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基金經理

娃娃基金經理

隨著新基金產品的瘋狂發行,基金業從業人員數量捉襟見肘,眾多年紀輕輕、缺乏甚至沒有基金實戰經驗的新基金經理紛紛上位,被基民戲稱為“娃娃基金經理”。

任職調查

娃娃基金經理娃娃基金經理

由於基金公司互挖牆角,今年以來基金業人事變動極為頻繁,個別基金的歷任基金經理人數已經達到了令人吃驚的數目。WIND統計顯示,截至11月24日,已有115隻基金產品的歷任基金經理人數超過了5人。其中變更尤為頻繁的招商安泰股票招商安泰平衡歷任經理人均達到了11位,基金泰和招商安泰債券A的歷任基金經理人數則達到了10人。此外,長盛成長價值、南方寶元債券、南方穩健成長、基金同盛的歷任基金經理人數也達到了9人。數據還顯示,以上8隻基金產品的人均任職年限均未達到2年,最低的基金泰和的基金經理人均任職年限僅有1.29年。

80經理

統計顯示,在583位基金經理中,有235位公布了年齡,其中,有15位“80”後,分別是萬家基金的鄒昱和吳印,融通基金的張敏,銀河基金的張矛和成勝,易方達基金的張勝記和宋昆,匯添富基金的齊東超滙豐晉信基金的鐘小婧,光大保德信基金的凌超,富國基金李曉銘東方基金的王丹丹,大成基金的倪明,博時基金的皮敏,以及寶盈基金的溫勝普。以上基金經理全部擁有碩士以上學歷,其中一位擁有博士學歷。
統計數據顯示,以上15位基金經理共管理著22隻基金。從任職日期來看,大成基金的倪明2008年1月12日起任職於大成創新成長(160910,基金吧)基金經理,也是唯一一位於2008年以前管理基金的基金經理。此外,博時基金的皮敏、富國基金的李曉銘、匯添富基金的齊東超、融通基金的張敏和萬家基金的鄒昱也分別於2009年開始管理基金,其餘則全部為2010年任職。以上22隻基金任職以來的平均回報率為5.42%。
以上的22隻基金中,剔除不可比較的外,銀河行業優選(519670,基金吧)、富國天源平衡(100016,基金吧)表現優秀,今年以來的總回報分別為33.4%和14.8%,均居同類產品第二位。但除此之外,融通新藍籌(161601,基金吧)、銀河銀富貨幣A、銀河銀富貨幣B、光大保德信貨幣、萬家雙引擎、滙豐晉信平穩增利的今年以來的總回報排名均處於同類產品末端,其餘產品則處於中游水平。整體來看,“80後”基金經理所管理的基金除個別表現優秀外,大部分處於中下游水平。

產生原因

WIND統計顯示,截至2010年11月25日,基金總數已經達到了674隻,份額24858億份,總資產2.45萬億元。今年1-11月,新基金髮行數量就達到了144隻,發行份額2478億份。而僅在2010年11月份,新發基金產品的數量就達到了31隻。
面對基金產品數量的迅速擴容,基金公司的人才貯備並沒有準備好。濟安基金評價中心研究顯示,2006年到2008年基金行業的從業投研人員增長比較匹配,投研人員和產品數量的比例維持在3:1以上。但從2009年開始公募基金產品迅速增加,專戶產品又陸續設立,2010年以來基金公司又迎來了基金產品的多通道審批,運作規範的基金公司可以在產品發行上放開手腳。2009年開始,基金行業的產品和投研人員的增長就開始出現不匹配,2010年更是如此,於是打破常規的提拔、不惜血本的相互挖人、一人兼任數隻基金、包括投研一體化成了應對之道。由於超常規的提拔,眾多證券從業年限偏短,缺乏甚至是根本沒有“實戰經驗”的基金業研究人員便被基金公司匆匆扶上基金經理的位置。
另一方面,由於從業經驗豐富的基金經理極度缺乏,基金公司開始頻繁的互挖牆角,基金公司尤其是中小基金公司的人才流失極為嚴重,這也促使其紛紛開始採用內部培養和選拔機制,眾多新人也因此有了上位的機會。
此外,由於激勵機制的缺乏,一些老牌基金經理在公募基金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人脈關係後,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大多數都投奔了私募基金,更是造成了基金經理的“青黃不接”。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便是今年9月份,莫泰山辭去交銀施洛德總經理職務。莫泰山的其此次離職,在業內造成的影響甚大。有人稱之為“公募基金界規模最大、級別最高人物、影響力最大的一次轉會”。

相關分析

對於基民來說,把自己的錢交給這樣一群年輕的基金經理來打理難免有些疑慮。在國外,基金經理一直被看成是“白髮行業”,晨星數據顯示,美國基金經理的平均任職年限為5年左右。

“以美國市場為例,基金經理的個人聲譽非常重要,基金經理往往承諾購買自己所管理的基金,並有義務定期披露其交易狀況,對於這些基金經理來說,是用自身長久的甚至是數十年來的聲譽為其背書,基金投資者之所以選擇某隻基金,也完全是出於對該基金經理的信賴。”一位基金評價業人士對記者表示,在中國則不然,對於普通基民來說,選擇某隻基金固然會考慮到基金經理的聲譽,但更多的,是出於對包括監管層、基金公司乃至政府的信任。“部分基民總有一種模糊的想法,認為政府不太可能眼觀自己虧得血本無歸,這就意味著,是整個基金行業乃至政府在為基金產品的信譽做背書。”
基金經理不用以自己的聲譽為基金產品背書,基金公司也樂得將基民們的血汗錢用作新基金經理的“培養費用”,部分基民的投資就這樣成為了試驗品,在新基金的成長過程中被不斷侵蝕。
另外,有分析人士認為,在目前的體制下,基金公司只要份額足夠,便可坐收管理費用,基民們的投資收益並未同其利潤掛鈎,基金公司因此尋找各種名義大力發行新基金,也因此放任“娃娃基金經理”紛紛登台。
“這是一種對投資者極端不負責任的做法,是在挑戰基民們的神經。”一位資深基民抱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