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網定址

子網定址,計算機網路術語,與IP位址有著緊密的關聯。

現在所有的主機都要求支持子網定址(RFC 950 [mogul and Postel 1985])。不是把IP位址看成由單純的一個網路號和一個主機號組成,而是把主機號再分成一個子網號和一個主機號。
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A類和B類地址為主機號分配了太多的空間,可分別容納主機數224-2和216-2。事實上,在一個網路中人們並不安排這么多的主機。由於全0或全1的主機號都是無效的,因此我們把總數減去2。
在InterNIC獲得某類IP網路號後,就由當地的系統管理員來進行分配,由他(或她)來決定是否建立子網,以及分配多少比特給子網號和主機號。例如,這裡有一個B類網路地址(140 .252),在剩下的16 bit中,8 bit用於子網號,8 bit用於主機號,格式如圖3.5所示。這樣就允許有254個子網,每個子網可以有254台主機。
許多管理員採用自然的劃分方法,即把B類地址中留給主機的16 bit中的前8 bit作為子網地址,後8 bit作為主機號。這樣用點分十進制方法表示的IP位址就可以比較容易確定子網號。但是,並不要求A類或B類地址的子網劃分都要以位元組為劃分界限。
大多數的子網例子都是B類地址。其實,子網還可用於C類地址,只是它可用的比特數較少而已。很少出現A類地址的子網例子是因為A類地址本身就很少。(但是,大多數A類地址都是進行子網劃分的。)
子網對外部路由器來說隱藏了內部網路組織(一個校園或公司內部)的細節。在我們的網路例子中,所有的IP位址都有一個B類網路號140.252。但是其中有超過30個子網,多於400台主機分布在這些子網中。由一台路由器提供了Internet的接入,如圖3.6所示。
在這個圖中,我們把大多數的路由器編號為Rn,n是子網號。我們給出了連線這些子網的路由器,同時還包括了封二圖中的九個系統。在圖中,乙太網用粗線表示,點對點鏈路用虛線表示。我們沒有畫出不同子網中的所有主機。例如,在子網140.252.3上,就超過50台主機,而在子網140.252.1上則超過100台主機。
與30個C類地址相比,用一個包含30個子網的B類地址的好處是,它可以縮小Internet路由表的規模。B類地址140.252被劃分為若干子網的事實對於所有子網以外的Internet路由器都是透明的。為了到達IP位址開始部分為140.252的主機,外部路由器只需要知道通往IP位址140.252.104.1的路徑。這就是說,對於網路140.252隻需一個路由表目,而如果採用30個C類地址,則需要30個路由表目。因此,子網劃分縮減了路由表的規模。
子網對於子網內部的路由器是不透明的。如一份來自Internet的數據報到達gateway,它的目的地址是140.252.57.1。路由器gateway需要知道子網號是57,然後把它送到kpno。同樣,kpno必須把數據報送到R55,最後由R55把它送到R5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