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培艷

孫培艷

孫培艷,女,1972年2月出生,博士,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國家海洋局海洋溢油鑑別與損害評估技術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秘書。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孫培艷,女,1972年2月出生,博士,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國家海洋局海洋溢油鑑別與損害評估技術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秘書。山東省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國際環境法醫學會(ISEF)、中國海洋學會等學會會員。主要從事油指紋鑑定、海洋污染損害評估、化學信息學等研究和業務工作。

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了1項國家海洋局青年基金項目和2項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課題;作為技術負責人,主持了1項國家標準的編制,2項國家國家海洋局重點課題、作為課題組主要成員,參加了2項國家863項目、1項“十五”攻關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海洋公益性專項、1項國家標準的編制。

參與出版著作4部,以第一著作人的1部著作“油指紋鑑別技術發展及套用”即將於2007年海洋出版社出版。共發表論文30餘篇。

研究生學習期間,獲1997年中科院優秀獎學金,被評為安徽省1997年度品學兼優畢業生,光華獎學金1次。

工作期間被評為2004年青島市四方區“十大傑出青年”;獲2005年度、006年2個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成果一等獎(1個排名第5,1個排名第3)2006年榮立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三等功1次。所帶團隊榮立2006年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集體三等功1次。2007曾被國家海洋局作為5位候選人之一推薦參加中國第十屆青年科技獎的評選。2007作為山東省資源法學會2個候選人之一推薦參加山東省第八屆青年科技獎的評選。

先後到日本、韓國、加拿大、美國、英國等國家進行學術交流、技術考察和業務培訓。

學習工作簡歷

1990年9月-1992年7月;臨沂師範專科學校,化學

1992年9月-1994年7月:聊城師範大學,化學,學士學位

1994年9月-1997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分析化學,碩士學位

2001年9月-2007年6月: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化學,博士學位

1997年月至今: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工作,現任監測中心副主任

科技創新成果和貢獻

作為技術負責人,主持編制了我國第一個溢油鑑別國家標準--《海面溢油鑑別系統規範》,目前已將報批稿提交國家標準委,近期發布實施;

作為技術負責人,主持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油指紋庫建設體系;並採用氣相色譜(GC-FID)、氣相色譜-質譜(GC-MS)、紅外光譜(IR)、螢光光譜等分析技術和完善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體系先進技術初步建立了基於地理信息系統(GIS)可視化渤海油指紋資料庫;

作為課題負責人,主持開展了小波分析在溢油鑑別中的套用研究,首次將小波分析用於油指紋鑑別;

作為技術負責人,主持開展黃河口海域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評價研究,估算了黃河口鄰近海域主要污染物的環境容量;

作為主要技術人員,參與編制了我國第一個溢油生態損失評估國家標準---《海洋溢油生態損害評估技術導則》,目前已將報批稿提交國家標準委,近期發布實施;

作為主要技術人員,參與我國第一例海洋溢油生態索賠案原告技術支持,並參與了6次庭審中的3次,分別就“溢油鑑定、消油劑毒性和環境容量賠償”等關鍵問題與被告方專家和法院專家進行辯論。尤其是和國際油污基金協會(ITOF)資深專家Brown博士進行辯論時,現場有理有據的辯論,得到合議庭、專家和律師的高度評價。負責編寫的環境容量損失,提出的計算方法得到法院聘請專家的認定,並最終被法院認定作為賠償的重要部分,判決賠償;

作為主要課題成員,參與了我國第一個海洋生態環境準實時綜合監測示範系統---“渤海海洋生態環境海空準實時綜合監測示範系統”的研製,主持開發了渤海水質環境質量評價模型,該系統可準實時監測渤海的海洋生態環境狀況,提高對赤潮、溢油、水污染等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對渤海綜合整治將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作為主要課題成員,參與了渤海典型環境負荷物的遷移、轉化過程及環境容量研究,負責首次系統研究了自20世紀50年代至今渤海海水中營養鹽、重金屬和油類的年度變化趨勢及分布特徵,全面分析了渤海海水質量變化;

作為主要課題成員,參與了渤海污染物被動示蹤技術研究,負責組織實施了排污口外業取樣、內業分析以及報告編寫,參與各排污口特徵污染物指紋圖譜技術的研究;

作為主要課題成員,參與了黃河口海岸線確定方法研究,負責組織研究了黃河入海口重金屬污染特徵以及重金屬在黃河口海岸線確定方面的作用;

作為主要課題成員,參與了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海洋石油污染的多元鑑別與生物修復技術”;

作為主要項目成員,參與青島奧帆賽場及鄰近海域赤潮防治行動,負責青島奧帆賽場赤潮發生化學因素分析以及防治對策研究;

作為主要課題成員,參與了赤潮人工神經網路預報技術研究,開展了人工神經網路預報赤潮模式探索。

成果套用與轉化

主持研究的溢油鑑別技術和建立的溢油鑑別體系在2006年2月國務院高度重視的山東省長島油污事件、埕島油田管道溢油事故、2002 “塔斯曼海”輪溢油事故、2004年“金贛6”輪燃油泄漏等事故的溢油源查找和確定發揮了決定性作用,為事故處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尤其是在長島油污事件中,帶領技術人員,利用溢油鑑別技術,排除了渤海上千口油井溢油的可能,在千里之外的南海找到了溢油源,為事件的解決發揮了關鍵作用。

將海洋溢油損害評估技術所研究建立的油指紋庫技術體系在渤海油指紋庫建設中得以套用,並於2007年推廣到我國全海域油指紋庫建設中。

參加的科研項目

年度 基金種類 基金項目名稱 金額 排名
2001年-2003年 國家海洋局青年基金課題 “小波分析在溢油鑑別中的套用研究” (編號:2001615) 2.0萬 1
2005年-2006年 國家標準委 “海面溢油鑑別系統規範”(國家標準) 10.0萬 3
2005年-2006年 國家標準委 “海洋溢油生態損害評估技術導則”(國家標準) 10.0萬 5
2003-2005 國家海洋局重點資助課題 “油指紋特徵信息提取及數位化鑑別---油指紋庫關鍵技術研究” 4.0萬 3
2006年 國家海洋局海洋經濟規劃科技運行項目 “黃河口海域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評價” 12萬 2
2002年-2005年 國家“863”項目 “渤海海洋生態環境海空準實時綜合監測示範系統”(編號:2002AA634030) 300萬 7
2004年-2005年 國家“863”項目 “海洋污染物被動示蹤技術研究” 149萬 7
2003年-2005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渤海典型環境負荷物的遷移、轉化過程及環境容量研究”(編號:40136020) 200萬 參加人
2005年 國家海洋局課題 “黃河口海岸線確定方法研究” 50.0萬 參加人
2005年1月-8月 中海油資助的研究課題 “溢油污染防治中的油指紋庫技術研究” 20.0萬 2
2004年-2008年 青島市重大專項 青島奧帆賽場及鄰近海域赤潮防治行動 1800萬 參加人
2007年-2010年 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 海洋石油污染的多元鑑別與生物修復技術 550萬 5

主要著作、論文

專著

1油指紋鑑別技術發展及套用[M] 2007 北京:海洋出版社。(第1著作人)

2區域生態環境預警的理論與實踐[M] 2004 北京:海洋出版社。(第3著作人)

3海洋溢油對環境與生態損害評估技術及套用[M],2004,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參加人)

4 黃河口海岸線確定及生態環境研究論文集[M] 2007 北京:海洋出版社。(參加人)

5 海灣生態學[M] 2006 ,北京: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1-291。58萬字。(參加人)

論文

1. Shao Xueguang, Cai Wensheng, Sun Peiyan Zhang Maosen.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the Components in Overlapping Chromatographic Peaks Using Wavelet Transform, Anal. Chem 1997,69(7):1722-1725.

2. Shao Xueguang, Cai Wensheng, Sun Peiyan Zhang Maosen. Spectroscopic Quantitation of Aminoacids by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Combined with Factor Analysis,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1998,39(3):234-240.

3. SUN PeiyanBAO Mutai, GAO Zhenhui, LI Mei, ZHAO Yuhui, WANG Xinping, ZHOU Qing, WANG Xiulin. Bohai crude oil identification by gas chromatogram fingerprint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coupled with clustering analysis.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06,25(5):55-62

4. 高振會,崔文林,周青, 孫培艷,王鑫平. 渤海海上原油油指紋庫建設. 海洋環境科學,2006,25(1):1~5

5. 孫培艷,包木太,王鑫平,趙蓓,高振會,王修林.國內外溢油鑑別及油指紋庫建設現狀及套用, 西安石油大學學報,2006,21(5):72~78

6. 邵學廣, 孫培艷, 蔡文生等, 小波變換用於色譜重疊峰的解析,分析化學,1997, 25 (6) , 671- 674

7. 邵學廣, 孫培艷 , 蔡文生等, 小波變換及其在色譜重疊峰解析中的套用,化學通報, 1997, 8,59- 62.

8. 孫培艷,王修林,鄒潔,高振會。原油紅外光譜鑑別中的小波分析法. 青島海洋大學學報,2003, 33(6):969-974.

9. 孫培艷,包木太,高振會等. 渤海海上原油氣相色譜指紋鑑別.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 2004,34(Sup.), 23-25.

10. 孫培艷、楊建強、高振會等. 用神經網路探討赤潮發生期氮磷總量和氮磷比的範圍,第二屆國家赤潮減災與管理研討會論文集, 2001年11月.

11. 潘忠孝, 孫培艷,王永明,張懋森。小波分析與因子分析對吸收光譜去噪性能比較的初步觀察.光譜學與光譜分析,1999,19(3):260-263.

12. 王修林, 孫培艷,高振會,韓秀榮等。中國有害赤潮預測方法研究現狀和進展, 海洋科學進展.2003,21(1):93-98.

13. 楊東方,高振會, 孫培艷,李欽亮等 .浮游植物增殖能力的研究探討. 海洋科學,2003,27(5):19-21.

14. 楊建強,高振會, 孫培艷,石強等。自組織神經網路在有害赤潮預警研究中的套用. 海洋環境科學,2003,22(1):6-9.

15. 楊建強,高振會, 孫培艷,石強等。套用遺傳神經網路方法分析赤潮監測數據, 海洋科學進展,2002,20(2):77-82.

16. 高振會, 孫培艷,霍素霞,劉霜,楊東方. 膠州灣的可持續利用和發展[A]. 中國生態學會主編. 生態學與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C].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4,337-338.

17. Gao, Zhenhui, Sun Peiyan, Yang Jianqiang, Qu Yanfeng, Yang Dongfang Variation of complex ecological system in Jiaozhou Bay[A]. In: Feng Changgen, Huang Ping, Ma Yang, Wang Yajun, Li Shengcai, Su Qing, eds. Proceedings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C]. Beijing/ New York: Science Press. 2004, 1(2): 362-364.

18. 高振會, 孫培艷,馬媛,楊東方. 膠州灣近岸的污染變化[A]. 海洋科技與經濟發展國際論壇論文集[C]. 青島: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45-150.

19. Gao Zhenhui, Sun Peiyan, Ma Yuan, Wang Xinping, Yang Dongfang. Effect of coastal pollution on Jiaozhou Bay[A]. In: Feng Changgen, Huang Ping, Ma Yang, Wang Yajun, Li Shengcai, Wang Yajun, Su Qing, eds. Proceedings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C]. Beijing/ New York: Science Press. 2006, 2(1): 633-635.

20. 高振會, 孫培艷,相利宏,曹海榮,楊東方. 循環經濟與海洋近岸環境的持續發展[A]. 王如松主編 生態科學創新與發展—中國生態學術會論文集[C].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32-33.

21. 楊東方,高振會, 孫培艷,李欽亮,陳立婧. 浮游植物的增殖能力的研究探討[J]. 海洋科學,2003,27(5): 26-28.

22. 楊東方,高振會, 孫培艷,王培剛,冷宇. 人類與氣溫和水溫上升的相互作用[A]. 王如松主編 生態科學創新與發展—中國生態學術會論文集[C].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51-52.

23. 楊東方,高振會, 孫培艷,趙蓓,李梅. 膠州灣水溫和營養鹽矽限制初級生產力的時空變化[J]. 海洋科學進展,2006,24(2): 203-212.

24. 楊東方,高振會, 孫培艷,李梅,石強. 長江口海域初級生產力、磷與浮游植物限制因子研究[J]. 科學研究月刊,2006,19(7): 54-57.

25. 高振會,楊東方, 孫培艷,秦潔,曹海榮. 膠州灣水域有機農藥六六六殘留及分布特徵[A].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論壇2006暨第一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129-131.

26. 楊東方,高振會, 孫培艷,楊應斌,馬媛. 膠州灣初級生產力的時空變化[A]. 海洋科技與經濟發展國際論壇論文集[C]. 青島: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131-144.

27. Yang Dongfang, Gao Zhenhui, Sun Peiyan, Li Mei, Qu Yanfeng. Mechanism of nutrient Silicon and water temperature influences on phytoplankton growth[J].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2006, 8(2): 49-59.

28. 楊東方,高振會,王培剛, 孫培艷,李欽亮.光照時間和水溫對浮游植物生長影響的初步剖析——以膠州灣為例. 海洋科學,2002.26(12):18-22.

29. 楊東方,高振會,陳豫,王培剛, 孫培艷.Influence of Seawater Temperature on Phytoplankton Growth in Jiaozhou Bay,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04, 22(2):166-175.

30. 楊東方,高振會,崔文林, 孫培艷,曲延峰. 用定量化生態位研究環境影響生物物種的變化過程. 海洋科學, 2004,28(1):38-42.

31. 楊東方,張經,高振會,陳豫, 孫培艷. Examination of Silicate Limitation of Primary Production in Jiaozhou Bay, ChinaⅡ. Critical Value and Time of Silicate Limita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Phytoplankton Growth.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03, 21(1): 46-63.

32. Yang Dongfang, Zhang Jing, Gao Zhenhui Chen Yu, Sun Pei-yan. Examination of Silicate Limitation of Primary Production in the Jiaozhou Bay, North China Ⅱ. Critical Value and Time of Silicate Limita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Phytoplankton Growth[J]. Chin. J. Oceanol. Limnol. 2003,21(1) : 46-63.

33. Yang Dongfang, Gao Zhenhui, Wang Pei-gang, Sun Pei-yan Liu Shuang. Silicon limitation on primary production and its destiny in Jiaozhou Bay, ChinaⅤSilicon deficit process[J]. Chin. J. Oceanol. Limnol. 2005, 23(2): 169-175.

34. 楊東方,王凡,高振會, 孫培艷,石強. 長江口理化因子影響初級生產力的探索Ⅰ. 營養鹽限制的判斷方法和法則在長江口水域套用[J]. 海洋科學進展2005,23(3): 368-373.

35. Yang Dongfang, Gao Zhenhui, Sun Peiyan, Zhao Sheng, Zhang Youchi. Silicon limitation on primary production and its destiny in Jiaozhou Bay, ChinaⅥThe ecological variation process of the phytoplankton [J]. Chin. J. Oceanol. Limnol. 2006, 24(2): 186-203.

36. Yang Dongfang, Gao Zhenhui,Yang Yingbin, Sun Peiyan, Wang Xingping. Silicon limitation on primary production and its destiny in Jiaozhou Bay, ChinaⅦThe Complementary mechanism of the earth ecosystem [J]. Chin. J. Oceanol. Limnol. 2006, 24(4): 401-412.

37. 楊東方,高振會,馬媛, 孫培艷,楊應斌. 膠州灣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資源的影響[J]. 海洋環境科學,2006,25(4): 39-4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