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母能閉嘴,我就聽話

如果父母能閉嘴,我就聽話

安東尼·E·沃爾夫博士習慣採用詼諧的手法直接而中肯地集中列舉一些父母聽到後最難接受也最不知所措的青少年事例,然後憑藉高超的講解技巧,將臨床心理學中的一些複雜術語用最普通、直白、幽默的說法表達出來,從而使父母能夠馬上理解並運用到自己的親子生活中去。許多父母經常覺得光靠自己很難發現哪裡做錯了,那么,這本《如果父母能閉嘴我就聽話》對於他們來說則是迷茫中的一盞明燈,讓他們可以更好地與青春期孩子相處。 《如果父母能閉嘴我就聽話》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品。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深度分析叛逆期孩子的心理特點!
通過生動充滿現場感的生活案例全面解密“不嘮叨教子法”的具體操作過程,逐字逐句教導父母如何與叛逆的孩子說話!
安東尼·E·沃爾夫博士創作的《如果父母能閉嘴我就聽話》是一本像教練劇本一樣生動、有效的親子溝通技巧書,是一本逐字逐句教導父母如何與孩子說話的培訓手冊!

作者簡介

作者:(美)安東尼·E·沃爾夫 譯者:錢峰
安東尼·E·沃爾夫博士
·美國著名兒童與青少年臨床心理學家
·研究兒童和青少年心理、行為長達三十年
·曾任《兒童》雜誌專欄作家,目前是《多倫多環球郵報》專欄作家
·著有大量父母培養子女主題的書籍,其中包括:
《從我生活中消失吧,不過能不能先開車把我和謝麗爾送到商場呢?》
《你們為什麼非離異不可?》
《培養子女的秘訣》
《太不公平了,傑里米·斯賓塞的父母怎么就允許他通宵熬夜!》
《媽媽,詹森在誹謗我!》
《你怎么就不能住嘴呢?》
《我午夜前會到家,而且保證不會懷孕》

媒體推薦

太棒了!這是給培養青少年的父母的逐字逐句的培訓手冊,有助於節省大量心理諮詢時間,並讓大量父母冷靜下來。
——美國暢銷書作家、教育學博士 麥可·J·布蘭德利
我一開始只是單純地以兒童工作專業人士的身份去閱讀《如果父母能閉嘴,我就聽話》這本書的。然而,從第三頁開始,我是以為人母的身份去閱讀的。沒有任何一本父母教育主題的書籍能像這本書一樣讓我如此開懷大笑,學到很多……它將我們家的許多日常場景都形象地描繪了出來。書中對父母所經歷的沮喪深表理解,同時也給出了一些明確策略,引導父母控制自我,避免與子女針鋒相對。
——美國兒童教育家 羅莎琳德·懷斯曼
《如果父母能閉嘴,我就聽話》這本書讀起來非常像教練的劇本。卓有成效的教練都非常擅長培養並展示人們最棒的一面。
——桑德拉·賈維斯,生於“嬰兒潮”中的一位家長
我是一名17歲男孩的母親。讀完沃爾夫博士的書後,我改變了對兒子的態度,從無意轉變為了有意……我感覺他好像一邊透過我們家起居室窗戶觀察我家的情形,一邊創作出了這本書似的。我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總是忍俊不禁。在此,我著力推薦所有青少年的父母都能讀一讀這本書。
——西沃恩·摩根,一名少年的母親

圖書目錄

第1章 學會一些技巧,才能對孩子說“不”
孩子的3個常用手段,讓你說“不”變得很難
送你3個好辦法,其實你可以不讓步
這樣對聽話的孩子說“不”
這樣對不聽話的孩子說“不”
及時閉嘴——孩子就不能成功激怒你
拒不理睬——應對孩子頂嘴的最有效辦法
他的失禮行為也許與不敬、不尊重無關
家裡家外雙重標準,應對他的失禮行為
第2章 讓孩子心甘情願地幫你做事
孩子的拒絕,源於他們的嬰兒自我
堅持你的要求,不要被轉移話題
讓孩子承受後果的力量
改改孩子“我稍後就去做”的毛病
拒絕孩子的敷衍了事和半途而廢
第3章 8個技巧讓你與孩子順暢溝通
技巧1:選擇及時閉嘴的時間和方法
技巧2:耐心聆聽的秘訣
技巧3:如何讓沉默寡言的孩子開口
技巧4:說話前,先引起孩子的注意
技巧5:給孩子提建議的注意事項
技巧6:尊重他們的“胡說八道”
技巧7:說句“抱歉”脫離無休止的爭論
技巧8:誠懇回答孩子的每個“危險問題”
第4章 與孩子成為親密朋友的12個秘訣
秘訣1:不管孩子願不願意,多和他待在一起
秘訣2:用“不和諧旋律”改變孩子的消極心態
秘訣3:真誠擁抱,消除孩子的反感
秘訣4:調整心態,接納孩子的青春期改變
秘訣5:無論如何都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秘訣6:意識和承認自身是不完美的
秘訣7:接受自己的缺點才能獲得孩子的尊重
秘訣8:坦然接受孩子的調侃,但少去調侃孩子
秘訣9:亦父母亦朋友,靈活轉換角色
秘訣10:別跟孩子抱怨自己的痛苦
秘訣11:可以發火,但不可以傷孩子的自尊
秘訣12:一定每天說些愛與鼓勵的話
第5章 深度解析孩子最常說的10句話
“我討厭你!”
“你只不過想要求別人完美罷了。”
“我感覺不舒服。”
“你毀了我的人生!”
“你從來都不……”
“真抱歉我讓你失望了。”
“這不公平!”
“求求你了,我現在壓力山大,真的不想去幹這個。”
“可是其他所有孩子的父母都允許他們那樣做。”
“可是為什麼呢?”
第6章 制定和維護規矩的7個原則
原則1:一定要給孩子制定規矩
原則2:了解孩子為什麼會違反規矩
原則3:重申規矩,不理會孩子違規的理由
原則4:堅信規矩存在,即是力量
原則5:堅守規矩,即使不能100%奏效
原則6:孩子紀律狀況太糟,則應求助專業人士
原則7:以身作則來降低孩子撒謊的次數
第7章 塑造孩子的好脾氣和好性格
孩子的彆扭性格只是暫時的
3招防止孩子養成特權意識
3個方法幫你應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換位思考,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
表明觀點和態度,促使孩子反思自身行為
擺事實,不苛責,讓孩子自動認錯
坦誠以待,應對孩子的消極挑剔
堅持要求,培養孩子禮貌言行
讓行為後果教會孩子正確言行
不顯露失望,只給孩子關愛和支持
第8章 一定讓困境中的孩子感到安心
兩招幫你消除孩子的擔憂和疑慮
幫孩子擺脫鬱悶的兩個妙招
孩子惹的禍,要讓他學著獨立應對
第9章 讓學習成為孩子自己的事
激勵孩子學習,獎勵和懲罰都只能暫時有效
有動機,無意願,孩子才會逃避做作業
處理學習焦慮,男孩和女孩各不同
安排固定時間學習,給孩子營造學習環境
放任和嘮叨並用,幫孩子調適學習壓力
有時,你得把孩子的未來交給現實
第10章 家是孩子獲得幸福的起點
孩子面前,父母要保持意見統一
你的決定要讓對方知道,避免孩子鑽空子
告訴孩子,公平並非制定規矩的唯一考量
保持中立,讓孩子自行解決彼此的爭吵
即使離異,也要讓孩子感受家的溫暖
第11章 對青春期孩子說的悄悄話
允許孩子追求刺激,但提醒他保護自己
調整心態,正視孩子的性行為
如何預防孩子發生性行為
關於性,那些女孩子該知道的
關於性,那些男孩子該知道的
關於虐待,那些男孩子該知道的
對於愛情,孩子比你想像的認真
表明接受態度,包容孩子的性取向
第12章 拒絕酒精和毒品傷害你的孩子
孩子們在使用違禁藥品上的新變化
飲酒,對孩子們的危害很多
吸食大麻會給孩子帶來3大問題
兩招預防孩子接觸酒精和藥品
和孩子聊聊飲酒和吸毒的危害
鼓勵孩子:你潛能無限,別毀於飲酒吸毒
第13章 別讓手機、網路、遊戲成為孩子的依賴
納內特一天的電子生活寫照
孩子上網,父母最擔心這幾件事
對孩子上網實施監控的幾個訣竅
7條守則保證孩子安全上網
電子世界賦予了孩子生活新技能
電子遊戲是影響男孩升學的重要因素嗎
電子設備真是妨害孩子充實生活的主因嗎
電子聯繫讓孩子參與生活、擺脫孤獨
制定規則,防止孩子過於沉溺於電子世界
第14章 後青春期的新規矩
心理獨立讓孩子不再介意你的關愛
承認並尊重孩子的成人地位,實施新規定
孩子的健康成長,源於你始終不變的關愛
致謝
讚譽

文摘

如今的青少年很善於想出一些特定用語,以應對與父母不愉快的溝通,這些用語非常有效。親子間不愉快的溝通往往分為三種類型:
當父母要求子女去做一些子女不願意做的事情時:“安吉,請把垃圾桶拿進來好嗎?”
當父母對子女說“不”時:“不行,喬納森,真抱歉。太晚了,你不能去米奇家。”
當子女受到指責時:“瓦萊麗,你讓我們所有人都一直等著;你知道我們什麼時候該出發的;現在,我們只能錯過半小時的籃球比賽了。”
這些青少年用語主要用來幫助他們遠離眼前的不愉快,他們希望父母能收回剛說的話。
“喔,不好意思,你剛剛說的話讓我重新考慮了一下我之前說過的話。我讓你把垃圾桶拿進來只是個提議。我自己去拿吧,再次跟你道歉,我給你添麻煩了。”
由於上述情況基本上不會出現,因此這些非常有用的用語就能實現其真正用途了,即把父母從原來的話題中轉移到比較愉快、壓力較小的——對於青少年而言——不相關的枝節話題上來。
關於青少年最喜愛的這些用語存在一個特點,那便是這些用語“很好”。我這裡說的“很好”的意思是很聰明、有效。青少年非常聰明,而且經過反覆試驗,想到了可能存在的最有用、最可能讓父母停在原位而且抓狂的用語。這些用語的共同之處在於它們都觸及了父母最敏感的區域。它們會讓父母立刻開始懷疑自己究竟做對了沒有——而不久前父母還對自己所說的話信心百倍,所以說,這些用語非常有效。
面對許多這樣的用語,有一條規矩很有用,那就是自問,我什麼時候會聽到這樣的話?如果是因為你說了什麼讓青少年子女不開心的話,那么就需要深入思考一番才能想明白。如果你的確在意他們的話,那么就下次再問。不過,一定不要在你剛跟他們說“不”或者剛讓他們做繁重的家務,比如清洗水槽時,問這樣的問題。
接下來我挑選了實際生活中青少年子女的一些常用語,這些用語成功地將父母從簡單、有目的的交談推向了無休止的爭吵中。每給出青少年的一句常用語,我都會附上父母往往會給出的不太可取的答覆,也會給出對父母更為有利的其他一些應對方式。
“我討厭你!”
有這樣三個詞,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只要連在一起說就會傷害到他人。尤其是當子女對父母說這三個詞時,造成的傷害最為嚴重,在你最不經意的時候,這句話會從子女口中脫口而出:
“切麗,昨天,你姑姑姑父在咱們家時,你那種做法我很看不慣。你太粗魯了,這讓我很尷尬。”
“你總是在責怪我!我討厭你!真希望我沒有你這樣的父母!”
青少年子女的這句話非常有效,因為沒有人願意被子女討厭。
喔,我也不希望這樣,她說那樣的話太可氣了。我為她付出了那么多,想方設法想當一名好父親/母親,一直在努力讓她過上好日子。結果,她卻這樣對我,我的心都傷透了。
在這種情況下,“我什麼時候會聽到這樣的話”這種檢驗方式很有必要。切麗內心覺得媽媽怎么樣?她真的討厭媽媽嗎?還是因為當時她不願意聽到媽媽的指責而有些生氣?如果切麗和其他青少年一樣,那么有時她當然也會對媽媽產生強烈的消極情緒——大多是在她不能如願以償時。不過,也有些時候——切麗和媽媽之間並沒有出現爭論的焦點——切麗願意去感受自己與媽媽之間深深的喜愛之情。也就是說,切麗對媽媽的情感會因情況而異。所有青少年都是如此,不過,他們與父母之間強烈的依戀之情仍然藏在心底。
下面這段話對“我討厭你”這句話作出了最可能的解釋。
“你指責我時讓我很不爽,尤其是我知道你的指責很沒道理時。你怎么能對我說出那樣的話,讓我心裡很不好受。”
因此,父母給出的不太可取的答覆或許是:
“你怎么能對我說那樣的話呢?我一直以來都盡力做對你最有利的事情!”
切麗怎么能那樣對媽媽說話呢?顯然,這很容易。
這種答覆存在很大問題,因為媽媽在等待切麗的反應。
“不,你沒有!你只在乎整潔的房間,好給那些來訪的人留下好印象!多虧了你的關心,我都快痛苦死了!”
就這樣,切麗和媽媽開始了更為愉快的討論,即媽媽的缺點,當然這在切麗的角度是更為愉快的。
比較合適的回答是:
“不好意思你生我的氣了。不過,你那樣的表現實在讓人難以接受。”
這一回答的可貴之處在於它認識到了切麗剛剛所說的話,而且也繼續停留在原來的主題上。也就是說,切麗的媽媽認為切麗行為舉止很糟糕,於是希望她能意識到。不過,這句話並沒有給出任何反應。
“你只不過想要求別人完美罷了。”
如果子女抱怨說你讓他感覺自己好像總是無法讓你滿意,就足以讓你感到自己不完美!
“科林,我之前讓你收拾一下電視房。如果說你真的收拾過了,那真的太說不過去了,趕緊回去,再好好收拾一下,那兒一團糟。”
“我確實收拾過了!你只不過想要求別人完美罷了!”
這句話是青少年非常有效的發牢騷方式,因為一說完這句話父母就會產生戒備心理。不過,父母不應該理會這樣的話,如果他們不聽我的勸阻非要這樣做,那也千萬不能這么說:
“科林,你錯了!有時候你就是做不好事情。”P118-120

序言

在提出一些具體建議之前,我需要先詳述一些有關兒童發展與青春期特徵的事實。這些事實為我在本書中提供的所有指導意見奠定了基礎。
在看完上述內容之後,你或許會納悶:如今孩子頂嘴現象劇增。如果說導致這種現象的直接原因在於兒童撫養過程中恐懼心理的消除……而且正如作者聲稱的,此過程中恐懼心理的消除是非常棒的事情……那么他的意思是不是說,這些喜歡頂嘴的小傢伙對我們發起言語攻擊也並不是件壞事呢?我的答案是沒錯,這正是我要表達的意思。
幸運的是,這種不聽話行為——有時是非常惹人討厭的——事實上並不像看起來那么糟糕。這是因為人類心理的一個特定事實就是弱化這種不聽話行為。此外,人類心理的這一特定事實還提供了一些方法,讓我們可以在與青少年相處的日常生活中大幅減少爭吵次數。 (請注意,這些方法並不能完全消除爭吵,因為要想完全消除爭吵只能重拾以前嚴厲處罰的父母教育方式。不過,這些方法能起到一定作用。)下面我就來談談人類心理的這一特定普遍事實。嬰兒自我與成熟自我
我曾經注意到這樣一種非同尋常的現象:如果我到了朋友家或者親戚家,總是會問主人有沒有需要我幫忙的地方;或者,如果家裡來了客人,我就會問他們有沒有什麼特殊需要,也好待著更自在些。如果他們有什麼要求,我會特意去滿足。我能輕鬆滿足他們的要求,而且為自己能幫到別人而感到很開心。
在創作本書時,我已經結婚多年。我的妻子非常出色,我們的婚姻生活非常幸福。但是,如果光我和妻子瑪麗·愛麗絲兩人在家,而瑪麗又讓我幫她一個非常簡單的小忙,比如說我倆在同一間屋子裡,瑪麗問我能不能幫她拿杯水,裡面放一點兒冰(我們家的冰櫃里有製冰盒,所以準備冰水很方便),我每次都會突如其來地生出一種莫名其妙的疲倦感。一想到我得起身,我渾身就感到很無力、疲倦,因此根本沒法幫她的忙。
或許我患有慢性疲勞綜合徵。我真的不想做,真的。
不僅如此,我還會生出一陣突如其來的“被壓迫”感。
她就不能自己去取嗎?劃艮清楚,我辛辛苦苦忙了一天了,比她辛苦得多——順便說一句,她好像永遠都不明白這一點,總是覺得自己每天比我辛苦多了。她應該反過來問我要不要喝一杯冰水。天哪,我太累了,但是沒有人能理解。
親愛的讀者,看到這裡你或許會覺得我幼稚極了。不過,我完全不認同這一點,你這么認為只能說明你也不理解我。為什麼所有人都站在瑪麗‘愛麗絲那一邊呢?我真不明自。我幼稚嗎?怎么會。
不過,這種現象不只發生在我身上。在接下來這個例子中你也會發現這一點。 如果我們帶著攝像機,陪同16歲的琳賽在學校上一天學的話,就會發現她在課堂上表現得非常有禮貌,而且回答問題很積極。琳賽在學校是位好學生,總能按時交家庭作業。她參加了好幾個學校俱樂部。所有老師都認為她是名模範生。她對待朋友也非常友好,很體貼,也很善於聆聽。
放學後,我們叉跟著琳賽去了她的朋友塔拉家,繼續拍攝。她在那裡和塔拉一起做西班牙語題目。
“蒂默曼夫人,再見。”琳賽離開塔拉家時跟塔拉的媽媽告別。
“親愛的琳賽,再見。”塔拉的媽媽說。
塔拉的媽媽心想,塔拉有這么一位好朋友,真讓我開心。
我們繼續拍攝。那天晚些時候,琳賽回家了。
“媽,快讓傑瑞德從我房間裡滾出去!”她大喊一聲,然後突然大哭起來。
過了一會兒,琳賽去了廚房。
“有人偷喝了我的百事可樂。真不敢相信,什麼都不是我的。怎么老是有人隨便動我的東西呢?我討厭死這所房子了!”最後一句話,琳賽是尖叫著說出來的。
再晚些時候。
“媽,見鬼,我的那條紅色毛巾去哪兒了啊?你很清楚我只用那條毛巾。真見鬼,我的紅色毛巾去哪兒了呢?”
這個例子中的兩個情況很矛盾,而我列舉它主要也是為了說明兒童與成人身上普遍存在的心理事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行為方式——兩種完全不同的自我。一種是家庭自我,只想著放鬆,填飽肚子。這一自我為了得到徹底放鬆,絕不會忍受任何壓力,我將其稱為一“嬰兒自我”。在家中或在最親近的家人面前,我們的這種自我居於主導地位,因為和這些家庭成員在一起,我們感覺最安全、最舒適。不過,我們身上還存在另一個自我,我將其稱為“成熟自我”。這種自我在非常高的層次發揮作用,它讓我們能夠融入社會、工作,忍受壓力,甚至會為了達到目標而延遲享樂。它很有耐心,也有自我控制力。這兩種自我——嬰兒自我與成熟自我——在日常生活中會同時發揮作用,互相切換。我經常將這種現象刻畫為這樣一幕場景:拳擊手走上拳擊場,做完自己該做的事情,然後體力不支地返回自己的休息區,並補充營養物,以便再次返回拳擊賽場,應對下一輪的艱難比賽。
一開始,兒童展現的都是嬰兒自我。不過,很快,他們的成熟自我便會出現,並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發展,直到一點點逐漸接管主要功能。不過,它永遠都無法接管全部功能。就連我們身上的成熟自我也會時不時地展示出其嬰兒自我的一面。
“我以為你打算整理那些票據呢。”
“不,我打算睡一小會兒。” “你生氣肯定是因為我們去吃飯的飯店你不喜歡。”
“不是,我沒有生氣。”
“不,你生氣了。”
…… 要想做到通情達理,只需要記住這一點:這並不是針對你,而是青春期的普遍現象,是正常心理發展的組成部分。大多數時問,子女所回應的並不是你本人,而是他們內心深處折射出的你的形象:不願意將他們放手的父母形象——雖然事實上是他們自己不願意放手!由於父母是他們生活的很大的組成部分,因此他們希望能從內心深處將父母驅逐出去。只要父母還在,他們就會覺得自己還是個孩子。
“媽媽!天哪,你怎么會有那樣的表情,真煩人。真希望你自己也知道!你為什麼要盯著我看呢?”
“事實上,我是在盯著燈看。”
“嗯,沒錯。”
不過,請記住,青春期遲早會過去的。作為正常的心理發展過程,青少年將來會進入下一個重要發展階段,他們會成長為年輕人。在青春期階段,他們與你之間的確會產生心理距離。不過,當你們不再危及他們的心理獨立感時,這種青春期的反感情緒便會逐漸消失,他們會變得跟以前一樣好。
“你好啊!晚飯吃什麼?媽媽,你的頭髮真好看。”
“蕾妮,是你嗎?”
“你這是在說什麼啊?”
“親愛的,因為你現在很友好。”
這似乎是一種奇蹟,但事實上並不是。雖然青春期的各種行為不可避免——不管你怎么做都無法改變它——但是隨著時問的推移,它們會逐漸消失。
我想現在你肯定會考慮這樣一個很明顯的問題: “如果說頂嘴不可避免,子女對我們夫婦倆的反感也在預料之中,而且經過這一‘正常’發展階段,他們長大後仍可能會成為好公民、人才,不過我還是很想知道我該如何應對這期間發生的一切。”
初學者應該像對待感冒一樣對待孩子的青春期——或者可以將其看作按常規發展的其他疾病。你要做的就是儘量減少各種症狀。在接下來的內容中,你會了解到,要想與青少年愉快相處,在很大程度上你需要學習該如何放手。
接下來我將探討父母一子女最基本的相處方式,即說“不”,作為補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