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蘚

奶蘚

奶癬,又名胎癬、胎瘡,為發於嬰兒的一種濕瘡,好發於嬰幼兒之頭面部,或可延展於其他部位。《聖濟總錄》論曰小兒體有風熱,脾肺不利,或濕邪搏於皮膚,壅滯血氣,皮膚頑厚,則變諸癬。或斜或圓,漸漸長大,得寒則稍減,暖則癢悶,搔之即黃汁出,又或在面上,皮如甲錯乾燥,謂之奶癬。 初起者形似粟米,或散發,或密集群聚,疹色紅赤,搔之即起白屑,其形若癬樣。不起泡,不流水者稱乾斂瘡,偏於風熱盛者;若皮膚起粟,瘙癢無度,破則流水,浸淫成片,稱為濕斂瘡,為偏於濕熱者。奶癬是在嬰兒出生2~3個月時開始發病,一般在l~2歲以後,奶癬會自然減輕消退。本病症狀可見於西醫診斷的嬰兒濕疹。

【奶蘚簡介】

拼音:nǎi xiǎn
出現在臉頰眉毛上方的紅色丘疹,寶寶經常會為此哭吵,這是“嬰兒濕疹”、俗稱“奶蘚”,一般與寶寶體質過敏有關。
幾乎每個新生兒的臉頰、下巴、額部、眉毛等處或多或少會長各式各樣的疹子,民間常稱為“胎毒”、“奶蘚”、“熱氣”等,幾乎每對家長都會特別關注這個問題,我在兒童保健門診平均每天要重複十幾次解釋這個問題,說實話,有點兒煩。這些疹子在醫學上統稱為“濕疹”。家長看著小寶寶的小臉長著顆顆粒粒,總覺得寶寶會很難受,其實,這些疹子既不癢,又不痛,寶寶照吃照睡,並不難受,這些擔心都是家長的心理作用造成的。
嬰兒濕疹是遺傳性過敏體質對環境過敏引起的;由於血清中C1抑制物的遺傳缺陷,致毛細血管脆性,能透性增高能及血管神經性水腫。目前尚無根治辦法。

【注意下列事項】

(1)未經醫生許可,勿亂給小兒塗藥。
(2)不能用水洗,更不能用熱水和肥皂,可用消毒的植物油或石臘汕擦拭。
(3)避免小兒搔抓,可戴手套避免接觸絲、毛、化纖織品等衣物。
(4)飯食方面找出過敏源:如對牛奶過敏,可將牛奶我煮一些時間;如蛋過敏,可單食蛋黃;乳母暫不要吃蛋、蝦、蟹等食物。
(5)口服賽瘐啶、0.2%笨海拉明糖漿;靜脈注射10%葡萄糖酸鈣加維生素C;外用爐甘石洗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