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望山摩崖石刻

孔望山摩崖石刻

孔望山摩崖石刻位於連雲港市,大約為公元170年東漢末年的佛教造像群,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一處佛教摩崖造像。孔望山摩崖石刻約105個大小不等的神像,被國務院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

孔望山摩崖石刻孔望山南麓西端。相傳孔子曾登臨此山以望黃海,故名孔望山。依山岩的自然形勢,共雕刻出1貼軀各種形態的造像。分成13個組體,刻在東西長17米、高8米的峭崖上。最大的圖像高1.54米,最小的頭像僅10厘米。造像群的題材,歷來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古聖賢遺像”,清《嘉慶海州直隸州志》認為是“諸賢摩崖像”,《漢代畫像全集》認為是“人事起居”,還有人認為是“士大夫階層的人物和武士”,或“供人作樂的被剝削者”。1980年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史樹青首次指出有佛教內容。概括起來約有

三方面內容

:一曰佛教造像。像群中有高肉髻、頂光、蓮花、施無畏印、結伽跌坐等,並有表現佛本生故事的薩陲那太子捨身飼虎圖。有表現佛傳故事的“說法”和“涅架”。有單個立像1坐像1菩薩像!弟子像、力士像和胡人形像的供養人像等。這些都是佛教造像的特徵。二曰道教造像。三尊各自獨立存在的正面像,分別於造像群的最高處,是摩崖中最大的造像,其衣冠同漢代常見的世俗服飾,有的像下有“蓮座”、“香爐”和“燈碗”等設定。當是道教在造像中的具體反映。三日世俗畫。即漢畫像石中常見的“進謁”、“宴飲”等。造像群的雕刻技法,有兩種形式。一是在山岩上直接刻圖;二是在長方形的塞中刻畫。用傳統的漢畫像雕刻技法來表現外來的佛教題材,是孔望山摩崖造像的時代特徵。具體使用了單線陰刻、平面線刻、淺浮雕和高浮雕四種,基本以平面線刻為主,約占整個造像的80%。對

造像的時代

,有的認為是東漢晚期。有的認為從造像的主體來看,可認為是東漢遺物。也有人據洪适《隸釋》所收錄的東漢靈帝烹平元年(172年)《東海廟碑》考證:東海君廟供奉的神像就有兩處,一處在廟內禮堂,一處在廟外祭壇。孔望山摩崖造像時代,當於此前後。還有人提出,孔望山造像的年代應在“晉魏之後,元魏之前”的觀點。此外,有人認為,造像時代有晚到南北朝劉宋時期,甚至唐代的可能。關於佛教藝術傳人連雲港孔望山之路線,也有兩種不同見解。一日海上絲綢之路,二曰西域通往內地的陸地絲綢之路逐步向東延伸所至。孔望山造像比人們認為最早的敦煌莫高窟佛教藝術(366年)還要早約200年。它是我國佛教藝術的早期雛形。

特點

全部集中在山的西南角。依山就勢浮雕而成。整個造像分布在長17米,高8米的褚黃色崖壁上,共刻有人像100多個,大的和真人差不多,小的僅有10厘米。有站有坐,有跳有臥,形象豐富,神態各異。經專家鑑定,造像刻於公元170年東漢末年,比築於建元二年(336)的敦煌莫高窟還要早200年,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一處佛教摩崖造像,被國務院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過去國內外都一致認為,佛教是從西土傳到東方來的。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的發現,無異又出現了更早的東方傳教的道路,對佛教史的一些定論提出了挑戰。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1981年看了拓片後,當即激動地為之題詞道:海上絲綢路早開,間文史實證摩崖。可能孔望山頭像,及見流沙白馬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