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廟孟府

孟廟孟府

孟廟孟府位於鄒城市南關,是孟子嫡裔居住和歷代祭祀孟子的地方,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古蹟。

孟府孟廟:鄒城市
來源:威海衛國旅遊網 時間:2005-4-26 23:53:51
孟府,位於鄒城市南關,亦稱“亞聖府”,是孟子嫡裔居住的地方,據有關資料推測為金元時代所建,經過歷代重修擴建,孟府現占地六十餘畝,前後七進院落,共有樓、堂、閣、室一百多間。
孟府以大堂為界,前為官衙,後為內宅,建築格式為前堂後寢式。 孟府現在保存著封建帝王所賜的朝服、龍袍、聖旨、誥封,如家藏珠寶古玩、宗族檔案、印書木版、古書字畫等大量珍貴文物,是研究封建社會政治、經濟和地方歷史的寶貴資料。
孟廟,位於鄒城市南關,是歷代祭祀孟子的地方,始建於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73年),經過金、元、明、清歷代數次重修擴建,具有了現在的規模。整個孟廟共五進院落,殿宇六十四間,占地六十餘畝,以主體建築亞聖殿為中心,南北呈一中軸線,左右做對稱式配列。前部為三個大院,後部分為左中右三路。
亞聖殿,是祭祀和供奉孟子的正殿。據記載,歷代重修達三十八次之多。殿七間,高十七米,橫寬近二十八米,進深近二十一米,雙層飛檐、歇山式,綠琉璃瓦覆頂。檐下八角石柱二十六根,通體淺雕,翼龍牡丹。 孟廟內現存歷代碑刻三百餘塊,著名的有“秦嶧山刻石”,“西漢萊子侯刻石”、唐歐陽洵《蘇玉華墓志銘》等。
孟廟古建築群位於市城區南關,南臨大沙河,東倚文賢崗,地勢較高。孟廟,又稱亞聖廟,為歷代祭祀孟子的場所。孟子,名軻,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孟廟呈長方形,院落五進,殿宇64間,占地60餘畝。亞聖殿位於南北中軸線上,為廟內主體建築。據記載,歷代重修,達38次之多。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年間地震傾圮後重建。殿7間,高17米,橫寬27米,進深20米,雙層飛檐,歇山式,綠琉璃瓦覆頂。檐下八角石柱26根,中軸線兩側對稱排列寢殿等,廟內共有碑碣石刻350餘塊,廟內古樹蒼鬱,蔥籠茂密,堪稱奇觀。《三遷志》載:孟廟始建於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坐落在城區東北四基山西麓的孟子墓旁。北宋元豐年間,遷徙於鄒縣舊城東門外,後因瀕受水損,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又遷徙於現址。
孟廟東依文賢崗,西瀕京滬鐵路,北枕因利渠,南臨鄒濟公路,鄒城市區環拱於北,鳧嶧諸山雄峙於南,儼如畫屏。廟內古木森蔚,碑碣林立,廟之周圍繞以紅色垣牆。孟廟南北長458.5米,東西寬95米,占地4.36萬平方米,折66畝。其規模僅次於孔廟,為山東省內現存歷史最久遠、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是國內稀存的宋元至明清時期的古建築代表作品。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孟廟是一處長方形,五進院落的古代建築群,以主體建築亞聖殿為中心,南北為一條中軸線,左右作對稱式配列,有些地方又因地制宜地進行了適當安置。逐院前進,錯落有致,起伏參差,院院不同、各具格局,充分體現了古建築的特點。
位於山東鄒縣城南,西與孟府毗鄰,是祭把孟子的廟宇。孟子名軻,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正統繼承者。被後世學者尊為僅次於孔子的人--"亞聖"。
孟子幼時家境貧困,三歲喪父,全賴其母教養。孟母以"三遷其居"的方式和"斷機教子"的方法,促使孟子立志學儒習禮。孟子從學於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下。他一生主要從事教育,認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最快樂之事。孟子去世後,後人把他葬在鄒縣郊外,稱孟林。並在縣城建立了孟廟和修築了供孟子後裔、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居住的孟府。
孟廟始建於北宋(1037年),其原址在孟子陵墓之旁。後因距城較遠,瞻仰祭祀諸多不便,乃於宣和三年(1121年)遷建於現址,其後對孟廟不斷增修擴建,直至明代才具有現在規模。
孟廟呈長方形,前後分五進院落,共有各類殿宇64間,木坊4座,石坊1座。以主體建築亞聖殿為中心,南北成一中軸線,左右作對稱式配列。前部為二十大院,後部分左、中、右三路。廟內建築布局開闊,疏密相宜,院院不同,各具格局。
亞聖殿高17米,面積560多平方米,重檐九脊,綠琉璃瓦蓋頂,朱漆彩繪柱樑。殿內正中供奉孟軻像。楣上有清雍正皇帝御書的"守先待後"橫匾。大殿宏偉壯觀,經歷金、元、明、清各代,維修有38次以上。
廟內的寢殿、啟聖殿、孟母殿和御碑亭等建築,各具特色。整個孟廟可以說是一處古代建築、雕刻、繪畫工藝的藝術博物館,同曲阜孔廟遙相輝映。廟內350多塊碑碣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孟母斷機處"和"孟母三遷"兩塊。
孟母殿在廟的東北隅,殿前有一石碑,上鐫"母教一人"四個大字,高度概括了孟母一生的婦德(教子有方的崇高品德)。
孟廟,又稱“亞聖廟”,是歷代祭祀孟子的地方。孟子有廟奉祀始於宋景祐四年(1037年),創建於鄒縣東北12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孟子陵墓前。後遷於現鄒縣城南關。
孟廟南北長458.5米,東西寬95米,占地4.36萬平方米,折66畝。其規模僅次於孔廟,為山東省現存歷史最久遠、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是國內宋元至明清時期的古建築代表作品,1988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孟廟前後由五進院落組成,以主體建築“亞聖殿”為中心,南北為一條中軸線,左右建築對稱式配列。現有殿廡64楹,碑亭2座,木坊4座,石坊1座。
欞星門是孟廟正南門。欞星門內左右各一木坊,名為“繼往聖”、“開來學”,以此表彰孟子“繼孔子以往,開儒家之來”的功績。
亞聖廟石坊,為亞聖廟第二進院落門坊,始建於明萬曆初年。石坊通高5.2米,四柱三門,柱頂飾以寶瓶、穿雲板,類似華表。正中坊額鐫刻“亞聖廟”金字楷書。左右坊心鐫以“雲中翼龍”、“海水蛟龍”圖案,極為精美。
東廡、西廡位於承聖門內(“廡”,即古代堂下走廊、房屋)。東、西廡內供奉孟子弟子及11位對孟子學說有貢獻的學者,各設神龕木主用於供奉。這些供奉者有公都子、高子、盆成括、屋廬連、浩考不害、公孫丑、陳臻、錢唐、子叔疑、孫爽、彭更、徐辟、鹹邱蒙、孟仲子、萬章、充虞、季孫氏、桃應、孔道輔。
亞聖殿,始建於宋宣和三年(1121年),殿七楹,高17米,橫寬27.7米,縱深20.48米,為綠琉璃瓦覆頂的重檐歇山式宮殿建築。殿下豎立26根八棱水磨石柱,柱下托以覆蓮狀礎座。前廊下8根柱上飾以翱遊的雙翅翼龍、寶相牡丹、西蕃蓮等圖案,技藝精湛。殿外梁坊斗拱飾以宮殿和璽彩繪,金碧輝煌。殿正中門楣上懸有清高宗乾隆御書“道闡尼山”雕龍巨匾,殿內迎門金柱上懸巨幅對聯:“尊王言必稱堯舜,憂世心同切禹顏”,亦為乾隆手書。亞聖殿正中為雕龍貼金神龕,內供奉孟子塑像,服飾採用宋代元祐年間禮制:著九族九章(冠有九族,服飾有九種圖案),為公爵之服、正一品服飾。殿內東側神龕內供奉孟子高足利國侯樂正子塑像。殿內西側豎有北宋宣和三年“先師鄒國公孟子廟記”碑刻。
孟廟內保存有秦、漢、晉、唐、宋、元、明、清歷代碑碣280塊,其主要內容有歷代封建皇帝封贈聖旨、孟氏家族譜系、歷代維修擴建紀實、文人騷客詩詞讚頌等。其字型楷、行、隸、篆全備,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重要的碑刻有西漢《萊子侯刻石》、《秦嶧山刻石》、東漢《石牆村刻石》、元文宗八思巴文《封贈孟子為鄒國亞聖公》聖旨碑、明《孟氏宗傳祖圖》碑等,是研究我國歷史和孟廟沿革的珍貴資料。
孟廟內各種樹木430株,其主要樹種為柏、檜,還有少量的古槐、銀杏、紫藤等。這些古樹多栽種於宋、元時期,至今仍參天拔地、青翠翁郁、森然茂盛。孟廟古樹名木中有四大自然奇觀:“古柏抱槐”、“藤系銀杏”、“洞槐望月”、“檜寓枸杞”。孟廟的古樹景觀在明代就受到人們的喜愛,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曾吟頌五言律詩一首:“愛此孟祠樹,森然見典型。沃根洙水潤,含氣嶧山靈。閱世磨秦籀,參天結魯青。方知樗散壽,只入列仙經。”
孟廟在“文革”期間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1980年以來,國家撥出專款進行了復原維修,現已恢復到清代初期的原貌,每年有大批中外遊客來此參觀遊覽。
亦稱亞聖府,位於鄒縣城南關,與孟廟一街(亞聖廟街)之隔。孟府是孟子嫡裔居住的地方,它的規制與孔府相似而規模又不相同。孟府前後七進院落,共有樓堂等100餘間。孟府以大堂為界,前為官衙,後為內宅。
大門為三楹,門上正中高掛"亞聖府"豎匾,黑漆大門上彩繪鬥神。二門稱"禮門"。大堂是孟子嫡裔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接待官員、處理公務之所。廳堂高大寬敞,內設公案。東西兩側的鑾駕架上插著"肅靜"、"迴避"等各種儀仗。
大堂東西兩廂,是管理孟府祀田、庶務、禮生、樂生、司書和執事等機構和辦事人員居住的地方。左右專設鼓樂樓,為奏樂之處。
孟府的後半部為內宅,進入內宅門便是上房院,為孟子嫡裔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居住之處。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四合院建築。
上房院後是"賜書樓"院,為孟氏存放檔案和欽賜書籍之樓。
最後一進是孟府的花園,園雖小卻因布局緊湊,給人以一種潔雅簡樸之感,是休憩的好去處。
孟府現在還保存著歷代帝王所賜的朝服、龍袍、聖旨、誥封和家藏珠室玉玩、宗族檔案、古書字畫等大量珍貴文物,是研究封建社會政治、經濟和地方歷史的寶貴資料。
孟府位於孟廟西側,是孟氏嫡系後裔居住的宅第,始建於北宋晚期。
孟府呈長方形,南北長226米,東西寬99米,總面積2.24萬平方米。其建築布局嚴謹,主要建築分布在南北中軸線上,前後由七進院落組成,前為大堂官衙,中部為內宅,後為花園,西路為孟氏家學“三遷書院”。現有樓、堂、亭、閣148間,是省內現存規模宏大、保存較完整的衙署與宅第合一的古建築群。1990年由國家撥出專款進行了維修,按照清代中期布局恢復了原貌,199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孟府位於鄒縣南關與孟廟毗鄰,是孟軻嫡系後裔居住的宅第。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文宗皇帝封孟軻為“鄒國亞聖公”,從此,孟府又被稱為亞聖府。孟府的始建年代不詳,據孟廟內現存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孟氏宗傳祖圖碑”記載:“宋仁宗景祐四年,孔道輔守兗州訪亞聖墳於四基山之陽,得其四十五代孫孟寧因薦於朝授迪功郎,主鄒縣薄奉祀祖廟,迪功新故宅,壞屋壁,乃得所藏家譜。”說明北宋景佑年間就已修建了孟府,但故宅所在何處,卻未曾說明。推測孟府應在宋景和四年(公元1122年),第三次遷建孟廟時同時遷建孟府。
孟府坐落在孟廟西側,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26米,東西寬99米,面積約4萬平方米。前後共有七進院落,樓、堂、閣、室148間。以主體建築大堂為界,前為官衙,後為內宅。孟府二門內東側牆壁間鑲嵌著一塊明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為懇恩照例優免以杜攀擾事》碑。碑文中記述了明皇朝飲賜的廟戶、禮生、佃戶、酒掃戶、差役等,不得滋意攀擾等事。另外,孟府第四層院中的“賜書樓”是典型的明代建築,據此可證實孟府在明代就具有相當大的規模了。
孟府大門,為撒楹,,門楣正中懸有匾額上書“亞聖府”三個貼金大字。黑漆大門上繪有約兩米高的彩繪鬥神。門外建有高大的影壁。一對精雕石師雄居於門的左右。門階兩旁有上嗎乘車用的方形石台一對。
二門又稱為“禮門”,其建築形式與大門基本相同,但門洞為三啟,正中門楣上書“禮門義路”四字。六扇黑漆大門的正中兩扇彩繪著頂盔披甲的執刀武士,兩側的四扇則彩繪著執笏的文官,威嚴煊赫。二門內為“儀門”,其兩邊不與垣牆連屬,累世遮堂門,全系木結構,僅有圓柱兩根,下有石鼓夾抱,上面承托著彩繪大屋頂,前後綴著倒垂的四個木雕花蕾,故又名為“垂花門”。平時此門緊閉不開,每逢孟府喜慶大典、皇帝幸臨、宣讀聖旨或舉行重大祭祀儀式時,鳴禮炮十三響然後開啟。這中儀門在封建社會只有列土封侯的邦君才有資格建造,故又稱“塞門”。
穿過儀門,院中有一方形台基,兩側豎著夔龍石欄,和青磚花牆繞護的丹墀,兩株有著數百年壽齡的參天古檜,在台前甬道兩側遮天蔽日。丹墀的東南角設定有“日晷”;西南角設定有“嘉量”,這完全是仿照皇宮的格式。其後便是寬敞的五楹出廈正廳,也是孟府的主體建築“大堂”。堂前檐下正中懸掛著清壅正皇帝手術,欽賜孟子第六十無代孫孟衍泰“七篇貽矩”堂匾,龍邊金字熠熠生輝。門兩側檐下廊柱上懸掛著“繼往開來私淑千年承燕翼,居仁由義淵源白代仰先烈。”隸書金字抱柱楹聯,孟府大堂是孟子嫡系裔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開讀造詣、接待政府官員、申飾家法族規以及節日、壽辰舉行重要儀式的地方。大堂正中設有木製暖閣,內設公案。
大堂前東西廂是管理孟府祀田、庶務、禮生、樂生、司書、執事等辦公場所。大堂前左右設鼓樂樓,是秦樂的地方。大堂東側有一處獨立的院落,稱“五代祠”,是孟氏宗族的家祠。西側有一曲尺形獨特建築,名為“見山堂”,是當時孟氏後裔接待和宴請賓客的地方。與見山堂相對的月亮門外,豎著一塊玲瓏的太湖石,其上刻有清代金石學家阮院和書法家孔繼涑的手書詩詞。
大堂後便是孟府的內宅,設有內宅門與外界相隔,這是一道禁門,看管十分嚴格,一般外人不得擅自入內。內宅門的外檐木坊上雕刻著“鯉魚跳龍門”、“麒麟送子”等圖案。門兩側倒懸著雕花垂株,工藝相當精美。內宅門前為一幽徑,左右兩側各有一角門名為“更道”,是當年為內宅巡邏值更的更夫行走的通道。
內宅的第一進院落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四合院建築,它是猛子嫡裔第七十四代孫孟繁驥居住的地方。雕樑畫棟、彩繪華麗、明三暗五的正廳為“世恩堂”。室內陳列著古玩字畫、窗榻櫥櫃等。院東南一株古老高大的茶糜花,每當春夏相交之際,滿樹潔白,盛開的花朵散發著陣陣清香。院後為賜書樓,是孟氏後裔存放皇帝欽賜墨寶、書籍和家族檔案的地方。再後是“延綠樓”等四處四合院,都是孟氏近族的住處。最後是孟府的花園。
孟府內現在還保存著封建帝王所賜的朝服、龍袍、聖旨、詔封、家族檔案、印書木刻和書籍字畫等大量珍貴文物,為研究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編輯:weiguolv.co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