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廟石刻

孟廟碑林孟廟碑林

孟廟石刻
孟廟內保存有秦、漢、晉、唐、宋、金、元、明、清歷代碑碣280塊。有篆、隸、行、草、楷等書體,有漢、蒙(元代的八思巴文)2種文字,有字、畫、文言、白話等形式,有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地震災害等記述內容。是我國除西安碑林、曲阜孔廟碑林之外的又一大型碑林。其中有西漢“新莽萊子侯刻石”、西晉“劉寶墓志”、唐歐陽詢書“蘇玉華墓志銘”、東漢“石墒村碑”、明董其昌“《題孟廟古檜一首》詩刻”、宋代封贈孟軻的“尚書省牒文碑”、“元摹秦嶧山碑”、“先師鄒國公孟子廟記碑”等。還有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南國(現越南)駐中國的3位大使來鄒拜謁孟子廟時的賦詩刻碑,為中外文化交流、孟子思想影響東南亞的見證。還有記述金代“紅襖軍”、元代“紅巾軍”、明代“白蓮教”、清代鄒東“文賢教”等農民起義的碑刻及“孟氏宗傳祖圖碑”、“亞聖孟子像碑”、“述聖子思像碑”、“孟廟古柏圖碑”等刻圖畫碑。除碑刻外,孟廟內還存放著建國後從縣境內各地收集來的漢代石人、石羊,隋唐石造像及漢畫像石等。
西晉劉寶墓志1974年2月至6月發掘的西晉劉寶墓中,有一墓碑。圓形碑首上刻有篆書“晉故”2字,下為隸書墓誌文:“侍中,使持節,安北大將軍,領護烏丸校尉,都督幽并州諸軍事,關內侯,高平劉公之銘表,公諱寶,字道真,永康二年正月二十九日囗囗囗囗囗”。
東漢石牆村刻石又稱東漢中郎刻石。現置孟府賜書樓院東屋。石長52.5厘米,寬30厘米,文11行。青石質,字面漫患殘損,據精拓後可辯識43字,未識29字。舊《鄒縣誌》(吳志)載:“道光甲午春,邑人徐庭贊得之村中,恐其久湮沒移入孟廟致嚴堂”。清代金石學家方若、陸增祥均有考證。據宮衍興《濟寧金漢碑》考釋,錄其文為:囗欲志偈其身囗囗|囗囗囗足孝信|囗囗囗囗及壽隱|囗囗囗者藩昌|囗囗者得其囗|囗囗見夜早囗揚|囗囗故時伐壽|囗囗面堂護之蕖|囗爾面者石工|囗囗君子中郎|囗囗囗眾放諸囗君囗|石刻左下有孔繼曛隸書題記:“道光十四年季春,古邦徐庭贊偕弟庭仰謹識於石牆村。戊戌歲小陽望日,移入亞聖孟子廟之致嚴堂。孟廣均謹觀。曲阜孔繼曛題”。刻字篆隸結合,結構簡勁,用筆方折挺勁,風格古樸,實為漢代刻石珍品。
歐陽詢書《蘇玉華墓志銘》唐歐陽詢書,現置孟府賜書樓院東屋。長寬均40厘米,厚10厘米,銘文14行,行15字,楷書,四周陰刻細雲紋圖案。志文前題“弘文館學士歐陽詢撰並書”。志文內容為蘇玉華生平事跡,後為銘詞。墓誌左下角題小楷一行“道光辛丑十二月得之於神和原土中,榮翰堂珍藏”。唐歐陽詢書體端莊秀雅、凝重沉厚,是難得的歐體珍品。該墓誌可能是孟氏七十代嫡裔孟廣均高價購得,保存於孟廟內。

孟廟碑林孟廟碑林

宋《先師鄒國公孟子廟記》碑在孟廟亞聖殿內。通高2.33米,寬O.84米,因殘損用青磚鑲嵌。碑額篆文3行9字。碑文楷書,18行,每行49字,共約860字。已殘毀288字,占碑文的三分之一。明嘉靖四年(1525年)版《鄒縣地理志》中收錄全碑文。該碑刊刻於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是今孟廟創建時所立,記述了孟廟創建於四基山,後遷鄒邑之東部,再遷南門外道左,廟內建築布局等情況,同時記有今孟廟的興建全系民間自願捐款,表達了鄒邑士民百姓對孟子及孟子學說的崇敬,碑又撰文者監察御史孫傅,曲阜孔端朝書丹。該碑是研究今孟廟創立最為珍貴的碑刻。
董其昌《題孟廟吉檜一首》明董其昌書。長方形,長59寬32厚12厘米。行書6行共40字:“愛此孟祠樹,森然見典型,沃根洙水潤,含氣嶧山靈,閱世磨秦籀,參天結魯青。方知樗散壽,只入列仙經。翰林庶吉士董其昌書。”這首詩是董其昌當年謁拜孟廟時所作,詩中寓借孟廟檜樹之挺拔盛讚孔孟學說一脈相承,源遠流長。其書法圓勁蒼秀,鐫刻精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