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關村

村情概況
孟關村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8-20℃,年降雨量1100毫米,其氣候特點是:冬季寒冷、夏季溫涼、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冬長夏短,春秋相連,雨熱同季。全年日照時數1480小時,無霜期213天。全村國土面積5.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30畝,其中田422畝,土508畝,人均耕地少,陡坡耕地的比例大。農作物以水稻、玉米、薯類等為主。經濟作物以水果、蔬菜為主。全村森林覆蓋率45%,生物多樣性突出,有野生動植物多種,境內有林業用地3690畝,其中林地3000畝。全村轄7個村民組,總戶數449,總人口1614人,男839人,女775人,農業人口1549人。少數民族人口1582(以土家族、苗族為主),占全村人口的98%;總勞動力968人。

亞洲第一跨淹沒的孟關村

因山體受暴雨襲擊而滑坡,形成的自然奇觀。
1996年9月18日深夜,印江河河縫地段岩口發生牽引式特大山體滑坡
。300餘萬立方米滑體堆積在183米長的河道上,構成了一座59.5米高的天然大壩,這可謂亞洲之最,時人冠之名為“天下奇觀”。
這年10月上中旬,天驟降大雨,洪水沖積在滑體上游的朗溪段河道上,積水水位迅速高升。淹沒了朗溪鎮及孟關村。至1997年4月1日泄洪前,最高水位海拔達516.25米,蓄水深度最深達42.24米,蓄水量達3841立方米,湖泊面積 達24平方千米(相當於兩個杭州西湖)。一派高峽平湖景象,展現在世人面前。
後鑿泄洪洞放水。擬建設水域綜合項目,打造水上休閒公園。

景點

回龍寺位於朗溪鎮孟關村南印江河旁,始建於明隆慶三年(1568年),1994年重建,磚混結構,海拔高度523米。鄉人常言朗水四十八堡,即從落木江沿塘池寨、張家村至朗水共有四十八堡,該堡為龍頭所在地,故稱之為“回龍”,該寺則稱回龍寺。原寺早毀,現寺為田氏族人及部分居士在原址重建的廟宇。
據《清道光思南府續志》載“回龍寺,木社有回龍寺,明隆慶間建,朗溪司西南有回龍寺,司水由寺下折出,寺前後蓊以茂林,游屐所徑輒徘徊不忍去,若晴日東升,輕煙繚繞,梵鍾倏發,遐爾俱聞,尤有古木深山之況。”“古剎回龍”,朗溪八景之一,回龍寺則建於回龍堡之上,清澈的印江河從南、西、北三面繞過,下有長300米、寬5米,高10米的喀斯特溶洞,洞口傍河岸,洞內各種形態的鐘乳石、石筍比比皆是,憑添了回龍寺的美景,河的對岸是犀牛洞電站,堤堰的敗水闕流水從20米的高處瀉入印江河,形成一條白練,使回龍寺的景色更加優美。
該寺始建於清代早期,原有正殿五間,廂房一間,系磚、木、石結構的古建築。1938年住持僧古亮修建東西兩廂,廂房為長四間的磚木結構瓦房,其北端廂房為吊腳樓,吊腳樓為兩樓一底,寺的正面建對天,對天中間建有木質圓門。1961—1962年朗溪鄉公所拆毀正殿、廂房、對天等,用其木料修建鄉公所,將回龍寺拆毀殆盡,生產隊將回龍寺遺址開荒成為耕地,20世紀80年代,土地下放到戶實行聯產承包制時,將其作為責任地劃歸農民耕種。1992—1993年間在朝拜蒲氏墓時民眾自發商議要求恢復回龍寺,於是,通過民眾的努力爭取和籌資,佛教協會同意修復朗溪回龍寺。1995年朗溪回龍寺修復,在原址修建了三間磚混結構瓦房,兩側廂房各一間,正面為大雄寶殿,供如來佛祖,門聯由李敦禮先生書寫,聯曰:“龍游朗水浪轉波回結成聖,佛返叢林雲開霧霽重啟慈航”。1996—1997年信邀時年85歲的金成生為回龍寺題書:“朗溪古剎”,篆書“回龍寺”,行書“佛”字及落款。2007年開修和尚應邀住持回龍寺,重新修復回龍寺,修復了大雄寶殿,彩繪並重塑各神位菩薩等。
朗溪回龍寺是梵淨山西線旅遊線上的優美的風景區之一,它見證了朗溪古鎮的發展歷史,是我們研究梵淨山地區佛教文化發展的珍貴資料之一。

基礎設施

孟關村為縣
城的“蔬菜基地”,林果更是一大支柱產業。素有“柑橘之鄉”的美稱,水果多為柑橘。朗溪早在宋代就建立了印江第一個基層政權——朗溪蠻夷長官司,迄今已有近千年歷史。文物景點和開發資源集中。始建於1971年7月投入運行的犀牛洞水電站是我縣最早的供電電站,年發電量達600萬千瓦沿用至今。同時還建設貴州梵淨山金頂水泥該項目總投資3.2億元,被列為貴州省2009年重點技術改造項目。該項目正式投產,可年產120萬噸新型乾法水泥,實現年產值4.2億元。

歷史

田氏土著大姓始祖,元末為思州宣撫司同知,其先祖田宗顯為隋開皇年間黔中刺史,曾祖田佑恭任過思州蕃部長(土酋首領)。明初,朱元璋實行“以夷治夷”和“開疆拓域”戌邊政策,田氏在思州領域逐步擴大向湘西乾州擴展,明洪武五年(1372年)田儒銘改授沱江宣撫司宣撫使職,明洪武八年(1375年)以王子統率強盛家兵八千餘人攻打黔東北各縣和長官司,五子分別為茂文、茂武、茂弼、茂良、茂能,田家軍一舉攻克10個長官司,合併為五個長官司,朝廷維其五子世襲領地,印江朗溪厥冊大部合併為朗溪蠻夷長官司,田茂能為首任長官,田儒銘念其第五子茂能年幼,並囑其妻蒲氏定居印江撫政,田儒銘晚年也定居印江,蒲氏去世後將她作為女英雄崇拜,後世子孫每年都要會聚蒲氏和田儒銘墓朝拜,至今不變。

詞條圖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