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冬梅

孔冬梅

孔東梅,1972年出生。母親是毛澤東長女李敏,父親是孔從洲將軍之子孔令華。1996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英美文學專業畢業後,參與組建泰康人壽保險公司。1999年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國際傳播與媒體研究碩士學位,2001年回國創辦了北京東潤菊香書屋有限公司。現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孔冬梅

孔冬梅(1972年—),毛澤東孫女。大學畢業後與大她15歲的陳東升共同創辦泰康人壽保險公司,之後兩人一起生活,並育有3名子女。兩人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擺酒宴客,毛家的人大多應邀參加。

基本信息
個人概況 姓名 ,孔冬梅國籍, 中國民族 ,漢族出生地, 上海市 , 徐匯區 ,出生日期, 1972年
個人背景 職業 ,商人畢業院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目錄

1人物簡介2人物經歷3主要作品4人物軼事

展開

1人物簡介2人物經歷3主要作品4人物軼事4.1“798”里的女老闆4.2與外婆獨處的日子

生平簡介

孔東梅孔東梅

孔東梅,1972年出生。母親是毛澤東長女李敏,父親是孔從洲將軍之子孔令華。

1996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英美文學專業畢業後,參與組建泰康人壽保險公司。

1999年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國際傳播與媒體研究碩士學位,2001年回國創辦了北京東潤菊香書屋有限公司。現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2001孔東梅年創辦北京東潤菊香書屋有限公司並任董事長。

1994年,孔東梅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主修英語。不過她更喜歡文學,因為天生對油墨紙張一類的事物感興趣,“那時候,我還曾幻想過開個小書店、讀著海明威、喝杯咖啡、養一隻貓的小資生活。” 1997年,她去了美國,從找房子開始,孔東梅開始了她的求學生涯。前半年一共搬了三次家。慢慢穩定下來,她過上了安靜、自由的生活。就是因為太安靜,她才想到一些以前不會想的事情,“在美國是這樣,中產階級的群體極為龐大,這些人每天所做的就是上班下班,車子、房子和票子,對我來講,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2000年,孔東梅收到母親李敏寫的書《我的父親毛澤東》,書中提到家族的很多往事,”我一看就哭了,幾個晚上睡不著覺,激動的情緒難以平復。從那時起我就下決心,要寫一本外婆的書,還要寫一本三代女性生活變遷的書。 為了真實還原過去的那些事,孔東梅尋訪了很多人,很多地方。人們並沒有覺得她陌生。情緒激動的老人緊緊地握著她的手,從上到下打量她,特別是她下巴上那一顆痣。那顆作為她外公毛澤東標誌的痣,奇蹟般地在她臉上幾乎同樣的部位出現。 她知道很多人還在懷念他,這對我們家族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

3主要作品編輯本段

《改變世界的日子——與王海容談毛澤東外交往事》 中央文獻出版社

4人物軼事編輯本段

1“798”里的女老闆

“我們這個空間,大到整體設計理念,小到牆上的每一幅畫,都是老闆精心布置的。你看,這是切·格瓦拉,這是甘地,這些攝影作品非常珍貴,很多是老闆從國外收藏來的。”正當工作人員向《環球人物》雜誌記者介紹時,“老闆”孔東梅走了進來。

她一身簡潔的黑裙,一條長長的鮮紅色圍巾,紅與黑的經典搭配,顯出獨有的高雅氣質和藝術品位。雖然之前從未謀面,但記者早有耳聞:“毛澤東有個漂亮的外孫女,長得和他很像,下巴還有一顆和他一樣的痣。”

“菊香書屋”曾是中南海豐澤園毛澤東生活過十幾年的地方。如今,孔東梅把它“搬”進798藝術區,又給了它新的詮釋。這裡的一切,都充斥著多元的融合與強烈的對比:德國包浩斯建築風格,巴洛克樂曲迴蕩其間;書架上,記載著中國歷史的紅色經典作品,整齊地排列著;大廳里,一根立柱上密密麻麻地貼滿了毛澤東畫像,熠熠閃光……新與舊,中與外,理想與現實,記憶與未來,在這裡交融。

“我從小就喜歡寫作,從中學到大學都參加了學校的文學社,也是校雜誌社的一員。上中學之前,讀過大量17到20世紀的西方文學書籍,還經常聽廣播小說。我也算是個文學青年吧。”孔東梅還介紹了她所寫的書籍:從《翻開我家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毛澤東》到《聽外婆講那過去的事情——毛澤東與賀子珍》,再到《改變世界的日子——與王海容談毛澤東外交往事》。

孔東梅說自己希望做一個在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自如穿行的女人。她也一直試圖用自己的視角追尋先輩的足跡:“對於外公外婆,我心裡有許多的謎團和疑問。通過寫書,探訪過去的一些事情,既可以更為深入地認識他們,也是對我自身心路歷程的梳理,可以釋放自己。”

“這個地方很特別。你母親來過這裡嗎?她喜不喜歡?”望著眼前個性而前衛的一切,記者無論如何也無法將其與毛家聯繫到一起。

“來過。她對這個空間,還是挺滿意的。不過走在藝術區里,看著一些行為藝術的雕塑,母親有些不能理解。”

如今,孔東梅和母親李敏一起生活。談到現在的日子,她的臉上洋溢著笑容,同時也很感慨:“我能有今天的生活,其實也是這么多年一點點找尋回來的,我一直在找回‘普通人的日子’。”

2與外婆獨處的日子

孔東梅自小與外婆賀子珍一起生活在上海,她們居住的湖南路262號,成了她童年最重要的記憶。“記得那時上學回家,門鈴太高夠不著,每次我都要用書包墊腳才行。在我的童年記憶中,那個院子非常大,還有假山。我和外婆在花園裡種了四棵橘子樹,每年都可以收穫橘子;還有桃樹,枸杞子樹等等。”每當孔東梅想起外婆,都會想起那個大院子,想起外婆坐在椅子上,一支一支地抽著煙,望著遠方沉思。在家中,孔東梅衣食無憂,工作人員對她照顧得很周到。

“然而,我沒有真正的童年,那時我就是一個深宅大院中的小女孩,不自由。哪怕是過馬路買一個五分錢的冰棍,都要費盡周折。”孔東梅說,童年的她渴望像普通孩子一樣,有父母在身邊,可以隨意去玩耍。“外婆的病使她自顧不暇,父母又都在北京,工作人員對我的管教非常嚴格,我不能像其他小朋友那樣隨便出去玩,童年的那種孤獨是可想而知的。我覺得自己現在的某些心理,也受到了那時候的影響。覺得吃別人家的飯就特別香,有什麼東西也特別願意與人分享,都是出於童年對這種回歸普通家庭的渴望。”

孔東梅6歲時,被父母接回北京上國小。她說,如今自己對文化藝術的濃厚興趣,源於母親和家庭的教育。“母親很古典,喜歡歐洲的、浪漫主義的東西。可能因為她從小在俄羅斯長大,受俄羅斯古典藝術的薰陶比較多。我小時候身體不好,也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隨便出去玩,母親就給我買了很多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