孑遺古榔梅

武當山有榔梅祠,祠內種有榔梅樹,其果實叫榔梅果。 也就是說,榔梅只出產在武當山,其它地方絕無僅有。 此後,武當山的榔梅樹就長時間絕跡,成為千古之謎。

別稱:榔梅
是梅的一種。【性味】味甘、酸,性平,無毒。【功效主治】生津止渴,清神下氣,消酒。 武當山有榔梅祠,祠內種有榔梅樹,其果實叫榔梅果。此果非李非杏、非桃非梅,卻又似李似杏、似桃似梅,味甘如蜜,是武當山特有的一種水果。 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在 《本草綱目》中記載: “榔梅,只出均州太和山”。古時武當山叫太和山,位於均州 (今丹江口市)境內。也就是說,榔梅只出產在武當山,其它地方絕無僅有。 相傳,真武年少時在武當山修道,由於意志不堅,中途準備下山,半路上遇到紫氣元君化作老婆婆用鐵杵磨針點化他。真武大帝返回山中繼續修煉,途中折下一段梅枝插在榔樹上,說: “吾若道成,花開結果。”後來,他修煉成功,梅枝果然在榔樹上插栽成活,並開花結果。 明永樂三年 (1405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奪取皇位不久, “久無花實”的武當山榔梅樹開花結果。朱棣萬分高興,認為他奪取皇位是真武大帝的護佑,於永樂十年 (1412年)御製祝文,大建武當,敕建榔梅祠,以答神貺。榔梅果也由此被列為貢品。 明天啟三年 (公元1623年),地理學家徐霞客遊覽考察武當山,在瓊台中觀、南岩宮共索得榔梅8顆,帶回家給老母親祝壽。 此後,武當山的榔梅樹就長時間絕跡,成為千古之謎。 1998年,武當山驚現孑遺古榔梅一株。丹江口市遂將將武當山榔梅研究列入科研項目,課題組通過論證、調查、實驗、鑑定,在丹江口市均縣鎮找到了同類樹種——黃蛋樹。其樹形、花色、果實的各種特徵都與古籍中對榔梅的描述完全吻合。因黃蛋樹果實顏色嫩黃,形如鴨蛋,均縣鎮人稱其為黃蛋。在丹江口市的三官殿、涼水河及武當山五龍宮,該果則被稱為布袋杏、黃安。 1999年、2000年,課題組攜帶標本分別到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進行技術鑑定,確認黃蛋樹與榔梅樹實為同類異名物種,是武當山生存已久的本土物種。據植物學家分析,可能是鳥銜梅果在榔樹上吃,梅核落入榔樹裂縫中,生根發芽,使榔樹發生變異,形成這種果樹。華中農業大學孫華美教授認為, “該品種可能是杏、李的天然雜交樹種,品質上等,是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優良樹種。” 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不但古建築群宏大壯觀,自然生物資源也十分豐富,擁有各類植物758種。其中黃精、筍類、隔山消、騫林茶等10種物種以珍奇獨有的特性在明代列為朝廷供品,而武當榔梅又是其中最享盛譽者。有關榔梅最早的記載見諸於北宋《真武啟示錄》:榔梅者,乃榔木梅實,桃核杏形,味酸而甜。《玄帝實錄》又謂:玄帝摘梅花插榔木上,誓之曰“我若道成,汝當結實”。明代藥學家李時珍說榔梅“只出均州太和山(武當山別名)”。這使得榔梅既具武當道教文化的神秘,又具地域物種的神秘。其後經明清之際戰亂,榔梅漸漸湮沒。這種由異果—聖果—仙果—貢果—匿跡的演變,讓榔梅更加撲朔迷離,以致成為數百年不解之謎。 1998年,市科委將武當山榔梅研究列入科研項目,市政協副主席張有富、市文化局副局長朱道瓊、武當山文物局副局長趙本新等擔綱,先後在榔梅產地 武當山及周邊地區、在歷史上武當山榔梅移植地的安徽齊雲山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實地考察。據《天元神秀齊雲山》記載,明嘉靖2年,道士方瓊真訪武當山攜榔梅植樹建庵。課題組在此發現了孑遺古榔梅一株,並大膽從齊雲山引植榔梅幼樹2株,用參照鑑證的辦法,在我市找到了同類樹種——黃蛋樹。課題組在均縣鎮、三官殿、官山、涼水河和五龍宮等處相繼發現樹木及其果實。其中均縣鎮黃家槽村為市域記憶體量最大的種群,有樹30餘株,且有從清初至今不間斷的200多年種植史。因果實顏色嫩黃,形如鴨蛋,均縣鎮人稱其為黃蛋;因形體和味道接近杏子,武當山五龍宮稱其為布袋杏;三官殿、涼水河一帶則稱其為黃安。其樹形、花色、果實的各種特徵都與古籍中所描述的“色敷紅白”、“金相玉質”、“ 桃核杏形,味酸而甜”完全吻合。課題組認為榔梅為貢品的官方名稱,黃蛋、黃安、布袋杏則為其鄉土名稱,實為同類異名物種。由於榔梅在明代地位很高,在皇室是貢果,在武當是禁果,常人很難見到實物,也就不可能將黃蛋與其聯繫在一起,這是造成“物在身邊人不識”的根本原因。 1999年,2000年,課題組曾分別到江蘇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進行技術鑑定,確認榔梅是武當山生存已久的本土物種,它非李非杏、非桃非梅,又似李似杏、似桃似梅,在《中國高等植物圖鑑》中尚無記載,本身就具有神秘性。華中農業大學孫華美教授認為“該品種可能是杏、李的天然雜種,品質上等,是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優良樹種。”目前,課題組擬以“榔梅”之名報請有關機構註冊,以填補我國植物物種空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