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池上春歸何處

《如夢令·池上春歸何處》是宋代詞人秦觀的作品。這首詞先寫白天所見之景象,再寫由白天轉入夜晚之所感,最後,以景結情,表達了作者的愁緒。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如夢令·池上春歸何處

【創作年代】宋朝 

【作者姓名】秦觀 

【文學體裁】

作品原文

如夢令·池上春歸何處池上春歸何處?滿目落花飛絮。孤館悄無人,夢斷月堤歸路。無緒,無緒。簾外五更風雨。

作品賞析

秦觀善寫孤館驛亭的寂寞孤獨。《踏莎行》(霧失樓台)寫的是孤館中的黃昏,《如夢令》(遙夜沉沉如水)寫的是一個夜晚,這首詞寫的卻是從白天到夜晚的一段愁緒。

起首兩句是寫白天所見之景象。舉目四望,只見落花飄飄、柳絮紛飛。這是春末夏初的景色。這個時候,大地並非只有一片落花飛絮,那池中的水會更滿、更綠,那樹上的葉兒會更繁茂、碧綠,那大地也會更加生機盎然。但是,在詞人眼裡,卻只有落花飛絮。近代視覺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揭示,人的視覺絕不是如照相機一樣完全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有目的、有選擇地接收信息並能動地反映信息。落花、飛絮作為自然景物和藝術意象,在古典詩詞中常常與感傷的意緒融合在一起。詞人心中正不好受,因而“滿目”便只有落花飛絮了。春天過去了,面對落花飛絮,有人會感嘆春天的短暫,有人會怨恨青春易逝,有人會傷心飄泊無根,而秦觀卻在尋思“春歸何處”。春天仿佛是一個人,她來了,又回去了,她的家在何處呢?這問題提得有點兒古怪,而妙處正在這“無理”之中。

三四兩句由白天轉入夜晚。“孤館悄無人”透露出詞人內心的孤獨。晚上做了一個夢,又從夢中醒來。這個夢很美,沿著月光灑滿的堤岸歸去。可惜,還沒到家,夢便斷了。夢是人的一種心理現象。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夢是人的潛意識的表現。中國古代的人認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即夢是思維和願望的結果。這樣,便能解釋“春歸”和“人歸”的聯繫。原來,詞人對“春歸何處”的探尋,其潛意識乃是思歸的情緒。而這潛意識又在夢境中得到了表現。

從夢境中醒過來的人的心情是“無緒”——沒有任何情緒,既不痛苦,也不悲傷,心裡空蕩蕩的。似乎詞人自始至終都沒有明確意識到乃是思歸的情緒造成了他的孤獨和寂寞。當然,說沒有意識是假的,在詞人進行創作的時候,已經進入了意識的層次。但此處的高妙之處卻正在於自始至終都把思歸之情作為潛意識來表現。這無情無緒的痛苦比有情有緒的痛苦更深沉、更廣大。

最後,以景結情。“五更風雨”正是那“無緒”的象徵,它帶來的是黎明前的寒冷,是無邊無際般廣大而又無窮無盡般永恆的感傷。

這首詞看似平淡,但深情奧理、綿針密線卻使人反覆吟味。正如王安石所云:“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作者簡介

秦觀(1049-1100),字少游、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江蘇)人。曾任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等職。因政治上傾向於舊黨,被目為元祐黨人,紹聖后累遭貶謫。文辭為蘇軾所賞識,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工詩詞。詞多寫男女情愛,也頗有感傷身世之作,風格委婉含蓄,清麗雅淡。詩風與詞風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