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甲法源禪寺

學甲法源禪寺

民國二十五年叄月義常禪師圓寂,信徒代表,地方仕紳等開會,由日僧東海宜誠禪師提名議決,敦聘永錫禪師為第二代第叄任住持。 民國叄十七年,惟覺禪師留學歸國,旋即膺任第叄代第四任住持,是時易名清涼山法源禪寺,執事叄年卸任,叄十九年駐錫清華山,開闡禪風,後相繼奔走於嘉義佛教教會行政及德源禪學院,度化僧尼。 民國四十二年永錫禪師復出住持第六任,其後增建大殿並兩廡僧寮,建置寺產土地一甲余,五十年追思先賢,建設祖師堂,五十四年八月大殿再度擴建竣工。

台灣省台南縣
法源禪寺碑記 法源禪寺地處嘉南平塬之學甲市區,禪寺名法源,蓋取直指佛法之本源,並普度眾生之意也。
禪寺前身為萬成堂,緣起於後社莊(今台南縣學甲鎮—秀里)莊民李寄篤志信仰,供奉觀音菩薩於自宅,朝夕頂禮,並供鄰里膜拜,日後菩薩垂慈,香火鼎盛。莊中善信陳清順、李葛,林串條、李棍、謝武、陳興、李學、阿清候陳金春等鹹依李寄為師,遂於光緒十二年(西元一八八六年)二月十四日共創佛堂名曰萬成堂。
光緒叄十年十一月一日開山堂主李寄遷化,堂務由陳清順繼承。宣統二年(西元一九一0年)陳清順等九人前往台南鹽水埤仔尾堂,迎請叄尊觀音菩薩返堂供奉。
民國五年九月闢設佛教佈教所,始傳佛法洪音,法雨普潤,至十六年陳清順思及佛法住持本在僧,一稟佛陀示現本懷,期創純正之僧團,俾益安僧辦道,是年十二月籌畫遷移現址,重建萬成堂。時有周圓、永錫二禪師鼎力協助。十九年九月十九日大雄寶殿落成,內奉玉質釋迦文佛並華嚴叄聖,韋陀、伽藍二護法,石雕精刻,聖像莊嚴,從此內修、外弘之功,道場規模粗貝。是年,信徒代表召開會議,推選時已被剃之陳清順法號義常禪師為第一代第二任住持。永錫禪師則於竣工後,即往嘉義竹崎清華山任德源禪寺住持,其後仍協理常務二一叄年建靈山寶塔,以使鄉民火化,歸葬。
民國二十五年叄月義常禪師圓寂,信徒代表,地方仕紳等開會,由日僧東海宜誠禪師提名議決,敦聘永錫禪師為第二代第叄任住持。師自肩負如來家業以來,銳志弘宣佛法,極力造就僧才,領眾修行,遠紹百丈家風,晝則從事農耕,夜則教授經典,德高望重,尤以持戒嚴謹,稱譽鄉里。
民國叄十七年,惟覺禪師留學歸國,旋即膺任第叄代第四任住持,是時易名清涼山法源禪寺,執事叄年卸任,叄十九年駐錫清華山,開闡禪風,後相繼奔走於嘉義佛教教會行政及德源禪學院,度化僧尼。住持繼由永靜尼師接任第五任,語默身教,惜福風範,特重因果,領眾叄年旋告老歸隱清華山。
民國四十二年永錫禪師復出住持第六任,其後增建大殿並兩廡僧寮,建置寺產土地一甲余,五十年追思先賢,建設祖師堂,五十四年八月大殿再度擴建竣工。民國五十五年師以年邁告煺,寺務交與弟子,由開雲任住持,開果任監院,上人於翌年二月圓滿示寂。
溯自開山,開雲是乃第叄代第七任住持,任事以來,承監院開果尼師之攜手戳力推展法化,紹繼先師志業,五十七年為成全學甲國民中學擴建標地興學之需,遷建五層靈山寶塔。六十一年開辦法源寺託兒所,是年增置土地壹甲貳分,六十八年為追懷永錫禪師關心社會教育,提倡讀書風氣之遺志,於寺前置新式樓房兩棟,設立宏耀紀念圖書館,是年十月成立法源慈愛基金會,濟助急難貧困並設定獎助學金,嘉惠鄉民子弟。七十一年為培育民族幼苗,申請法源寺幼稚園正式立案。及至民國七十六年,因鑑於信徒遽增,法務日益鼎盛,塬先建置已不敷使用,屢受善信之敦促,乃決議拆除重建,受於是年農曆十月初六日動土興建,計有大雄寶殿、圓通寶殿上下二層一棟,僧寮叄樓各兩棟,齋堂、講堂羅列其間,另有幼稚園校區、活動中心等。
於八十叄年一月,時值建寺百十週年特舉辦佛學講座暨全國詩人聯吟大會,並傳授在家五戒、菩薩戒法,復於同年一月七日(農曆八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舉行盛大落成慶典。自鳩工興建以至寶殿巍峨矗立,其間綿歷七年,僧眾信眾孜孜矻矻,鼎力同濟,財施、法施、無畏施共同輸誠,是其莊嚴中之最上莊嚴。
重建既成,寺貌煥然,幸之周匝,環境清雅,民風淳樸,入寺參詣,道意盎然,俗慮俱觸,身心為之清涼,正是我佛出世本懷法源底蘊。為使文獻不致湮滅,俾益後人採擷,乃不憚繁瑣,追溯一脈香火,緬懷前賢創建之苦心,共期我佛法化之無疆,是以立之。(本文由法源禪寺提供)

學甲法源禪寺 學甲法源禪寺 
學甲法源禪寺 學甲法源禪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