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濉河

奎濉河

奎濉河古稱睢水,上承大梁(開封)鴻溝水,下至小河口(邳縣境)入泗水,源遠流長,累受黃泛侵奪,河道多變,上游夏邑以西,下游澮塘溝以東,故道久已湮廢。及至新中國成立之初,奎濉河源出碭山縣東卞樓,洪河為其主源,向東偏南流,經碭、蕭、濉、宿、靈、泗及江蘇泗洪等七縣境,於臨淮頭注入洪澤湖。

簡介

奎濉河奎濉河

河長268公里,流域面積6600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占12.0%,窪地占1.2%,平原占86.8%。受黃泛影響,沿河兩岸地形較高,殘丘另星分布於蕭、濉、宿、靈、泗諸縣濉河左岸地區,全流域為黃河沖積平原,又是老黃泛區,地面除丘陵外,普遍淤高,一般達2~3米。河源至符離集、時村河段,受碭山、鋼山決黃和減黃影響至深,河床嚴重淤阻;時村、澮塘溝至小韓莊河段,更受徐州以東黃河南決及雙溝減黃的影響,淤廢了入泗河道,河床一再南移,最終在靈璧北部的沙灘、大路淤塞。地勢大體是北高南低,西高東低,支流呈梳子形自北向南匯入本乾,澮塘溝以下平槽泄量僅21.0立方米每秒。

奎濉河自1968年上游截源入新汴河後,現奎濉河本乾自宿縣的張樹閘起,向東流,經灰古閘至時村,左納奎濉河;過草壩閘後,進入靈璧縣境;經尹集至澮塘溝,左納拖尾河,穿澮塘溝閘後,折東南流;經禪堂集東,至時集北,左納虹靈溝,並進入泗縣境內;經八里橋閘,至小韓莊進入江蘇省泗洪縣境內;於泗洪縣城西部折南流,經七里溝至傅圩子,注入洪澤湖的溧河窪,全長140公里。流域面積為288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區占70.3%,低山殘丘區占26.0%,窪地占3.7%。流域內地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支流基本自北向南呈梳子形匯入本乾,然後基本東流注入洪澤湖。所以奎濉河南堤全線封閉,成為與唐河石樑河的分水界;東與安河流域相鄰;北界廢黃河南堤;西與蕭濉新河支流閘河、黃澗河分水。地面高程:張樹閘28.3米,奎河口23.8米,澮塘溝22.4米,虹靈溝口21.5米,小韓莊19.0米,洪莊16.5米,七里溝16.0米,傅圩子16.0米。張樹閘至奎河口35公里河段,現有排澇能力達到或超過5年一遇,河寬65~52米,深5~4米,河底寬35~28米,比降1/10000,排澇泄量為70~142立方米每秒;奎河口以下至省界小韓莊,段長87公里,河寬70~90米,深5~7米,河底寬35~50米,比降1/12000,排澇能力170~240立方米每秒,約合3年一遇排澇標準的30%;小韓莊至傅圩子河段的排澇能力為508立方米每秒,達到3年一遇排澇標準。時村站以1965年7月22日出現的水位26.20米為最高,以1956年7月2日出現的流量400立方米每秒為最大,最枯時出現河道斷流;澮塘溝站以1965年7月22日水位24.53米(閘上)、24.42米(閘下)為最高,以1965年7月2日流量536立方米每秒為最大,最枯時河道斷流。

防洪工程

奎濉河奎濉河

1991年淮河大水後,奎濉河近期治理工程被列為19項治淮骨幹工程之一,2001年2月批准立項,2005年9月水利部批覆總體初步設計,安徽省境內總投資7.04億元。

該工程於1998年底開始應急治理,經過9年連續奮戰,先後完成3條幹流和10條邊界支流總計281公里河道及堤防整治,老汪湖滯洪區10處保莊圩建設、5個村莊外遷和28公里堤防加固,新建和重建68座建築物。

已建工程發揮出巨大的抗災減災效益。2007年汛期,奎濉河流域發生嚴重洪澇災害,與治理前的1996年相比,暴雨重現期同為50年一遇,但農田受災面積和絕收面積分別減少141.8萬畝和108萬畝,被水圍困和進水村莊減少656個,倒塌房屋減少2705間,直接減災效益達18億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