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韋爾斯基本星表

德國天文學會星表的定標星系統而編的基本星表。

定義

德國 天文學會星表的定標星系統而編的基本星表

來源

德國天文學家奧韋爾斯(1838-1915)為這一星表系統的創立和改進貢獻了畢生的精力。他通過綜合歸算各天文台站的大量獨立星表,於1879和1883年分別發表了北天539個和南天83個恆星的星表,作為相對測定其它恆星位置時的定標星系統,這二者結合起來構成第一個奧韋爾斯基本星表,簡稱FK1星表。以後又對這本星表作了修訂,除將星數增加到925顆外,還將斯特魯維歲差常數改為紐康歲差常數,於1907年發表新基本星表,簡稱NFK星表。1924年為了增訂德國天文學會星表AGK1,以便編刊更好的AGK2,開始修訂NFK星表。修訂後的第三基本星表,簡稱FK3星表,於1937~1938年出版。這本星表載有 1,535顆全天分布的恆星的位置和自行,為各國天文年曆中計算恆星位置和大地測量工作所採用。為了更好地滿足大地測量和天文工作需要,以後又增加了 FK3星表中的星數,於1954年發表了FK3星表的補篇。其中載有赤緯-10°以北的1,142顆星的精確位置,和赤緯-10°以南的 845顆星的近似位置。為了修訂AGK2星表和編刊AGK3星表的需要,以及由於新觀測資料的積累,對 FK3星表作了修訂,於1963年出版了第四基本星表,簡稱FK4星表。這是目前國際上普遍使用的基本星表。此外,還發表了 FK4星表的補篇,補充了1,987顆星。由於恆星的自行,FK4星表的精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降低;同時該星表的星數較少,而且都是較亮的恆星,已經不能滿足目前天文和大地測量工作的需要。因此正在利用新的觀測資料,修訂FK4星表,計畫在1984年將出版新的基本星表,即FK5星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