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勃洛摩夫

奧勃洛摩夫

《奧勃洛摩夫》是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伊萬·亞歷山德羅維奇·岡察洛夫的代表作之一。小說講述地主知識分子奧勃洛摩夫養尊處優,視勞動與公職為不堪忍受的重負。儘管他構想了龐大的行動計畫,卻無力完成任何事情,最後只能躺在沙發上混日子,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懶漢和廢物。小說通過對腐朽沒落的地主奧勃洛摩夫一生的敘述,客觀真實地再現了十九世紀四十至六十年代俄羅斯的現實生活,鮮明地揭示了當時俄羅斯社會的腐朽與黑暗,預示了農奴制必將走向滅亡,成為了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最強音。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伊·亞歷山大洛維奇·岡察洛夫,俄國十九世紀著名作家,一八一二年六月十八日出生在辛比爾斯克一個商人家庭,從莫斯科大學畢業以後,就開始了文學創作。岡察洛夫一生只寫了三部長篇小說,但都是很有影響力的力作,尤其是《奧勃洛摩夫》這部作品,它一經發表,就立刻引起了轟動。有人評論說,它塑造了一個有立體感,豐滿逼真的文學形象。

內容介紹

奧勃洛摩夫 奧勃洛摩夫

小說一共由四個部分組成,主要描寫了奧勃洛摩夫從懶散無所事事到最終中風而死的一生。在第一部里,奧勃洛摩夫整天穿著寬大的睡衣懶洋洋地臥躺在床上或沙發上,什麼事情都不會做,連穿襪子都要僕人查哈爾服侍。雖然領土上的村長寫信談到收成不好,農民也都逃走了,房東催他趕快搬家,他也感到事情必須要趕快解決,但是他只在頭腦中規劃他的想法,四肢卻毫無動作,寫信和搬家都使他感到煩惱,甚至是在要他的命,使他不得安寧,總想著讓別人來幫他解決。

而小說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則敘述了奧勃洛摩夫與奧爾迦的一段愛情故事。第二部里,由於從小到大的好朋友希托爾茲的督促,奧勃洛摩夫終於起了床,脫下了睡衣,跟隨希托爾茲訪友、赴宴,參加社交活動,制定管理莊園的計畫,並結識了少女奧爾迦。奧爾迦決心把奧勃洛摩夫從消沉、懶散和萎靡的性格改過來,同時又被奧勃洛摩夫的純潔善良和溫柔所吸引,而奧勃洛摩夫則被奧爾迦的純真美好所觸動,他們相愛了。在奧爾迦的相伴和督促下,奧勃洛摩夫開始振作,不再整天懶散地臥躺在床上,而奔走忙碌起來,並感受到了生活的繽紛色彩和美好。但是,奧勃洛摩夫的這種“新生”是表面的短暫的,漸漸地,他開始害怕別人的閒言閒語,懼怕愛情所帶來的動亂與不安,擔憂著結婚後的現實問題,這些都使他在愛情的道路上猶疑起來。他為自己想像出各種障礙,忽而懷疑奧爾迦是否真心愛他,忽然又覺得自己不配做奧爾迦的配偶,並以各種事情為藉口來逃避與奧爾迦的會面。

在第三部中,奧爾迦終於認識到自己無法改變奧勃洛摩夫頑固的惰性,痛心地與他決裂分手。愛情之花就這樣“蔫了,過時了”。

到了第四部,奧勃洛摩夫又回到了以前的懶散生活當中,穿上睡衣整天臥躺在床上,看著房東太太普希尼欽娜“裸露的頭頸和永遠不停活動的臂肘”,他覺得這正是他十分熟悉且嚮往已久的奧勃洛摩夫卡式的理想生活,並與普希尼欽娜結了婚。在這個勤勞能幹的房東太太無微不至的照顧下,他變得更加慵懶,常年的臥躺不動使他中風好幾次,終於有一天他“像一隻忘了上發條的時鐘停擺不走了”,在毫無疼痛和毫無苦惱中死去了。

現實意義

奧勃洛摩夫 奧勃洛摩夫

主人公奧勃洛摩夫是俄國文學史上最後一個“多餘人”,他是個富甲一方的地主,卻長年蝸居在彼得堡,不去關心自己的土地,像寄生蟲一樣,靠著農民的供養過活。在農村已經發生變革的那個時代,他卻還留戀過去,對新的變化毫無所知,也毫不理解。儘管他是個十足的好人,有著“黃金一般美好的心靈”,卻總是躺在床上懶洋洋地胡思亂想;雖然他在心裡制定了種種整頓自己領地的改良計畫,可始終都沒有寫出來過,更甭提實現了。他幻想著進行一次“改革”,但保守的觀念使他既不會像惡棍塔朗切耶夫說的那樣去做投機生意,更不可能像進步青年希托爾茲所說的那樣讓農民自由。他懼怕生活中的哪怕一丁點兒變動,友誼和愛情都沒能使他振作起來。最後,這個善良的人一事無成地默默死去。

奧勃洛摩夫這個時代落後者的形象,有著深刻的社會現實意義。岡察洛夫的好友,俄國偉大的作家屠格涅夫曾經說過:“縱然到了只剩下一個俄羅斯人的時候,他都會記得奧勃洛摩夫的。”由此可見這一人物的影響之大。

使《奧勃洛摩夫》這本書成為世界名著的,當然主要是因為著名的“奧勃洛摩夫性格”。這是在這部小說中,作者借主人公的好友希托爾茲之口對奧勃洛摩夫這類“多餘人”的劣根性所下的定義。這種性格意味著什麼呢?懶惰,怯懦,麻木,沒有自信,貪圖享樂,對生活缺乏激情……乍看之下,這些似乎都是些小毛病,然而,奧勃洛摩夫正是由於這些“小毛病”失去了金錢、友誼、愛情等極為寶貴的東西。中國有句古話:“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所言甚是!小毛病也不能小覷,小毛病通常能引出大問題,這一點在奧勃洛摩夫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奧勃洛摩夫擁有土地和農民,但他“又白又胖”的貴族手卻握不住成功的鑰匙。懶惰和怯懦毀了他那本該輝煌燦爛的人生。

這種性格發生在奧勃洛摩夫身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他的地主本性。但是,這種性格的表現是普遍的,並不是個別存在的,它的教育意義已遠遠超過了時代、國家和民族的界限。奧勃洛摩夫的這些壞毛病,是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可能犯的,讀者們在這個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可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列寧就不止一次地提到奧勃洛摩夫,他說:“我們只要看一看我們如何開會,如何在各委員會裡工作,就可以說,老奧勃洛摩夫仍然存在。”“俄國經歷了三次革命,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奧勃洛摩夫。”奧勃洛摩夫就像一面明淨的鏡子,幫助人們看到自己的缺點並引起人們的警惕,從而更加完善自我。每一位“虔誠”的讀者,閱讀過這部小說之後,恐怕都會對自己有一個全新的、比較清醒的、而又更加全面的認識。

《奧勃洛摩夫》這本小說有一個副標題:一個懶漢的故事。的確,懶惰,是奧勃洛摩夫最主要也最要命的一個毛病,也是奧勃洛摩夫性格的一個主要方面。小說中的主人公懶得出奇:懶得起床、懶得寫東西、懶得出門、懶得搬家、懶得去鄉下……一個“懶”字已經毀掉了他的大半個前程。弗蘭西斯·培根說過:“懶惰可以毀掉一切美德。”無數人會因為懶惰而遺憾終生,最終無所成就地湮沒在歲月的滔滔洪流之中。其實,每個人都是有惰性的,天性使然,但是,如果一個人沒有足夠的意志力去控制這種惰性,那么,這種惰性將會給他帶來致命的傷害。他的身心健康,他的家庭,他的事業……都將受到很大的影響,甚至會讓他失去一些至為寶貴的東西。因此,作為新世紀的青年人,更要對奧勃洛摩夫的故事產生警覺,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刻苦勤奮,為了美好的未來而努力奮鬥,讓自己的人生更加完整而有意義。

除了懶惰以外,奧勃洛摩夫最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就是他對生活缺乏一種必需的激情。作為一個正常人,他連門都不願意出,整日與被子枕頭卿卿我我,仿佛睡覺在他看來是最有意思的一件事,上街、看戲以及其它一切娛樂項目基本都與他毫無關係。幸好作者還在小說中為他安排了一場戀愛,否則,此君就真的成了一具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了。然而,這場戀愛也因此君的怯懦和無可救藥而告終。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那些自怨自艾或者整日感嘆命運不公的人。這些人之所以總是那么憂鬱,也正是因為他們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失去了激情。他們在困難面前頹然止步,望洋興嘆,甚至連試一試的勇氣都沒有,已然失掉了鬥志。要知道,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尼克森說過:“命運給予我們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生命之杯。”富蘭克林也說過:“奮鬥是幸運之母。”做任何事情,不去試一試又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遇到再大的困難,不堅持到底又怎會知道它解決不了呢?岡察洛夫在他的小說中已經鼓勵了我們,教導我們要不畏艱險,逆流而上。

在岡察洛夫的筆下,希托爾茲和奧爾迦是理想人物,他們每天都忙忙碌碌,認真地規劃自己的人生,他們是在隨著時代前進,生活得充實而又快樂。作者通過對這兩個先進人物的描寫,進一步反襯出奧勃洛摩夫享樂主義思想的落後和不可取。一開始,奧勃洛摩夫的這兩位朋友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希望,而他們顯然也想讓奧勃洛摩夫重新振作起來,竭盡全力地幫助他。然而,奧氏終究還是讓我們失望了。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奧勃洛摩夫似乎還是喜歡黑色所帶來的安逸和舒適,毫不顧慮黑暗中潛藏的危險,淡淡的紅色沒能改變什麼,它在短期內被塗在了奧氏的臉上,後來卻又被他輕輕抹去了。可見,一個人是否能成功畢竟還是要靠自己,如果自己不努力,別人再怎么幫你也是無濟於事。“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常立志。”如果一個人經常立志,甚至要別人幫著他立志,那么,這個人是很難成功的。機會總是把握在自己的手裡,如果不去努力爭取就會失去,別人伸出的一雙雙援手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他們可能會幫你一把,但卻沒辦法幫你到底。

在小說中,希托爾茲曾對“作家”說,如果把奧勃洛摩夫的故事寫下來,可能會對有些人有用。那么,對我們今天的讀者來說,究竟能從這部小說中讀到什麼、學到什麼、感悟到什麼,應該說是十分重要的。俗話說:開卷有益。《奧勃洛摩夫》這部小說的“益”在何處,應該引起大家的思考。作為一個反面教材,奧勃洛摩夫其人其言其行都受到了作家有意識的、藝術性的誇大,但它產生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是可以引起讀者內心相當強烈的震撼的。一個人的一生應該怎樣度過?每一個人,在奧勃洛摩夫這裡都可以得到啟示。奧勃洛摩夫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有時甚至低聲哭泣。”哭什麼呢?恐怕是在為過去碌碌無為的日子而追悔感傷。我們要不要這樣呢?不要!!!奧斯特洛夫斯基說:“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憶往事,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卑鄙庸俗而羞愧。”如果成為像奧勃洛摩夫那樣可有可無的“多餘人”,那么,這樣的人生就是失敗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