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殖道病理學

《女性生殖道病理學》對女性生殖道疾病的病理變化和診斷要點進行了全面而詳細的闡述(包括輸卵管、子宮體、子宮頸、陰道、外陰、胎盤和滋養細胞病變,以及子宮頸細胞學),並介紹了許多相關研究的新進展,希望能對病理及婦產科醫師的實際工作有所裨益,為廣大婦女的健康帶來福音。

圖書信息

作者:張建民 (編者), 黃受方 (編者)
出版社: 人民軍醫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8月1日)
叢書名: 中華臨床病理學叢書
平裝: 711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09127834, 7509127831
條形碼: 9787509127834
產品尺寸及重量: 29 x 21.4 x 3.8 cm ; 2.6 Kg

內容簡介

《女性生殖道病理學》內容簡介:女性生殖道包括眾多器官,其疾病不僅常見和種類繁多,而且病理改變複雜,給診斷和治療帶來許多困難,給許多婦女帶來痛苦。近年隨著免疫學、免疫組化、超微結構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多樣化的先進技術推動病理學研究逐步深入,對許多疾病有了新認識,診斷水平不斷提高,臨床病理學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女性生殖道病理學》對女性生殖道疾病的病理變化和診斷要點進行了全面而詳細的闡述(包括輸卵管、子宮體、子宮頸、陰道、外陰、胎盤和滋養細胞病變,以及子宮頸細胞學),並介紹了許多相關研究的新進展,希望能對病理及婦產科醫師的實際工作有所裨益,為廣大婦女的健康帶來福音。

作者簡介

張建民,男,1942年生於上海市,1963年畢業於南京鐵道醫學院(現東南大學醫學院),其後一直從事病理學教學、檢驗和科研工作,歷任該校病理教研室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副主任和主任,附屬醫院病理科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和科主任。2003年後兼任浙江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病理科外聘專家。1981年11月 1982年4月獲WH0獎學金,在美國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師從傑出的婦產病理專家Scully教授研修婦科病理。1982年5月 1982年12月、1984年11月 1986年6月和1991年7月 1993年9月先後獲Germuth獎學金和St.John’S Mercy Medical Center資助,在該院師從著名病理學家Germuth教授和Kraus教授研修婦產病理和腎病理。1982年經Scully教授介紹加入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Gynecological Pathologists。曾任三屆中華病理學會委員、多屆中華婦產學會婦產病理學組成員、多屆江蘇病理學會副主任委員、南京市病理學會主任委員和名譽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婦科病理組組長、江蘇省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中華病理學雜誌》編委和《診斷病理學雜誌》編委等職,現為《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誌》編委。從業以來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主編十五規劃重點圖書“中華臨床病理學叢書”的《卵巢病理學》,參編包括《中華外科病理學》在內的病理學專著6部。曾獲江蘇省和鐵道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6年獲政府特殊津貼。近20多年以來先後應邀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江蘇、浙江、山東、福建、廣東、江西、河南、陝西、甘肅和新疆等地多次講授婦產病理。
黃受方,男,1932年6月生,江蘇無錫人。1955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醫療系本科。1959年於北京醫學院病理解剖學專業研究生畢業。1960年起在北京友誼醫院先跟隨蘇聯專家學習,後留該醫院工作,至今。1981—1982年赴美國約翰斯一霍普金斯大學醫院研修婦科病理,受聘為客座教授。現任首都醫科大學病理學教授、北京友誼醫院主任醫師、北京友誼醫院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病理學雜誌》顧問。曾任北京友誼醫院病理科主任及臨床研究所形態室主任、《中華病理學雜誌》副總編及《診斷病理學雜誌》編委、中華醫學會北京病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50餘年來一直工作在第一線,從事臨床病理的醫療、教學及科研工作。個人完成屍體解剖900餘例,以婦科病理專業、泌尿男生殖系病理、器官移植病理及診斷細胞學見長。1986年起開始培養研究生,並在北京病理學分會任職期間,組建並舉辦了面向全國的診斷病理提高班,每年一期,年年舉辦,共7期,至今仍延續中。發表專業論文百餘篇,主編《細針吸取細胞學診斷》一書,並參加編寫8部專著中有關婦科病理、前列腺病理、腎移植病理等方面的章節。主譯出版婦科病理學專著3部,榮獲北京市科技成果獎二、三等獎4次,北京市科技進步獎3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目錄

1 生殖道的胚胎學、先天性畸形及女性內分泌
1.1 胚胎學
1.2 女性生殖道的先天性畸形
1.3 女性內分泌
2 外陰疾病
2.1 外陰解剖組織學
2.2 外陰先天性畸形
2.3 外陰感染性炎性病變
2.4 外陰非感染性皮膚疾病
2.5 黑色素細胞性病變
2.6 外陰囊腫性病變
2.7 外陰良性腫瘤和腫瘤樣病變
2.8 外陰惡性腫瘤
3 陰道疾病
3.1 陰道胚胎學、解剖學和組織學
3.2 陰道的發育異常
3.3 陰道的炎性疾病
3.4 外傷、手術和放射線引起的陰道病變
3.5 陰道囊腫
3.6 陰道良性腫瘤和瘤樣病變
3.7 陰道惡性腫瘤
4 子宮頸疾病
4.1 宮頸的解剖學、胚胎學和組織學
4.2 子宮頸的炎性病變
4.3 子宮頸的化生性病變
4.4 子宮頸的非腫瘤性增生
4.5 子宮頸妊娠
4.6 子宮頸囊腫
4.7 子宮頸的良性腫瘤
4.8 子宮頸癌的病因學和發生髮展
4.9 子宮頸鱗狀細胞癌的癌前病變
4.10 子宮頸鱗狀細胞癌
4.11 子宮頸腺癌
4.12 子宮頸的其他惡性上皮性腫瘤和轉移性腫瘤
4.13 子宮頸的非上皮性惡性腫瘤
5 子宮體疾病
5.1 子宮內膜正常組織學
5.2 子宮內膜良性疾病
5.3 子宮內膜增殖
5.4 子宮內膜癌
5.5 間葉性腫瘤和相關病變
5.6 混合型上皮-間質腫瘤
5.7 雜類腫瘤和病變
6 輸卵管疾病
6.1 正常輸卵管解剖組織學及相關生理學
6.2 先天性異常
6.3 輸卵管炎
6.4 非炎症、非腫瘤性病變
6.5 輸卵管異位妊娠
6.6 腫瘤樣上皮病變
6.7 輸卵管腫瘤
6.8 子宮韌帶腫瘤和囊腫
7 妊娠滋養細胞疾病
7.1 概述
7.2 滋養細胞的形態學和生物學
7.3 水泡狀胎塊
7.4 絨毛膜癌
7.5 胎盤部位滋養細胞腫瘤
7.6 上皮樣滋養細胞腫瘤
7.7 超常反應胎盤部位
7.8 胎盤部位結節和斑塊
7.9 未分類滋養細胞病變
7.10 子宮外中間滋養細胞病變
7.11 刮宮標本中滋養細胞病變的診斷
8 胎盤病理
8.1 胎盤的發育和結構
8.2 流產病理學
8.3 臍帶病理
8.4 胎膜病理
8.5 胎盤的常見大體和組織形態異常
8.6 母體和胎兒疾病的胎盤改變
8.7 多胎妊娠
8.8 胎盤的感染和炎性病變
8.9 胎盤的非滋養細胞腫瘤
9 子宮頸細胞病理學
9.1 子宮頸正常組織學及細胞學
9.2 子宮頸細胞學TBs報告系統
9.3 子宮頸細胞學報告內容、記錄、判讀結果及處理原則
9.4 子宮頸細胞學檢查的質量控制
附錄A 正常胚胎髮育階段簡述
附錄B 胎盤重量
附錄C 已報告的一些與女性生殖道腫瘤有關聯的臨床綜合徵
附錄D 女性生殖道病變的免疫組化
附錄E 關於子宮內膜上皮內腫瘤(瘤變)
附錄F 婦科病理學中冷凍切片的實用指南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