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子廟

季子廟

季子廟,位於江蘇省鎮江市丹陽市延陵鎮境內。1999年開始先後復建大殿 、廊房 、碑亭 、戲樓等設施,塑神像 。該廟總占地3444平方米,廟記憶體有孔子所書十字碑,是目前丹陽境內最大的道教寺觀。

基本信息

歷史

季子廟季子廟
據唐人記載,原有三廟,現只存南廟,廟後為季號墓,廟前立有“嗚呼有吳廷陵君子之墓”碑。世稱十字碑,相傳為孔子所寫,古人考證原碑只“嗚呼有吳君子”六字,是古篆,“延陵之墓”四字是方篆,兩者不同,懷疑是漢人篡人。唐、宋以來層次翻刻。碑高2.45米、寬1.07米,圓首。十字分兩行。左、右、下都有唐人題刻。

季子名禮,春秋時吳王壽夢的第四子。長子諸樊為王,欲以兄弟傳國,諸樊死傳弟餘祭,餘祭死傳餘味,餘昧死欲傳季札,季禮不受,讓給餘昧之子僚。季札封於延陵,故稱延陵季子,死後立廟奉祀。

主要景點

丹陽的季子廟之所以聞名遐邇,不僅是有十字碑、消水石、季河橋等名勝古蹟,更得益於這裡有獨特的奇觀異景——沸井湧泉。

沸井湧泉

季子廟的沸井主要分布在廟前的沸井塘邊。根據志書記載,古代這裡有井百口,其中一部分是沸井。現存古沸井有六口,井水三清三濁,各相距尺許。稍遠看去,井欄古樸典雅,神韻別具;走近細瞧,井內水面翻騰鼎沸,滾浪有聲。這奇特的景觀令遊人稀奇不已。此外,在廟周邊的河溝水塘內,還有多處沸泉在滾涌,從不停息,鄉民們謂之為“龍氣”,稱沸井塘為“龍潭”、“沸潭”。

季子廟何時有沸井很難考證,但從南朝劉敬淑的《異苑》一書可知,早在1600多年前的東晉時期,沸井已名聲遠播了。拜謁季子廟,觀沸井湧泉是歷代達官貴人、文人墨客非常嚮往的事。南朝張正見來此後寫了《行經季子廟》一詩,其中有句:“野藤侵沸井,山雨濕苔碑”。這是迄今所見最早提到的沸井的詩句。其外,歷代名人如李白薩都剌沈德潛等來廟觀井後,都留下了不朽的詩文。

季子廟碑

季子廟季子廟
季札春秋時吳王壽夢第四子,稱公子札,是一位與江陰歷史淵源有關的古代賢人。傳為避王位"棄其室而耕"常州武進焦溪的舜過山下,人稱"延陵季子"。季札不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廣交當世賢士,對提高華夏文化作出了貢獻。

公元前561年,吳王壽夢病重將卒,因季札賢能,想傳位於他。季札謙讓不受,說:“禮有舊制,不能因父子感情,而廢先王禮制。”於是壽夢遺命:“兄終弟及,依次相傳。”他 想這樣王位必將傳於季札。

壽夢去世後,長子諸樊接位,服喪期滿後讓位季札。季札堅辭不受,捨棄王室生活去舜柯山種田(今焦溪舜過山)。諸樊當政13年,卒前遺命傳位於弟余祭,並依次傳位季札,季札仍不就,最後由余昧的兒子繼位,是為吳王僚。

季札是一位傑出的外交家,公元前485年冬,楚國名將子期進攻陳國,吳王派季札救援陳國。季札傳言給子期,明確表達自己的反戰態度。經季札調停,平息了一場戰亂。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魯、齊、鄭、衛、晉五國,在這次外交活動中,他同齊國的晏嬰,鄭國的子產及魯、衛、晉等國的重要政治家會晤,高談政事,評論時勢,使中原國家了解並通好吳國。

季札又是一位才華出眾的文藝評論家,公元前544年奉命通好北方諸侯,在魯國欣賞了周代的經典 音樂、詩歌、舞蹈,他當場結合當時社會的政治背景,一一作了 精闢的分析和評價。如在欣賞《秦風》後就說:“這是華夏的聲 音 呀,能夠華夏化必能強大,強大到一定程度就能達周王朝鼎盛時 那樣了吧!”他能從樂聲中預言秦國的未來,確是一言中的。

季札重信義。一次途經徐國時,徐國的國君非常羨慕他佩帶的寶劍,難於啟齒相求,季札因自己還要遍訪列國,當時未便相贈。待出使歸來,再經徐國時,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松樹上。侍從不解。他說:"我內心早已答應把寶劍送給徐君,難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違背我的心愿嗎?"此事傳為千古美談。

《春秋》載,季札於公元前485年死後葬在申港西南。後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傳說碑銘"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10個古篆是孔子所書。今申港中學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季子墓高大的封土依然聳立在古老的申浦河西畔。

季札受封於延陵(今常州),史稱延陵季子。墓葬於江陰申 浦( 今申港),墓前有傳說為孔子所書的十字篆文碑,碑文是:“嗚 呼有吳延陵季子之墓”,史稱十字碑。

吳季子墓在江陰申港鎮西南隅的申港中學內。《史記·吳世家》後注有:“延陵季子冢在毗陵縣暨陽鄉。”《越絕書》云:“季子冢古名延陵墟。”《寰宇記》載:“季子墓在晉陵縣北70里申浦之西。”上建季子祠,塑像祭祀。祠內有相傳為孔子所書10個古篆墓碑,碑“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世稱“十字碑”。抗戰初毀於兵燹。拓本高2.26米,寬0.93米。現墓墩高4米,面積2694平方米。

季子墓碑後記

季子廟季子廟
崇寧二年四月十二日

奉儀郎常州知州朱彥記

常州.古延陵也.吳季子所封之地。至西漢.為毗陵。又至東晉.為晉陵.宋齊因之隋平陳.廢晉陵為常州。唐因之.或曰.晉陵郡自武帝大康二年分曲阿為延陵.至隋徙治丹徒。唐武德三年.徙延陵還治故縣.今潤州之延陵鎮是也。

杜佑謂曲阿延陵季子廟.非古之延陵.古之延陵在今之晉陵縣.其說明矣。

而孔子所書季子墓碑.歲歲蓋淹沒。開元中.明皇敕殷仲容募刻之。

唐大曆十四年.潤州剌史蕭定重鐫石延陵廟中.於是習俗見潤州之延陵季子廟.而不知常州實古延陵季子之所封也。

崇寧元年.予以罪責是州.因考大史公書歷代地誌通典圖經.得其祥矣。又得其所謂季子墓在晉陵縣北十七里.申蒲以西.又曰暨陽鄉.而今暨陽鄉今之江陰縣乃屬.令趙士淝訪之.得大冢於暨陽門外三十里.申港之側旁有季子廟.與史記地誌通典圖經合。

於是.表識其墓.謹樵牧耕之禁.又摩募取孔子所書十字刻墓碑上.設像祀之.學中以時率居史士諸生拜焉.所以示邦人.貴有德也。又備論歷世廢興與習俗之變.易刊之碑下.使後之君子得以覽觀焉。

註:此文載於民國《丹陽縣誌補遺》。

修復

1999年8月1日,季子廟修復一期工程破土動工。歷時一年多,修建了正殿、戲樓、64間廊坊、十二生肖殿、陰陽殿、128尊神像等,並重新整修了十字碑亭,季子廟又重新展現在了世人面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