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田鄉

學田鄉

學田鄉位於突泉縣西北50公里處,政府所在地處於東經 121゜16’,北緯45゜39’,總面積54.2萬畝(360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大豆、穀子、葵花等。

基本信息

1.內蒙古突泉縣學田鄉

學田鄉位於突泉縣西北50公里處,政府所在地處於東經 121゜16’,北緯45゜39’,總面積54.2萬畝(360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44個自然屯,居住6030戶21242口人,其中農業人口20018人。全鄉共有21個基層黨支部,613名黨員,其中農村黨員481名。

地貌與氣候

學田鄉境內多山,平均海拔在500米左右,尖山最高海拔930.6米,屬於乾旱的大陸氣候,常年多風少雨,春季十年九旱,年350毫米左右的降水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年積溫2300–2500度,無霜期120天左右。蛟流河從北向南貫穿全境兩岸,土質肥沃,半數以上的村屯水源條件好,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大豆、穀子、葵花等。

優勢資源

1、自然資源
學田鄉自然資源比較豐富,小西溝鐵礦含量很高,現已基本完成勘探工作。天然次生林分布既廣又茂密,林地達15萬畝,草場面積達24萬畝。由於山高樹多,野生動植物種類豐富,狍子、野豬、狐狸和狼常有出沒,山雞、沙半雞很多。野生中草藥遍布各地,野生杏樹面積達80031畝。
2、產業發展
全鄉共有耕地10.1萬畝,其中水澆地達6萬畝,人人三畝水澆地人口達2萬人。種植品種以玉米、雜糧雜豆為主,2007年糧食總產3500萬斤。全鄉共有玉米烘乾企業三家,小米加工企業一家,種植業專業合作社1家,08年新建溫室大棚小區1處,食用菌小區兩處,蔬菜基地610畝,種植業產業化進程較快,農民組織化程度較高。
我鄉農副產品產量豐富,畜禽養殖業發達。農民從事養殖業歷史悠久,養殖經驗豐富。養殖專業村占行政村總數的40%,2008年牧業年度牲畜存欄數77645頭(只),其中生豬存欄16637口,肉羊存欄54368隻,牛存欄1326頭。我鄉現有奶站一處,生豬養殖小區一處,肉雞養殖小區一處,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雛形已經呈現。
我鄉勞務經濟活躍,在省外建有勞務輸出基地4處,年輸出勞務7000多人次,經常性開展農民工培訓工作,農民工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較高,我鄉勞務密集型企業的比例較大。
3、交通與通訊
學田鄉交通、通訊便利。距白音胡碩火車站70公里(通霍線),距省際大通道30公里,距突泉縣城50公里,距烏蘭浩特市100公里。突寶公路穿鄉21公里。目前,全鄉所有行政村全部通班車。
學田鄉通訊設施配備齊全,率先實現了“村村通”。而且在各機關單位和街面繁華處都設有IC卡電話。聯通、移動通訊信號覆蓋全鄉,為人們的相互交流和溝通創造了條件。鄉政府於2004年建立了網路平台,辦公效率有了較大提高。

2.黑龍江省訥河市學田鄉

地理位置
學田鄉隸屬黑龍江省訥河市管轄。位於市境西北部,嫩江東岸,東靠老萊鎮,西與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隔江相望。鄉政府駐地距市區22公里。
學田鄉名源於境內學田村名。學田村,原名“學田局”。據新編《訥河縣誌》記載:“民國三年(1914年),黑龍江省學田局由甘井子遷入此地,故稱學田局”。1917年後,這一帶分隸訥河縣第一區和第四區管轄。東北淪陷時期,分隸啟文村和大和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底設定第三區,1955年5月改為學田區。1956年4月,撤區劃鄉,分設青龍、學田、工農、清和4個鄉。1958年9月,將4個鄉合併成立燈塔人民公社,翌年3月改為學田公社。1961年6月,將學田公社北部區域劃出,設定清和公社。1984年4月,將學田公社改為學田鄉。
相關介紹
學田鄉全境地勢北高南低,為半丘陵地帶。全鄉總面積23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3.7萬畝,是訥河市糧豆主產區之一。多種經營收入占農業總收入的20%以上。鄉辦工業有澱粉廠、磚廠等,1992年鄉企總產值2061萬元。全鄉共轄豐產、增產、學田、國興、向陽、遼源、工農、友誼、永發、長勝、和平、民主、永強、合慶、幸福、多福、永勤等17個村。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3.5萬人,其中滿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1.8%。鄉政府駐地國興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