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洪

宇洪(1913—1942.5),原名吳進堂,宇升庭,山西省沁縣墳上村人。自幼勤奮好學,1929年考入故縣鎮高等國小讀書。1930年考入太原新民中學。1936年夏考入山西政法學校(簡稱法專)。在太原讀書時,因家庭經濟困難,他經常利用課餘時間和假期,給學校抄資料或到工廠去做工。1936年,參加犧盟會,投入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7年“七七”事變後,宇洪受山西犧盟會的派遣到晉西北工作。1938年3月,宇洪擔任了臨縣三交區抗日戰地動員委員會主任兼區委書記後,經常深入到農民家中做工作,向廣大民眾、幹部宣講《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教青年學生唱抗日歌曲,在他的耐心教育、啟發下,三交區村村成立了農救會、兒童團,半年時間就有60多名青年報名參軍,走上抗日前線。1939年1月,宇洪被調到綏遠省涼城縣任縣動委會主任。他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吃飯,他不能吃莜麵,一吃莜麵就拉肚了,可是莜麵又是當地民眾的家常飯,有時民眾給他做一些其它吃的,他堅決不讓,還笑著對大家說:“連這點困難都克服不了,還能打鬼子嗎!”他這種與民同甘共苦的好作風、好思想,很快贏得了大家的讚揚。1940年春,調任朔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上任後不久,上級黨委就下達了四項動員任務,由於宇洪善於用黨的政策去發動民眾,作風紮實,團結幹部,所以全縣僅用兩三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公糧兩千石、籌款2.5萬元、徵兵78人、做軍鞋2000雙的任務,受到上級的表揚,民眾也都親切地稱他是人民的好縣長。
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宇洪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積極勇敢地同日軍、漢奸進行堅決的鬥爭,被民眾稱為打鬼子、除漢奸的勇士。1939年秋季的一天,宇洪率游擊隊深入到日軍控制很嚴的涼城縣天成村據點附近,處死一個死心塌地、效忠日軍、殘害人民的偽村長。這次活動對天成據點的偽人員震動很大,有的偽人員嚇得跑回了家,有的偽人員主動和游擊隊聯繫,表示願意為其辦事。宇洪抓住時機,發動民眾,進一步瓦解了偽軍,打擊了敵人。1940年10月任中共懷仁縣委書記後,經常帶領游擊隊到朔縣、懷仁、吳家窯、鵝毛口等據點附近進行活動。他通過給偽人員捎信、傳話等形式,警告他們不要胡作非為,殘害百姓,要為自己留下一條後路。有一次,宇洪帶領游擊隊,在懷仁車站附近與一小股警察遭遇,把這股警察打得慌忙逃命,日本指導官知道後,大罵警察隊是飯桶。並揚言說:“誰能抓住宇洪賞大洋叄百元。”1941年8月,宇洪調任中共右南縣委書記。這年冬天,日軍採用政治上瓦解,軍事上實行分兵合擊的辦法,妄圖一舉摧垮右南抗日根據地。面對來犯之敵,宇洪勇敢地率領游擊隊與敵人展開反蠶食的鬥爭,並槍決了10多個作惡多端的漢奸、叛徒,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1942年春天,日偽軍對右南抗日根據地發動了殘酷的大掃蕩。宇洪根據上級黨委的指示,先把一部分同志安全轉移到後方根據地,他又重返右南,帶領游擊隊靈活機動地打擊日偽軍,鬧得敵人不得安寧。日本指導官多次揚言說:“抓住宇洪賞大洋伍百元。”同年5月9日,宇洪率領五六名幹部和游擊隊員來到右南左小峰村(現屬平魯縣),剛住下,叛徒谷海、趙祥就領著水頭據點40多名日偽軍包圍了左小峰。宇洪臨危不懼,迅速指揮大家突圍,在宇洪的掩護下,其他同志都安全地突圍脫險,而他突圍至下赤岔溝村西的小山時,不幸中彈,光榮犧牲。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