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法主義

內容介紹

《守法主義》(Legalism)一書初版於1964年,再版於1986年。在本書中,施克萊提出法律職業者(包括法官、律師、法律學者)具有共同的意識形態,即守法主義,並系統闡述了守法主義的概念、特徵、價值和弱點。
本書的上篇,評析了法與道德的關係。這一領域在傳統上是實證法學派和自然法學派進行激烈對抗的戰場。在20世紀50年代末,本書寫作前夕,兩大法學派的代表人物哈特(H. L. A. Hart)和富勒(Lon L. Fuller)還就法與道德的關係問題展開了一場著名的辯論。[1] 而施克萊則指出,兩派實際上具有深刻的相似性,都是守法主義的表現。她揭示了兩大法學派各自的意識形態根源和局限性,主張不能割裂法與道德的關係,而要把它們看作是一個連續體(continuum)。
本書的下篇,對法與政治的關係進行了探討。各種傳統法律思想,無論是實證法學還是自然法學,都一致認為法應當脫離於政治,並且認為法優越於政治。施克萊對此進行了批判。圍繞著政治審判,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施克萊展示了守法主義立場的偏狹,指出這些審判無法基於守法主義獲得正當性,而只能從自由主義政治的角度加以論證才站得住腳。因此,法“不是凌駕於政治世界之上,而是恰在其中”。

作者介紹

朱迪絲·N·施克萊(Judith N. Shklar),1928年-1992年,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

作品目錄

譯者前言
原作者1986年再版序言
導論:法與意識形態
上篇:法與道德
1. 定義和意識形態定義和意識形態
2. 區別點:罪孽、不道德和犯罪區別點:罪孽、不道德和犯罪
3. 自然法和法律意識形態自然法和法律意識形態
4. 求同的意識形態下篇:法與政治求同的意識形態
下篇:法與政治
1. 導言導言
2. 公正:守法主義的政策公正:守法主義的政策
3. 法與國際政治法與國際政治
4. 政治審判:何種政治?政治審判:何種政治?
5. 政治判決的精神政治判決的精神
6. 受審的戰爭受審的戰爭
7. 被奉為法律的國家意識形態:東京
8. 公正和遙遠過去
9. 審判遙遠未來
10. 國內政治審判
11. 結語
結論
注釋
姓名索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