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陶紀生物礁

moun moun moun

關於奧陶紀生物礁術語及分類,Webby,B.D. (2002) 對全球奧陶系礁的報導實例進行了研究,認為奧陶系生物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真礁(True reefs):主體造礁生物原地生長,形成粘結的、穩定的格架。大多數奧陶紀珊瑚礁和層孔蟲礁屬於這種類型。
礁丘(Reef mounds):為格架礁和灰泥丘的過渡類型,它由大量穩定性較差的格架生物建造,多數明顯與易碎的、獨棲枝狀的、及結殼的生物相關,細粒基質支撐結構是其重要的成分組成。大多數奧陶紀苔蘚蟲礁、海綿礁屬於這種類型。
灰泥丘(Carbonate mud mounds):通常由含相對較少格架生物的微晶組成,常發育層狀晶洞構造。多形成於水體較深(50—100m)的環境中。主要發現於中-晚奧陶世的地層中。
微生物礁(Microbial reefs):理論上它們應能與灰泥丘有區別,但實際上如果這種細粒礁碳酸鹽岩發生成岩變化或弱變質岩中時就很難區分建設它們的單個微生物,或它們特定的微生物結構。兩種主要的微生物岩類型為疊層石(具薄層和分指狀結構)和凝塊石(具凝塊,微晶結構,可表示了以鈣質球形為主的微生物的不連續生長)。這兩種類型都可形成微生物礁,即疊層石礁和凝塊石礁。疊層石礁見於整個奧陶紀。Kennard和James(1986)認為凝塊石在晚寒武世達到頂峰,然後從早奧陶世到中奧陶世早期持續減少,到晚奧陶世消失。Rowland和Shapiro指出,凝塊石在早奧陶世比早寒武世更普遍。
生物層(Biostromes):是水平延伸的礁構造,它顯示了原地生長的格架建造的生長,但沒有明顯的沉積地勢起伏。
礁複合體(Reef complex),礁丘復合體(Reef mound complex),灰泥丘複合體(Mud mound complex):是指橫向或縱向延伸規模較大的生物礁構造,形成較大的地形起伏,且具有獨特地形和相的分帶特徵,包括礁緣、礁後和礁前、礁頂、礁坪等相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