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特利茨戰役

奧斯特利茨戰役

奧斯特利茨戰役又作奧斯特里茨戰役,因參戰方為法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奧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所以又稱“三皇之戰”。奧斯特利茨戰役是世界戰爭中一場著名的戰役。73000人的法國軍隊在拿破崙的指揮下,在奧斯特里茨村(位於今捷克境內)取得了對86000俄羅斯-奧地利聯軍的決定性勝利。第三次反法同盟隨之瓦解,奧地利皇帝也被迫取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封號。

基本信息

戰役簡介

作戰時間:1805年12月2日
作戰地點:奧斯特里茨(今捷克共和國境內)地域
作戰雙方:俄奧聯軍(8.6萬人,350門火炮)VS拿破崙一世率領的法軍(7.3萬人,250門火炮)
參戰部隊序列和指揮官
法軍:
總司令:拿破崙
參謀長:貝爾蒂埃
近衛軍:指揮貝西埃
第一軍:軍長貝爾納多特
第三軍:軍長達武
第四軍:軍長蘇爾特
第五軍:軍長拉納
騎兵預備軍:軍長繆拉親王
俄奧聯軍;
總指揮:庫圖佐夫(實際指揮權在亞歷山大一世手上),左翼總指揮:巴克斯霍頓
俄羅斯近衛軍:指揮康斯坦丁大公
右翼前鋒部隊:指揮巴格拉季昂
左翼前鋒部隊:指揮基恩米亞
第一縱隊:指揮多克托洛夫
第二縱隊:指揮倫格朗
第三縱隊:指揮普雷斯比斯維斯基
第四縱隊:指揮克羅拉瑟
第五縱隊:指揮利希頓斯坦因

作戰背景

1805年10月,法軍取得了烏爾姆戰役的勝利。但是當時的形勢對於法軍來說,並不是真正有利的。就在10月21日,即拿破崙在烏爾姆接受奧軍投降的第二天,法國海軍上將維爾納夫指揮的法國海軍和西班牙聯合艦隊一起,在直布羅陀西口的特拉發加角,同納爾遜海軍上將率領的英國艦隊進行了19世紀的最大一次海戰。結果,法西聯合艦隊基本上全軍覆沒。經過這一海戰,英國解除了來自法國的海上威脅,奪得了海上霸權。從此拿破崙失去了海外競爭能力。他的英國對手在海上實力方面擁有了強大優勢。這樣,拿破崙不得不趕緊爭取陸戰場上的勝利,否則,整個歐洲大陸事態的變化,將是很難預料的。

戰役進程

為誘使俄奧軍隊加速發起進攻,拿破崙主動放棄利於防守的普拉岑高地,俄奧軍隊將此舉誤判為法軍懼戰退縮。於是,聯軍決定在奧斯特里茨地域展開,並於12月2日對法軍發起進攻。
早上7時左右,俄、奧軍各自排成密集的隊形,展開在大約12公里的正面上,同時向法軍發起了進攻。
在戰線南段,實施進攻的聯軍主力發展非常順利。由於在兵力上占有大約4:1的優勢,他們迅速攻克了位於哥爾德巴赫河東岸的特爾尼茲村,進到了西岸的佐克爾尼茲村,迫使法軍逐漸向後退卻。按照拿破崙的計畫.戰鬥開始以後,就是要把聯軍主力牽制在南段,一旦出現機會,則在中段給以決定性的一擊。但是,戰鬥的進程出乎拿破崙的意料,聯軍進攻猛烈,以致很快突到了哥爾德巴赫河西岸。

為了制止俄奧聯軍向南段法軍的側後實行迂迴,穩定防禦陣勢,同時也吸引更多的聯軍投入這個方向,拿破崙命令,配置在該段第二線的第3軍迅速投入戰鬥,從西南方向突擊敵人的左側後方。由於法軍的新銳力量突然實施猛烈的反擊,已經渡過哥爾德巴赫河的聯軍,被迫向河的東岸撤退。

對於聯軍來說,南翼的進攻遭受一點挫折,進到佐克爾尼茲村的部隊暫時撤了回來,完全是無關大局的情況。聯軍總司令庫圖佐夫對此是理解的。當時,庫圖佐夫儘管事實上已被剝奪了指揮權,但他仍帶領一個軍的兵力,穩坐在普拉岑高地,靜觀戰局的進一步發展,等到了關鍵時刻再把這支部隊拿上去。可是,剛愎自用的沙皇卻已按捺不住。他看到聯軍主力的攻擊受挫,進攻部隊開始出現後退現象,沒有徵求庫圖佐夫的意見,便命令占領普拉岑高地上的這個軍放棄陣地,前去增援南翼的聯軍。他的目的是要保障南翼聯軍右翼和側後的安全,同時增強那裡的攻擊能力。殊不知這樣一來,便自己把聯軍的整個部署給打亂了。

拿破崙一直在等待的時機終於來到。上午9時左右,他透過逐漸消散的晨霧,看到俄軍正自動撤離普拉岑高地,於是立即命令第4軍以其左翼2個師轉入進攻,迅速從普拉岑高地北側攻占該高地。儘管該軍的另一個師正協同右鄰第3軍,抗擊著聯軍的主力,兵力並不雄厚,但由於俄軍已經撤出陣地,因而進展順利,只經過短暫的戰鬥就占領了這一要點。

普拉岑高地一經失守,亞歷山大隨即意識到了自己的失策,因而在庫圖佐夫的協助下,下令將所有的預備隊調上來,企圖重新奪回這一高地。這樣一來,在高地附近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雙方的騎兵進行了非常猛烈的衝殺。在反覆爭奪中,俄軍曾經一度重新登上高地,但在法國近衛軍的輕騎兵及時趕到時,又被迫退了下來。爾後,俄軍再一次投入騎兵,再一次進行猛烈反撲。眼看法軍又有可能被壓回來。正在千釣一發之際,貝西埃率領近衛軍的一部分重騎兵趕到,並且從俄軍的側翼猛衝過來,致使俄軍陣腳大亂。這樣,俄軍連續四次進行了猛烈反擊,結果都被法軍打退,到中午11時左右,即經過2小時的拉鋸戰以後,俄軍終於再也無力對普拉岑高地進行反擊了。緊接著,法軍轉入進攻,把俄奧聯軍從陣地中央切開,使他們分為互相不能策應的南北兩個部分。位於南面的聯軍主力,完全暴露在占領普拉岑高地的法軍火力之下。

與此同時,在北段進行的戰鬥也是非常激烈的。法軍的第5軍和第1軍在繆拉的騎兵軍的配合下,頑強地打退了聯軍兩個軍的多次衝擊,穩穩地堅守著陣地。而在削弱了聯軍的進攻能力以後,繆拉的騎兵軍和拉納的第5軍果斷地進行了反擊,把北面的聯軍趕回到了奧斯特里茨。

聯軍在整個戰線的中部和北部都被法軍徹底擊潰了。只有在南部的主力,還被法軍第3軍和第4軍的一部分兵力牽制著,正處在普拉岑高地和扎錢湖之間,在孤立突出的不利態勢中。其左翼是沼澤地和湖泊,右翼和側後受到占領普拉岑高地的法軍的威脅,處境更是危急。拿破崙極其敏銳地發現並迅速利用了這一有利時機。他在占穩普拉岑高地以後,很快把火炮調了上去,用以支援法軍的全線反攻。

拿破崙指揮法軍主力對聯軍南翼3個軍的翼側和側後實施了最後的突擊。法軍呼喊著從高地的斜坡橫掃下去。面對這一無法抵擋的洪流,聯軍很快就潰散了。只有少數人逃往布爾諾方向,大部分被壓縮到了扎錢湖和莫尼茨湖之間的沼澤地帶。這些人員當中,得路逃生的不多。他們被趕到了剛剛結凍的湖面上,人馬車炮,擁擠不堪;而在這時,普拉岑高地上的法軍炮兵,開始向湖面進行猛烈轟擊。頃刻之間,冰碎炮翻,人員紛紛落水,據說有幾千人葬身湖底了。在這樣完全被動挨打的情況下,聯軍士兵無可奈何,紛紛地放下武器,當了俘虜。

聯軍慘敗的局面已經非常明朗了。整個聯軍的潰散勢不可擋。就連弗蘭西斯和亞歷山大的侍從人員,也都顧不得皇上的安危而把兩位至尊丟在路上,各自去逃性命。也許可以說,是冬天短暫的白晝救了兩位皇帝的性命,使他們僥倖地逃出了法軍的包圍。在激戰中,聯軍總司令庫圖佐夫負了傷,差一點當了法軍的俘虜 

下午4點30分,天降小雪。拿破崙策馬巡視戰場,奧斯特里茨戰役以法軍的輝煌勝利告終。

戰役結果

奧斯特里茨戰役中,聯軍損失超過27000人,其中15000人戰死,超過10000人被俘。此外還損失了186門大炮,45麵團旗。法軍亡僅1350人,傷6940人,損失1麵團旗。

史稱“三皇會戰”的奧斯特里茨戰役,是體現拿破崙軍事天才的典型戰例。訊息傳到英國倫敦,英國首相威廉·皮特聽後,懊喪地走到牆上張掛的歐洲地圖前,說:“看來這幅地圖十年里沒有任何用處了。”

1805年12月4日,弗朗西斯二世和拿破崙會談,達成停火協定。12月27日,奧地利和法國簽訂《普雷斯堡和約》。奧地利退出反法同盟,弗朗西斯二世取消自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封號。至此,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也告終結。拿破崙成為歐洲的霸主。

戰役評價

法軍在奧斯特里茨以少勝多。突出體現了拿破崙的統帥才能,他把謀略與冒險,勇敢與靈活有機的相結合,始終掌握著戰役主動權。奧斯特里茨戰役在世界戰爭中都占有相當大的地位,它滲透了拿破崙的軍事思想,也是拿破崙·波拿巴在其軍事生涯取得的最光輝的勝利,其用兵無論在戰略方面還是在戰術方面,都是無懈可擊的,而其反擊的時機也選擇得恰到好處。昔日在馬倫哥會戰所犯過的錯誤,這次一個也沒有重演。由於在數量上明顯地處於劣勢,他便引誘敵人進攻其堅強的防禦陣地,此後,當敵人犯了放棄中央高地的嚴重錯誤時,他立即抓住這個稍縱即逝的機會,把敵人的兩翼隔開。事先,他曾詳細地偵察過地形,知道敵方的兵力部署並精確地預測了他們的計畫。難能可貴的是,儘管他在數量上處於劣勢,但他仍能保持適當的預備隊以左右戰局並實施追擊。

而聯軍則在計畫、組織和實施戰鬥行動方面一再嚴重失算(對敵情偵察不夠,錯誤地估計拿破崙軍隊採取消極被動的行動,對軍隊缺乏統一有效的指揮),官兵縱然英勇奮戰,卻未能挽回敗局。整個戰役給人啟示較為深刻的,大致有以下5點:
1、戰役籌劃者必須洞觀戰略全局;
2、必須有效地實施戰略欺騙;
3、必須著力於選擇有利戰場;
4、堅持集中優勢兵力原則;
5、把握戰機,果斷用兵。

戰後影響

奧斯特里茨戰役之後,法國掌握了歐洲大陸的控制權,在中歐地區成立了受法國保護的萊茵邦聯,開啟了拿破崙從此達6年之久的極盛時期。然而,如果從歐洲軍事發展史的角度來看這場戰役,奧斯特里茨戰役已超出了其本身的軍事價值,它宣告了警戒線式戰略和線式戰術的破產,證明了資產階級法國的軍事制度和軍事學術的優越性。由此引發出歐洲近代一次影響深遠的軍事變革。 

恩格斯在《奧斯特里茨》一文中曾這樣評價奧斯特里茨會戰和拿破崙的才能。他寫道:“奧斯特里茨被公正地認為是拿破崙最偉大的勝利之一,它最為有力地證明了拿破崙的無以倫比的軍事天才。因為,儘管指揮失誤無疑是同盟國失敗的首要原因,但是他用以發現同盟國過失的洞察力、等待過失形成的忍耐力、實施殲滅性打擊的決斷能力和迅速擺脫失敗困境的應變能力——這一切是用任何讚美之詞來形容都不為過的。奧斯特里茨是戰略上的奇蹟,只要還存在戰爭,它就不會被忘記。”

1805年拿破崙一世擊敗聯軍的戰役。第三次反法同盟成立後,拿破崙採取各個擊破戰術,於1805年8月率軍迎擊俄奧聯軍。10月,取得烏爾姆戰役勝利,11月13日占領維也納。12月2日,拿破崙率7.3萬法軍與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和奧皇弗蘭茨一世率領的8.7萬俄奧聯軍在奧斯特利茨會戰。拿破崙採取欲擒故縱,誘敵分兵戰術,集中優勢兵力適時給敵軍以毀滅性打擊,殲敵3萬,俄軍將領庫圖佐夫負傷,而法軍僅損失9千,大獲全勝。該役迫使奧地利與法國簽訂了《普萊斯堡和約》第三次反法同盟徹底瓦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