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偉

姚建偉

江蘇宜興人,1966年7月出生,1992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著名設計師、畫家、清華大學副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瑞典卡爾·米勒斯藝術館合作藝術家、北京市國際設計周特聘專家、中國包裝聯合會設計委員會副秘書長。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姚建偉 姚建偉

姚建偉 ,江蘇宜興人,1966年7月出生,1992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著名設計師、畫家、清華大學副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瑞典卡爾·米勒斯藝術館合作藝術家、北京市國際設計周特聘專家、中國包裝聯合會設計委員會副秘書長,曾獲中國十大傑出設計師、中國設計業十大傑出青年提名獎、中國設計事業三十年突出貢獻獎、美國蒙恬貝爾藝術獎、義大利佛羅倫斯雙年展繪畫類銅獎 、中國最具影響力平面設計師、中國當代藝術文獻提名等。

人物榮譽

中國十大CI策劃專家

中國最具影響力平面設計師稱號

中國設計業突出貢獻獎

中國行銷二十年十大傑出設計師

2005年中國設計業十大傑出青年提名獎

美國蒙恬貝爾藝術獎獲得者

日本平山郁夫獎獲得者

全國優秀設計工作者稱號

義大利佛羅倫斯雙年展繪畫類銅獎

展覽概況

2018 “威尼斯藝術展”,威尼斯,義大利

2018 “第四屆合肥雙年展——2018藝術季大展”,合瓦VISION藝術館,合肥

2017 “天生·中國當代視覺藝術邀請展”,深圳畫苑美術館,深圳

2017 “第十一屆佛羅倫斯雙年展”,佛羅倫斯,義大利

2017 “走進聯合國——清華校友藝術作品展”,聯合國總部,美國

2017 “當代·同行——當代名家中國畫邀請展”,美博藝術中心,上海

2017 年“吾鄉吾友”藝術作品展,常州畫院美術館,常州

2016年“心墨流痕”姚建偉水鄉主題作品展,香堂,北京

2016年“香港8090水墨提名展”,集古齋畫廊,香港

2016年“中國水墨計”年度展,昆明

2015年“中央工藝美院8090水墨展”,鳥巢文化中心,北京

2015年“江南行”當代中國畫名家小品邀請展,江南美術館,無錫

2014年“中國文化周——中國書畫名家藝術精品展”,加州大學,美國

2014年“水墨中國·中俄青年書畫藝術展”,克里姆林宮,俄羅斯

2014年“水墨中國·中俄青年書畫藝術展”,聖彼得堡,俄羅斯

2014年“中國水墨計”十二人作品展,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南京

2014年“中國水墨計”十二人作品展,昆明市金鼎美術館,昆明

2014年“中國水墨計”十二人作品展,廣州

2013年“中國水墨計”九人作品展,四川大學美術館,成都

2013年“夢筆生花”繪畫展覽,798趙緒成藝術館,北京

2013年“邊走邊畫”姚建偉寫生作品展,二十二院街藝術區,北京

2012年“十八大全國書畫名家精品展”,全國政協禮堂,北京

2012年“中國水墨計”九人展,798香港當代美術館,北京,中國

2011年“中國水墨計”九人展,雲南民族博物館,雲南,中國

2011年“中國水墨計”九人展,廣州國彩藝術館,廣州,中國

作品欣賞

作品賞析 作品賞析

設計作品

法國電力、中國石化、清華控股、民生私人銀行、北京東方美術館等

作品 作品

藝術評論

姚建偉的彩墨靈境

姚建偉有才,作為設計師,大家都知道,作為水墨藝術家,圈裡人也未必都知道。

算來與建偉相識已近二十年,知其除視覺傳達設計之外多有涉獵,近 年尤喜舞弄水墨,觀其近作,甚是驚喜。其視覺圖式,淅淅瀝瀝,斑斑點點,或霸捍,如雨後青山鐵鑄成,或磅礴,似驚天慟地泣鬼神,其更多靈秀以至閒靜,若小樓一夜聽新雨,單就筆墨而言,這已難能可貴。

李贄《童心說》有云:“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也。”文中所強調的“真”,即指那些未被掩蓋、為喪失的人的天性,而這種“天性”正是藝術家苦苦尋覓而可望不可及的“真諦”。建偉作為60後的藝術家,無疑是幸運的,透過他的水墨,無論是洋洋灑灑的寫生,還是身處逆境的“殘荷”,於平易之中體現了他藝術追求上的雙重性和衝突性,而這種雙重性的矛盾體本身正是他“天性”的體現。

他在當代突變和分裂的文化情景中,自我抗辯、自相衝突,純粹的藝術情懷和任性的自我意識,強化了他的拒絕性,寧願將自身擠壓在邊緣,並最終實現主觀上的返璞歸真。

建偉的寫生作品,其創作方式貌似也是實景寫生,但這絕不是對“景致”斬殺式的轉移臨摹或搬運工式的“再現與複製”。毛筆於他的手中表現出種種不羈,亦或是在衝鋒式的左右突圍,亦或在龐雜的現實景致中一次次努力地摸索自己的興奮點。他筆下反感所有程式化的造型方法,隨心所欲地點、塗、勾、抹,筆觸跳躍迸發,一任自己最鮮活的情感宣洩在洪荒無人跡的野地里。

建偉在用自己的節奏畫畫,無拘無束,無掛無礙,在十足書生氣的外表掩飾下尋找著解衣盤礴的快感。這不禁使我腦中浮現二位令我頂禮模拜以寫生方法抒寫風景的藝術家,一為是西方的大衛·霍克尼式的童話般的“與景對話”,一為東方的杜大愷式的靜觀的“借景自語”。而此時“東方與西方”在建偉身上完美統一。

“殘荷”的創作體現了建偉藝術創作上極強的主觀敘述性。其筆墨單純,色澤靜謐,造型硬朗,寫一塘殘荷,滿目萍碎,看那殘荷,風雨中,有的高擎著黑褐色的葉子,有的被風雨摧殘折斷倒立在水中。葉子有的殘破,有的蜷曲,有的倒伏泥淖之中。或昂首向天,或低頭深思。或相互依偎,或枝葉相交......塵世的榮衰,世態的炎涼,蓮的心事,誰人能懂?這是怎樣一幅蒼涼悲壯的悽美景致。那是一種滄桑之後的心境,蒼涼而悠遠但又蘊藏無限生機,是經過了萬千紅塵之後的淡定,脆弱而不屈!這正是建偉所強調的“殘而不破”。正如夏加爾所言,“我所描繪的不是虛構,而是比現實更為真實的存在。”

縱觀建偉彩墨作品,兼工帶寫,不蔓不枝,筆意上很有八大、石濤的意味,圖式中又多少吸收了現代主義藝術家的處理方式,即對於意象的處理,消解多於建構。但他描繪的對象卻多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山水田園,因此在古典對象與現代的表現方式之間,必然會出現消解與反消解的張力。而建偉似乎很喜歡這種動盪衝突的創作過程,也正因為他所針對對象的模糊本質,以及他創作意圖的非現實性,也使得他的作品抗拒任何文本意義上的解讀,從而以沌淆抵禦邏輯性修辭,並在邏輯破裂的空白中,尋求精神的飛躍性提升。

最後借用李商隱一句“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來概括姚建偉的水墨意境,不過,我要改一個字“陰”改為“陽”,即“秋陽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張所家

寫於大西洋新城

取自寫生,超越寫生——讀建偉寫生畫作

50多年前李可染、羅銘、張仃先生倡導水墨寫生,就是意圖復興中國水墨的本質追求,從自然造化中尋找水墨的新造化。而自古文人取意于山林,也是為心淨尋找一片棲息之地。

建偉近 年來邊走邊畫,不僅是對旅途風景的記錄,而更多的是為自己尋找一種心境的表達,名為寫生,實為寫心、寫意。觀其作品有都市景觀,也有鄉村趣情,有小微景致,也有俯瞰視界。隨心遊走,邊走邊畫,所見所畫,難得如此心靜而為,畫中透露著豐富的視覺表情,不時傳來那種輕鬆時光的愉悅情緒。為此,建偉的彩墨寫生畫得很陽光,畫語中也留下些許慵懶筆意,但更真實地留下那些陽光下的悠閒心態。

悅讀建偉畫荷,賞心其殘荷之美,尤如為秋荷肖像寫生,使荷葉有著多樣的人生面相。也悅目於建偉的同里印象,欣賞其對光的借用,頗具裝飾感的民居畫像,描述著對江南墨色的獨到選擇。

沿著建偉畫作之路徑,己看不到那種紀實寫生的原態,更多的是他面對景致時的不同視境所現。畫取自寫生,又超越寫生,是寫生的更高境界。

曾輝
中國美術家協會工業設計藝委會秘書長

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