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受教

子路受教

子路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斬而射之,通於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基本信息

原文

子路受教子路受教
子路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斬而射之,通於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翻譯

子路受教子路受教
子路初次拜見孔子。孔子對子路說:“你有什麼喜好?”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孔子說:“我不是問這方面。以你的天賦,再加上學習,怎么會有人趕上呢?”子路說:“南山有一種竹子,不須揉烤加工就很筆直,削尖後射出去,能穿透皮革,所以有些東西天賦異秉又何必經過學習的過程呢?”孔子說:“如果劈開它在一端束上羽毛,在另一端裝上金屬的箭頭,並將它磨得十分鋒利,它射的不就更加深了嗎?”子路聽後拜謝說:“真是受益良多。”

注釋

見:拜見

子路受教子路受教
汝:你
何:什麼
好:喜好
能:能力,才能
諫:規勸
順:順利
成:成材
揉:使東西彎曲
犀革:皮革
括:箭的末端
羽:羽毛,這裡指裝上羽毛
鏃:原指箭頭,這裡指裝上箭頭
礪:磨刀石,這裡指磨
再拜:拜兩拜 再,兩次
徒:只,僅僅
豈:怎么,難道
及:趕上,追上
犀革:犀牛的皮
子:你

要點導引

這則短文通過孔子與其弟子子路的對話生動而深刻的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指出了學習功效,也是對學生的指引與勉勵。
文中以孔子與子路的對話展開情節,因此敘述具體生動,人物特點鮮明,同時增強了趣味性與感染力。
——(摘自《現代文品讀》

啟示

括而羽之,鏃而厲之”是用來形容竹子經過這樣的加工更有用,孔子用竹子經過加工更有用來說明人在本身的能力上學習更多知識和方法,這個人就會更加出色。天賦固然重要,但後天的學習和努力同樣重要。兩者加在一起,就是錦上添花,好上加好了。不能驕傲自滿,應該時刻鞭策自己,更進一步。

人物簡介

仲由仲由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得意門生,春秋末魯國卞(今平邑縣仲村鎮)人,其後胤因避戰事遷往微山縣魯橋鎮仲淺村。為《二十四孝》中為親負米的主角。孔門十哲之一,小孔子九歲,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
仲由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魯莽,好勇力,事親至孝。除學詩、禮外,還為孔子趕車,做侍衛,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深得器重,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五年,前480年),衛亂,父子爭位,為救其主孔悝,被叛臣殺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結纓遇難,葬於澶淵(今河南濮陽)。

孔子家語

《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或簡稱《家語》,儒家類著作。原書二十七卷,今本為十卷,共四十四篇。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傳本《孔子家語》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肅注,書後附有王肅序和《後序》。過去因為疑古派的非難歷代前人多認為是偽書,隨著近代簡帛文獻的出土證明,確信為先秦舊籍,《孔子家語》的真實性與文獻價值越來越為學界所重視。宋儒重視心性之學,重視《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但與這“四書”相比,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內容上,《孔子家語》都要高出很多。由《家語》的成書特徵所決定,該書對於全面研究和準確把握早期儒學更有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該書完全可以當得上“儒學第一書”的地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