽省僅有的兩所財經類高校之一,是全省財稅幹部的重要培訓基地,每年承接著大量來自省內外各地的財稅幹部培訓業務。學校擁有會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財務管理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管理學》、《成本會計》、《稅法學》等8門省級精品課程,會計實務實驗室、自動化工程實驗中心等多個省級示範實驗教學中心。為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需要,學校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後與英國、智利等國高校建立正式交流與合作關係。本院與韓國又松大學開展2+2教育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據學校的學科專業特色,該校聘請百位國家級或省級教學名師來學校給教師和學生授課或開設學科前沿講座;製作百堂示範課例,通過開展精彩一課的徵集與評選活動,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舉辦百場學術報告,由在校副高職稱以上人員、博士和學院黨政領導給師生作學術報告;承接百個左右地方黨委政府的決策諮詢項目、企業產學研項目、實習實訓基地項目、共建科研平台項目、皖江經濟專題研究項目等。

學校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促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高,努力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高素質套用型人才,被列為皖江城市帶產業轉移示範區人才培養基地。

機構設定

黨委 (院長、外事) 辦公室 紀委辦 (監察審計處) 組織部 (黨校、離退休工作處) 黨委宣傳部 (統戰部)
發展規劃處 (教學評估與建設辦公室) 人事處 (人才交流中心) 教務處 (招生辦公室) 學生處 (學生工作部、就業指導中心)
科研處 (學報編輯部) 財務處 國有資產管理處 (基建辦公室) 總務處
保衛處 (人民武裝部) 圖書館 現代教育技術中心 工會
團委 教育教學研究所 區域經濟研究所 實踐教學管理處
機關第一黨總支 機關第二黨總支

學校領導

姓 名

職 務

儲國定 黨委書記
丁家雲 黨委副書記, 校長
王剛 黨委委員,副校長
崔國發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倪國愛 黨委委員,副校長
馮德連 黨委委員, 副校長
童健

黨委委員,副校長

學術研究

學科建設

學校現有49個本科專業,涉及經濟學、管理學、工學、文學、理學、藝術學、法學等7大學科門類究所等16個科研機構。編輯出版學術刊物《銅陵學院學報》。

學校是財經類人才培養、培訓的重要基地。擁有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國家級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7個省級特色專業、8門省級精品課程、3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5個省級示範實驗教學中心。另外還擁有國家級實踐教育基地1個。

科研機構

建有安徽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皖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以及光電子套用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青銅文化研究所等16個科研機構。編輯出版學術刊物《銅陵學院學報》。

學術交流

安徽工商大學,為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需要,學校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英國、法國、愛爾蘭、韓國、阿根廷等國家和台灣地區10餘所高校建立交流與合作關係。2005年,學校與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聯合成立了“安徽省西班牙語培訓中心”,2012年,與韓國又松大學聯合開展了“2+2”合作辦學。目前,我校正與美國、愛爾蘭、法國等國家的高校開展“3+1+1”、“2+2”等形式的合作辦學項目,並與友好高校互派訪問學者。銅陵學院還與合肥工業大學、安徽財經大學、安徽工業大學等名校聯合開展碩士學位培養。

名校合作

名校合作名校合作

6月13日,在銅陵市委常委、副市長、武漢理工大學副書記信思金陪同下,該校領導率隊赴武漢理工大學參訪考察。武漢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劉偉、副校長康燦華、校長助理陳文及相關職能部門、對口二級學院負責人會見了該校考察組。雙方就武漢理工大學對口支持銅陵學院進行洽談,並簽訂了合作協定。

會上,劉偉和儲國定分別代表兩校在《對口支持合作協定》上籤字。雙方還就合作的有關內容、合作機制進行了交流探討。

會後,考察組一行等還參觀了武漢理工大學光纖感測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數字製造湖北省重點實驗室、工程訓練中心。

校園文化

校訓

明德、尚能、博學、日新

學校標誌

校徽主要採用了能鮮明體現銅陵獨特歷史文化和體現銅陵學院自身形象的視覺元素,並將它們融合為一組具有視覺張力和文化意蘊的象徵符號。

1、以雙圓圖形

構圖,象徵著古與今、天與人、人與人通貫融合的時代風貌,寓意順時而動,與時俱進,前程無限美好。

2、以古代刀幣為主造型,說明了銅陵學院以財經為主,經世濟民、孜孜以求的辦學特色;頂部以“鑰匙”之外型喻其理想、信念、智慧開啟知識寶庫,亦折射出教育“傳道、授業、解惑”之本質。其整體又是一個“人”字形古銅鐘,既體現了以人為本、教書育人、百年樹人的辦學宗旨;又傳達了銅陵“古銅都”的歷史文化特色。

3、主造型飾以“銅陵”二字演繹的中國傳統連紋,連紋以“龍型”貫穿,寓意銅陵學院在本區域之翹楚地位。

4、採用古銅色系,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又具有厚重、自然、淵博、和諧、發展的文化意味,與整個徽標形象的內涵和諧統一。

校訓

“明德”

語出《大學·第一章》:“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寓意要學到高層次的學問,就必須把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與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相結合。“尚能”,崇尚能力,培養技能,通過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不斷提高學生的本領;“博學”取自《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它寓意要樹立起博學多識,兼容並包,融貫中西的學風。“日新”取自《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有日新”,日新即每日創新,與時俱進,不懈開拓。

圖書館

圖書館的前身是銅陵財經專科學校圖書館,創建於1978年。2000年9月,銅陵師範學校與銅陵有色冶金工業學校併入我校,2002年我館正式更名為銅陵學院圖書館。

圖書館建築面積28800平方米,由兩個校區圖書館組成,其中育秀校區圖書館建築面積5800平方米,翠湖校區圖書館建築面積23000平方米。館藏現有紙質藏書110萬餘冊,電子圖書106萬種,各類中外文期刊1500餘種,報紙132種,中外文資料庫24種,微機220多台,各類光碟800餘張,另有合訂本報刊6萬餘冊。逐步建立與高水平大學圖書館管理規範相適應的又兼顧自身特點的管理運行制度,全面規範各種規章制度,最佳化業務流程,強化服務意識,不斷拓展服務範圍,深化服務內涵,全面推進數位化進程。電子

文獻採集量大幅度上升,已購進了 13箇中外文資料庫並建成鏡像站點,如:超星電子圖書、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資料庫、萬方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EBSCO資料庫、Springer資料庫、《VIPExam 網路學習資源資料庫》(試用)等。隨著院館建設的不斷擴大和需求,圖書館正在聯合銅陵市文化局等相關部門,建設獨具地方特色、反映銅陵“古銅都”悠久歷史文化的“中國青銅文化資料庫”。

2002年,圖書館採用“妙思文獻管理集成系統”,實現了採訪、編目、典藏、流通、閱覽、公共查詢、期刊管理、統計信息和讀者信息查詢等全部業務流程的自動化、網路化管理,實現網上續借、圖書推薦、發布新書通報等功能。

根據學校的專業設定、學科重點和教學科研發展方向等要求,圖書館注重採集經濟、計算機、機械、化工、土木建築等學科門類及相關的基礎理論、套用技術和反映國內外科學技術最新發展的文獻。形成以經濟、管理學文獻為主體,兼有工學、理學、文學、法學、教育學等學科的多種類型、多種載體的綜合性館藏體系。本館圖書分類採用《中圖法》,各書庫、刊庫、閱覽室均使用分類排架方法,便於讀者從書刊的學科知識體系入手查找文獻資料,中文現刊採用分類固定排架方法,以利於讀者查閱;外文現刊採用分類國別排架;檢索刊物按使用頻率排架。圖書館逐步建立與高水平大學圖書館管理規範相適應、同時兼顧自身特點的管理運行制度和業務流程,不斷強化服務意識,拓展服務範圍,深化服務內涵。隨著“銅陵數字圖書館”的建成和使用,圖書館數位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2011年9月,我院圖書館成功與“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和“安徽省CALIS管理中心”簽訂了三方資源共享和服務協定,成為安徽省高校為數不多的CALIS正式成員館,我院師生能夠享用本館和本館以外700餘所高校圖書館的海量數字資源。並且安徽省CALIS管理中心已推薦我館向教育部CALIS中心申報特色數字圖書館。

截至2013年底,我館可向讀者提供閱覽、外借、文獻檢索、情報諮詢、科技查新、網路服務等多類型、多方式、多層次的服務。實行全開架、大流通服務方式。圖書館現有對外借閱處7個,閱覽室9個、自修室2個,電子閱覽室2個。周開放時間達105小時,電子資源每周7×24小時開放。

全館設有二級機構六個,即:辦公室,流通部,閱覽部,采編部,技術情報部,參考諮詢部;以及青銅文化研究所和文檢課教研室。編輯出版《圖書館與讀者報》(月刊)。在職員工44名,其中研究館員1名、副研究館員4名、博士研究生1名、碩士研究生3名,館員13名,本科以上學歷占總人數的80%以上。截至2014年初,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1項,主持安徽省哲學社科規劃項目1項,主持和參與省教育廳和院級項目7項。館領導班子在職工中推動“內聚核力,外塑形象”的工程,大力弘揚團隊精神和奉獻精神,樹立嚴謹求實,開拓創新、團結奮進的價值觀念。廣大職工努力為讀者營造文明、有序、舒適的學習環境,努力為學院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及教學提供文獻信息服務保障,為把圖書館創建成銅陵學院的文獻信息中心和傳播先進思想文化的示範中心而不斷努力。

發展

實力

學校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大力實施素質教育,深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促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高,努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層次人才。建校以來,學校共為社會輸送4萬多名合格人才,畢業生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歡迎。學校招生第一志願滿足率、新生報到率和畢業生就業率均居於全省本科院校前列,2007年,學校經濟類、管理類專業本科第一志願滿足率超過155%,本科新生報到率達到了99.8%,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8.37%。學校實力在同類學校中處於領先地位。

目標

學校牢固樹立“六個第一”即:“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特色是第一支柱、質量是第一生命、改革是第一動力、人氣是第一保證”的辦學理念,堅持財經教育比較優勢,最佳化學科專業結構,著力打造經濟類、管理類學科特色,努力實現管、經、工、文、理、法、教等多學

科協調發展;堅持以教師為本,注重加強以教師隊伍為主體的人才隊伍建設,著力提高教師隊伍的職稱、學歷層次和教學科研水平,努力培養和造就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堅持內涵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入推進教學質量與改革工程,著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培養厚基礎、高素質、強技能、具有一定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級套用型人才;堅持面向地方的辦學方針,主動承接地氣,積極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努力使學校成為支持和貢獻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陣地;堅持深化改革,強化管理,著力推進學院體制和制度創新,不斷提高學院的辦學水平,增強學校的辦學實力,爭取到2015年,把學院建成為一所全日制在校學生達18000人、財經特色較為鮮明、整體水平較高的教學型、多科性綜合性大學。

規劃

學校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創新辦學思想和教育觀念,樹立“辦學為了學生、辦學依靠教師”的辦學理念,確立“套用型、地方性、開放式”的辦學定位。為實現學院科學發展上水平,學院緊緊抓住發展第一要務,進一步明確發展定位和發展思路,提出把學校建設成為一所高質量有特色套用型本科高校的奮鬥目標。為積極推進高質量有特色套用型本科高校建設,學校堅持內涵發展,以市場需求和就業為導向,充分借鑑國內外高校套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深化套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努力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套用型人才;堅持開放辦學,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主動貼近地方,融入地方,深入開展校地、校企、校際合作,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立足並服務於“一市兩區”的“四個中心”(地方政府決策諮詢中心、地方產學研合作中心、地方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培訓中心和地方文化教育中心)、“四個基地”(與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共建教學基地、研究基地、畢業生就業基地和實習實訓基地)。

2008年12月,學校發起成立了安徽省套用型本科高校聯盟,並擔任首任輪值主席,積極推動聯盟高校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堅持傳承創新,以沈浩精神為核心品質,努力建設崇尚科學、追求真理、品位高雅、底蘊深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學校先後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阿根廷、韓國、智利等境外12所高校締結了友好交流與合作關係,與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聯合成立了“安徽省西班牙語培訓中心”,與台灣6所高校開展了教學、學術交流與合作。同時,學校還與合肥工業大學、安徽財經大學、安徽工業大學開展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工作。通過近幾年來的建設和發展,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服務社會能力不斷增強,辦學影響不斷擴大,招生和畢業生就業工作均居於全省同類院校前列,先後被授予全國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先進單位等多項國家級榮譽,被安徽省列為皖江城市帶產業轉移示範區人才培養基地。

安徽省高等院校·本科

合肥市 ▪ 安徽大學 ▪ 安徽農業大學 ▪ 安徽醫科大學 ▪ 安徽建築大學 ▪ 安徽中醫藥大學 ▪ 合肥師範學院 ▪ 合肥學院 ▪ 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 ▪ 安徽外國語學院 ▪ 安徽新華學院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合肥工業大學 ▪ 安徽三聯學院
蚌埠市 ▪ 安徽財經大學 ▪ 安徽財經大學商學院 ▪ 蚌埠醫學院 ▪ 蚌埠學院
淮南市 ▪ 安徽理工大學 ▪ 淮南師範學院
蕪湖市 ▪ 安徽工程大學 ▪ 安徽師範大學 ▪ 皖南醫學院
滁州市 ▪ 安徽科技學院 ▪ 滁州學院
銅陵市 ▪安徽工商大學( 銅陵學院 )
其 他 ▪ 安慶師範學院 ▪ 巢湖學院 ▪ 池州學院 ▪ 阜陽師範學院 ▪ 黃山學院 ▪ 皖西學院 ▪ 安徽工業大學 ▪ 宿州學院 ▪ 淮北師範大學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