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密室日記

安妮密室日記

<安妮密室日記>這本日記是安妮遇難前兩年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的記載。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發生衝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

中文名稱:安妮日記
英文名稱:The Diary of Anne Frank
德語名稱:Das Tagebuch der Anne Frank
作者:安妮·弗蘭克 Anne Frank, 莫珍·普萊斯勒 Mirjam Pressler, 奧圖·弗蘭克 Otto H. Frank
內容簡介:
一個十六歲的少女,最大的願望是做一名記者和作家,卻因為希特勒發動的一場邪惡的戰爭,於花季之齡死於納粹集中營。這本日記是安妮遇難前兩年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的記載。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發生衝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
“二戰後我想出版一本書,叫做《密室日記》……”
一九四二年七月,十三歲的安妮和家人為逃離納粹恐怖統治,躲藏在荷蘭阿姆斯特丹一間倉庫里,從此展開兩年多的密室生活。“我經常心情沮喪,可是從來不絕望。我將我們躲藏在這裡的生活看成一場有趣的探險,充滿危險與浪漫情事,並且將每個艱辛匱乏當成使我日記更豐富的材料。”一九四四年四月五日安妮在日記里寫道:“我希望我死後,仍能繼續活著。”
安妮的日記從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二日寫到一九四四年八月一日。起初,她這日記是純為自己而寫。後來,荷蘭流亡政府的成員傑瑞特·波克斯坦從倫敦廣播電台宣布說,他希望在戰爭結束之後,能蒐集有關荷蘭人民在德軍占領之下苦難生活的目擊報導,公諸大眾。他特別以信件與日記做為例子。安妮收聽到這段話,為之動心,於是決定在戰爭結束之後,要依據她的日記出版一本書。她開始將她的日記加以改寫、編輯、潤飾,刪去她認為不夠有趣的部分,並且靠回憶增加一些內容。同時,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記。
學術界編纂的《安妮日記:評註本》將安妮第一次寫成、未經整編的日記稱為A版,以別於第二次所寫、經過整理的版本,是第二種版本,一般稱為B版……奧圖·法蘭克斟酌許久,決定完成女兒的宿願,將日記出版問世。他從A與B版中選材,編成篇幅較短的一種版本,後來稱為C版,全世界讀者歷來讀到的《安妮日記》就是這個版本。
奧圖·法蘭克的遺產由坐落在瑞士巴塞爾的安妮·弗蘭克基金會繼承,該會擁有安妮日記的著作權。後來,基金會決定為日記推出一種增訂的新版本,從安妮的A與B兩個版本取材,對奧圖·法蘭克的內容加以補充,內容大約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希望讓讀者更了解安妮的內心世界。
自從安妮死後,她的日記已經被翻譯成五十五種文字,銷售二千四百萬冊,安妮的確以另一種方式完成她的夢想。這個最新披露的絕對版本對於已經認識安妮的人來說,提供一個重新發現安妮的機會;對於未識安妮的人而言,更是一個值得珍藏的版本。
精彩書摘:
一九四○年五月以後,好日子很少,而且相隔很久……我們的自由被一連串的反猶太命令嚴格限制:命令猶太人身上要佩一顆黃星;……猶太人禁止搭電車;……猶太人在下午三點到五點之間才能買東西;…… 這也不準,那也不準,可是日子還是過下來了。賈桂琳常常對我說:“我現在什麼事都不敢做,怕做到不準做的事情。”
你一定想聽聽我對躲起來過日子的想法。這個嘛,我只能說我還不是很清楚。我想我在這幢房子裡永遠不會覺得賓至如歸,不過這並不表示我討厭它。我們很像在一幢奇怪的公寓裡度假。
我不要像大多數人那樣,過了一輩子,結果白活。我要有用,或者帶給所有人喜悅,即使是我不認識的人。我希望在我死後,仍能繼續活著!所以,我非常感謝上帝給了我這個天賦,我利用這天賦長進,並且表達我內心的一切。
在當前這樣的時代,的確很難:理想、夢想和寶貴的希望也在我們心中浮現,但只有被殘酷的現實壓碎。我沒有把我的理想全都拋棄,也是奇事,那些理想看起來那么荒謬,那么不切實際。可是我仍然緊抱著它們,因為世界雖然這樣,我還是相信人在內心裡其實是善良的。
電視劇簡介:
如果說戰爭永遠是一個黑色的主題,二戰無疑是其中最沉重的一筆。在針對猶太人那場慘絕人寰的屠殺中,數以萬計的猶太人被成批殺害的唯一的理由,就因為他們是猶太人!在猶太人巨大的抗爭訴求中,美若仙童的安妮·弗蘭克就是這其中的一脈細微而柔韌的聲音。戰前的安妮擁有田園般的夢幻童年,豆蔻青春的她宛若一朵盛開的花蕾,然而盛開的花蕾在納粹的牢獄裡倍受催萎。取材於安妮·弗蘭克的本片,用一個青春少女的日記記錄猶太人在集中營里橫遭虐待,最終被送進冒著濃濃黑煙的焚屍爐的地獄生活和悲慘命運。
荷蘭KRO電視台訪談:
反映二戰期間猶太人真實經歷的《安妮日記》早已享譽世界。這部日記的作者、德國猶太姑娘安妮·弗蘭克去世快62周年了,她生前曾渴望成為一名荷蘭公民。
為實現她的遺願,荷蘭KRO電視台日前把她列入200名荷蘭偉人候選者名單,以此方式要求荷蘭政府追授她荷蘭國籍。但荷蘭法務部4日明確表示,雖然法務部同情請願者們的苦心,但荷蘭法律不允許死後追授國籍。
安妮是德國猶太人,為逃避納粹大屠殺,安妮一家到荷蘭避難。後來,中立的荷蘭也被德軍占領。從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安妮等人一直躲藏在阿姆斯特丹一所房子的秘室里。安妮以她14歲少女的目光記述了這段苦難煎熬的歲月。
後來蓋世太保得到密報,將他們抓進集中營。安妮因傷寒在集中營里病逝,當時距德軍投降僅一個星期。1947年,死裡逃生的安妮父親將女兒遺留的日記付梓出版。這本日記已轉譯成54種文字,共印刷3000萬冊。她避難的房子已被闢為安妮故居博物館,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緬懷那不堪回首的人類悲劇。
KRO電視台女發言人莫尼克說,“我們知道她不是荷蘭人,但提名委員會認為她為荷蘭作出了貢獻。而且,很多人都贊成安妮當選荷蘭偉人。”
安妮故居博物館女發言人帕特里夏說,不論安妮是不是荷蘭人,都絲毫無損於她是荷蘭一部分的事實。因為“她的遺產屬於荷蘭,她的日記用荷蘭語寫成”。
KRO電視台將於下周公布10大荷蘭偉人評選結果。除安妮外,其他著名候選人還包括畫家倫勃朗、梵谷,足球明星克魯伊夫、古利特以及“喜力”啤酒公司創始人弗雷迪·海內肯等。
安妮故居發人深省 人民網駐比利時記者 章念生
荷蘭阿姆斯特丹。淅淅瀝瀝的春雨中,一支由不同膚色、不同年齡人群組成的隊伍沿著街角向後蜿蜒。五顏六色的傘下,稚氣未脫的孩子依偎著父母,精神矍鑠的白髮老人靜靜佇立,充滿活力的小伙子姑娘們則乾脆在雨中挺立。他們在等著參觀《安妮日記》中的主人公安妮·弗蘭克躲藏了兩年零兩個月的閣樓。
《安妮日記》是荷蘭籍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在二戰中遺留下來的一部個人日記,它真實地記述了她與家人以及另兩個猶太家庭為逃避納粹迫害而度過的長達兩年的隱蔽生活。安妮從13歲生日寫起,一直寫到1944年8月4日他們的隱居地被德國黨衛軍查抄後不久。這個不到16歲就被納粹奪去了生命的孩子的日記在戰後成為人們對那場人類夢魘進行深刻反思的珍貴教材。今天,由65種語言出版的《安妮日記》已售出3000萬冊。安妮故居也成為各國遊客訪問阿姆斯特丹時必去的地方之一。2004年,共有93.6萬人參觀了安妮小屋,平均每天2564人。今年前3個月,參觀人數比去年同期又增加了1萬人。
5月2 日,記者隨著人群進入安妮小屋,走進那扇書架後的暗門,爬上那狹窄樓梯,來到安妮與3位家人及另外4位猶太人當年蟄居的密室。幽暗的屋子裡沒有家具,沒有日用品。在一片靜穆的氣氛中,每位參觀者都在仔細地端詳一幅幅相片,觀看一段段電視錄像,閱讀牆上的安妮日記的一個個片斷。記者發現每一個參觀者都神情莊重,可以看出他們的內心已被深深打動。
安妮的父親奧托當年曾說過,“我們的目的是要教育人們,讓悲劇不再重演。”“沒錯,我們的確是在實現奧托的夙願。設立博物館的長期目標也正是教育”,安妮·弗蘭克故居管理委員會總經理漢斯·威斯特拉先生一語道出了安妮故居的努力目標。他說,40多年前,歐洲到處都是戰爭遺蹟和倖存者,倖存者們還可以用親身的經歷向孩子們講述戰爭的故事。但現在年輕一代的父母都沒有經歷過戰爭,關於戰爭的記憶正在漸漸淡去,因此關於二戰的教育已經迫在眉睫。
如何獲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是威斯特拉和他的120名同事們不斷研究的課題。“我們時常接到從世界各地打來的電話,要求舉辦安妮·弗蘭克展覽。有一點我們會始終堅持,那就是布展理念一定要由安妮故居的人主導。”威斯特拉說,除了阿姆斯特丹,全世界每年還有150多個城市舉辦為期約4周的安妮·弗蘭克展,以便讓更多的人們了解安妮與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故事。每一次展出,都會有大量的小學生前往參觀。他們在來之前,已看過了半小時的短片。回校之後,老師還要請他們結合生活實際談自己的感受。這種行之有效的做法,正是安妮故居工作人員培訓的結果。他們還結合實際,想出了各種各樣的教育方法。例如在有些國家利用文學作品,在另外一些國家則通過精緻的卡通畫來講述安妮以及二戰的故事。又如先培訓十七八歲的年輕人,請他們給小學生作展覽嚮導,這叫做“讓孩子幫助孩子”。
安妮故居還善於利用現代科技。例如,他們充分利用網路,讓孩子們管理網頁,在網上製作節目與遊戲,讓安妮以及二戰的故事更加適合孩子的口味。目前,安妮故居的網頁上已有荷、英、德、法、西、意6種語言。5月9日,安妮故居還將在網上開通“安妮導遊”欄目,介紹歐洲各國的二戰歷史。5月2日,安妮故居監事會主席、荷蘭前首相科克向德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和捷克6個國家的元首發去了親筆信,希望他們予以支持。
參觀完畢,記者在安妮博物館的留言簿上讀到了這樣幾句話:“難以想像這種事情真的會發生。我希望不會再有人過這種生活。”“這是一段非常打動人心的經歷,應該永遠銘記,永遠延伸。”記者留心數了一下,在博物館開館4小時內,共有55條用各種文字書寫的留言。就在記者翻看留言簿的幾十秒鐘內,後面又有好幾個年輕人悄無聲息地加入了參觀的隊伍。
Anne Frank,
1929—45, German diarist, b. Frankfurt as Anneliese Marie Frank. In order to escape Nazi persecution, her family emigrated (1933) to Amsterdam, where her father Otto became a business owner. After the Nazis occupied the Netherlands, her family (along with several other Jews) hid for just over two years (1942—44) in a "secret annex" that was part of her father&#039;s office and warehouse building. During those years, Anne kept a diary characterized by poignancy, insight, humor, touching naiveté, and sometimes tart observation. The family was betrayed to the Germans in 1944, and at 15 Anne died of typhus in the Bergen-Belsen concentration camp.
Anne&#039;s diary was discovered by one of the family&#039;s helpers and after the war was given to her father, the only immediate family member to survive the holocaust. Edited by him,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1947) became an international bestseller and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1952) and 66 other languages. It was also adapted into a play (1955) and a film (1959). A critical edition was published in 1986, and a complete edition, containing almost a third more material, appeared in 1995 on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her death. Anne Frank also wrote stories, Fables, and essays, which were published in 1959. The Franks&#039; Amsterdam hiding place is now a museum, there is a foundation established by her father, and institutions devoted to her exist in New York, Berlin, London, and other cities.
See biographies by M. Müller (tr. 1998) and C. A. Lee (1999); M. Gies, Anne Frank Remembered (1988); R. Van Der ROL and R. Verhoeven, Anne Frank, Beyond the Diary: A Photographic remembrance (1995); C. A. Lee, The Hidden Life of Otto Frank (2003); W. Lindwer, The Last Seven Months of Anne Frank (documentary film, 1988 and book, 1992); J. Blair, dir., Anne Frank Remembered (documentary film, 1995).
1942年6月20日 星期六(想寫日記)
我這樣的一個人寫起日記來,也真是個奇怪的經驗。說奇怪,不但是因為我以前什麼都沒寫過,而且因為我覺得以後我自己和誰都不會對一個13歲女生的胡思亂想感興趣。算了,沒關係,我就是想寫。再說,我有一大堆心事,不吐不快。
為了提升這位我等待已久的朋友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我不想和大多數人一樣只是隨手記下一些事實,我要這日記當我的朋友,我還要為這位朋友取個名字,叫吉蒂。
1943年11月8日 星期一(身處逆境)
你看得出來吧,眼前我正在抑鬱之中。我說不出這抑鬱怎么來的,可是我想是我的懦弱引起的。我處處被這個毛病折磨。今天晚上,貝普在這裡,門鈴響了,又久又大聲,我馬上臉色發白,胃裡翻滾起來,心臟瘋狂地跳——只因為我害怕。
再不然,就是密室起火,或者他們三更半夜來抓我們了,我爬到床底,嚇得要死。這一切幻覺都好像真的一樣。想一想,這一切都可能很快成真呢!
在我心目中,我們八個人好像是一塊藍天,四面八方被逐漸逼近的烏雲包圍著。我們站著的這塊圓圓的地方還是安全的,但烏雲正在圍過來,我們和那一直逼過來的危險之間的圓圈越收越緊。我們周圍都是黑暗和危險,我們急著尋找逃出去的路,結果彼此你擠我撞。我們張望下面的混戰,看看這上面的平靜和美。可是同時,我們被大片烏雲阻絕了,不能上,也不能下。大片烏雲像一堵穿不透的牆一樣擋在我們面前,想壓碎我們,只是還壓不過來。我只能哭喊著哀求:“喔,圈子,圈子,打開來讓我們出去吧!”
1943年11月27日 星期六 (心憂夥伴)
最親愛的吉蒂:
昨晚我正要入睡的時候,漢妮莉即漢妮莉忽然出現在我眼前。
我看見她衣服破爛,面容消瘦憔悴。她注視著我,大大的眼睛裡帶著那樣的哀傷和責備,我看出裡面的意思:“喔,安妮,你為什麼拋棄了我?救救我,救我離開這地獄!”
我卻救不了她。我只能站在一旁眼看著別人受苦受難死去。我只能祈求上帝將她帶回我身邊。她用她那蒼白的臉和哀求的眼睛盯著我,那么無助。但願我能幫她!親愛的上帝,我得到我祈求的一切,她卻落入命運的可怕掌握里。她和我一樣虔誠,也許更虔誠,而且也有心向善,那么為什麼我被選來活下去,而她也許要走向死亡?我們之間的差別在哪兒?我們為什麼這么天差地別?
慈悲的上帝,請安慰她,讓她至少不孤獨。但願你能告訴她說我滿懷同情和愛在想著她,那樣也許能幫助她撐下去。
1944年2月12日 星期六(渴望春天
陽光普照,天空深藍,和風輕拂,我渴望著,真的渴望著一切:交談、自由、朋友、獨處。我渴望……哭一場!我覺得我仿佛要爆炸。我知道哭會有幫助,可是我不能哭。我浮躁不安。我從一個房間踱到另一個房間,從窗框的細縫呼吸,感覺到心在跳著,好像在說:“終於,滿足我的渴望吧……”
我想,春天已經在我內心裡。我感覺到春天在甦醒,我在我整個身體和靈魂里感覺到它。
1944年3月25日 星期六 (立志快樂)
我沒有很多錢,其他世俗財產也不多,我不美麗,智慧不高,也不聰明,可是我快樂,而且立志永遠快樂!我生來快樂,我愛人,我天性信任人,而且希望人人都快樂。
1944年4月5日星期三 (表白心志)
我終於明白我必須做功課,才不會無知;必須好好活下去,當記者,因為這是我的志向!我知道我能寫。我有幾篇故事寫得很好,我描寫密室生活很幽默,我的日記大多鮮活生動,不過……我是不是真有文才,還有待觀察。
《伊娃的夢》是我最好的童話,怪的是我根本說不出我這篇童話的靈感怎么來的。《凱蒂的生活》也不錯,但整體說來沒什麼特殊之處。我是我最好也最嚴厲的批評家。我知道什麼好,什麼不好。人不下筆,真不知道寫作多美妙;我從前老是哀嘆自己不會畫畫,可是現在我非常高興自己至少能寫。如果我沒有寫書或報紙文章的才氣,總也能夠為自己而寫。但我想要的成就不只這個。我無法想像自己過著母親、凡&#8226;丹太太和許許多多女人的那種人生,成天瞎忙,然後就被世人遺忘。在丈夫和孩子以外,我還需要有可以奉獻自己的東西!我不要像大多數人那樣,過了一輩子,結果白活。我要有用,或者帶給所有人喜悅,即使是我不認識的人。我希望在我死後,仍能繼續活著。因此,我非常感激上帝給了我這個天賦,我利用這天賦長進,並且表達我內心的一切!
寫作的時候,我擺脫所有俗慮。我的哀傷消失無蹤,我的精神鮮活復振!不過,有個大問題,有一天我能不能寫出個偉大的作品來,我會不會成為記者或作家?
我希望會,喔,我真希望這樣,因為寫作使我能記下一切,我的所有思想、理想和狂想。我好久沒有為《凱蒂的生活》用功了。在心中,我把下一步情節想得精精確確,可是寫起來好像沒有那么順利。這個作品也許永遠沒法完成,最後不是走進紙簍,就是丟進火爐里。想起來好可怕,不過,我對自己說:“你才十四歲,閱歷體驗又這么少,對哲學能寫出什麼來。”
因此,重振精神,往前走,向上看吧。會有結果的,因為我下定了決心要寫下去!
1944年5月3日星期三(從不絕望)
你一定可以想像,我們經常滿懷絕望地問:“戰爭有什麼意義?人為什麼不能和平相處?這一切破壞,到底是為了什麼?”
會問這問題,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為止沒有人拿得出完滿的答案。為什麼英國人的飛機越造越大,越造越精,同時又一直弄出一大堆要重建的新房子?為什麼每天花幾百萬打仗,卻拿不出一分錢給醫學研究、藝術家或窮人?為什麼有些人挨餓,世界其他地方卻有堆積如山的食物在腐爛?喔,人為什麼這么瘋?
我不相信戰爭只是政客和資本家搞出來的。芸芸眾生的罪過和他們一樣大;不然,許多人民和民族早就起來反叛了!人心裡有一股毀滅的衝動,發怒、殺人的衝動。除非所有人類沒有例外都經過一場蛻變,否則還是會有戰爭,苦心建設、培養和種植起來的一切都會被砍倒、摧毀,然後又從頭來過!
我經常心情沮喪,可是從來不絕望。我將我們躲藏在這裡的生活看成一場有趣的探險,充滿危險和浪漫情事,並且將每段艱辛匱乏的事情當成使我日記更豐富的材料。我已下定決心要過和其他女孩子不一樣的人生,不想以後變成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我在這裡的經驗,是一個有趣人生的好開頭。碰到最危險的時刻,我都必須往它們幽默的一面看,並且笑一笑,理由——惟一的理由——就在這裡。
我年輕,有許多尚未發現的特質;我年輕又堅強,正生活在一場大探險里;我正在這探險過程之中,不能因為沒有什麼好玩的事而只顧整天唉聲嘆氣!我有很多福分:幸福、愉快的性情,以及力量。每天我都感覺到自己在成熟,我感覺到解放正在接近,我感覺到大自然的美和周遭人的善良。每天我都想,這是一場多么迷人有趣的探險!有此種種,我為什麼要絕望?
評析:安妮的快樂源自於精神上的追求。試用期和樂觀讓她對逆境不屈不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