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江古鎮

夾江古鎮木城,古名南安鎮(鄉),因唐武德元年(618)曾在此建置南安縣得名。

夾江古鎮木城
木城,古名南安鎮(鄉),因唐武德元年(618)曾在此建置南安縣得名。關於木城之名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為1646年明副將周鼎昌曾與此架木為城,打敗張獻忠部起義軍,所以改名木城;一說為一古商人從古河道販木時,曾於此三度沉木(筏)而得名,最初為“木沉”,後改名為木城。木城作為古時繁華的商賈碼頭,素有“小上海”之稱。直至今日,很多古建築依然保存完好,如古渡口、原鎮政府走馬轉角樓、木城派出所後院的繡花樓、木城后街的民居、青石板路以及大黃桷樹等;一些傳統小吃,依然小有名氣,如木城豆腐腦、木城月餅、木城黃辣丁等。木城,同時亦如世外桃園,遠離城市的喧囂,清新的空氣,清秀的山水,古樸的民風,無不令人神往。提起木城嗩吶,更是婦幼皆知。古遺址有龐坡洞,傳說為漢代隱士龐德公夫婦隱居之處;古植物有恐龍時代的活化石桫欏樹,位於龐坡河上游大深溝、小深溝一帶,數量上千株。

木城桫欏溝:長在深閨人未識
聽說夾江木城鎮境內有一條桫欏溝,裡面生長著成千上萬株恐龍時代遺留下來的古老植物——桫欏。在春光明媚的5月,我們來到該鎮大旗村,在路上,幸運地遇到村支書張國瑞和村主任宋仕倫。聽說我們要去拜訪桫欏,兩人熱情地為我們義務導遊。
高山深谷 風景秀麗
沿著正在修建的大旗村村道前行,峰迴路轉,陡峭的懸崖下面,一條深深的山谷展現在我們面前。兩位“東道主”告訴我們,前面的峽谷就是桫欏樹最集中的地方——大深溝溝口。放眼望去,谷底與山頂間落差300多米,兩邊的山崖幾乎是絕壁,整個山谷鬱鬱蔥蔥,草木茂盛,充滿著自然的野性和原始的神秘。溝底是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溪水潺潺,冰清玉潔。張國瑞和宋仕倫告訴我們,早些年盛產一種紅尾子魚,味美可口。前年村民們還在溝里發現過一條重達7斤的娃娃魚大鯢)。進入桫欏溝,頓感陣陣涼意,令人心曠神怡。越過嶙峋怪石,沿著溪流踏水前行,不時驚起飛鳥,此地真乃世外桃源。
桫欏成林 千姿百態
進入溝谷不遠,溪邊一顆巨大的桫欏迎接著我們。碗口粗的樹幹,傘狀的樹冠,嫩葉吐新,含苞欲放。再往前,桫欏樹越來越多,一把把綠傘點撐在山谷里、懸崖上。有的偎依在溪水旁,暢飲甘泉;有的使人想起“大樹底下好乘涼”的俗語……成片的桫欏林中,大者高約五六米,小者高不過尺。還有“同根生”的孿生兄妹,相依相伴的“夫妻配”。
向谷里行進了2公里左右,來到一個叫“黑崖腔”的地方。由於草蔓從生,行走困難,我們決定不再前行。桫欏溝實際上由大深溝、拌牛兒子溝兩條大溝和數條小溝組成,僅大深溝就有三、四公里長,處於夾江與洪雅交界處,具體有多少棵桫欏樹,沒有人具體統計過。上世紀80年代前,當地人還不知道這些樹是桫欏,都認為是一種蕨雞草。因此在當地還有這樣一句順口流:“大旗山有一怪,蕨雞草桿桿可做拄路拐”。
遊覽中,我們遇到了一批專程前來觀賞桫欏的外地遊客。大深溝的桫欏雖然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被人發現,但由於交通不便等原因,一直鮮為人知。隨著千佛岩電站“以壩代橋”的修建和村社道路的建設,木城桫欏溝正逐步為世人了解。現在通往寵坡洞的大旗七社公路已經建成,通往大深溝的一、二社的路坯也已完成,桫欏溝已被夾江縣列為重點保護區,鎮、村兩級都落實了相關保護人員,防止盜挖桫欏樹。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木城桫欏溝將成為又一處引人入勝的風景區。

神秘的龐坡洞
龐坡洞在木城鎮新農村境內,相傳是漢代龐德公隱居之處,洞口有“龐坡洞天”四字,洞前有幾處摩崖造像,刻佛數百尊。並有明人遊記碑刻。據縣誌記載:“洞中深不可測,遊人烈炬游之,將十里許,聞有雞犬水聲,驚怖而返,後無敢入者。”明人張鳳羾(音洪)著文說此洞“深無盡止,僧百炬以往未半輒返”。
據有關部門組織人員探洞,查明此洞系天然洞穴,中分三層,洞中有“山”有泉,山洞前後相通,前洞在山北,後洞在山南。但洞中大洞套小洞,小洞通大洞,最小的地方僅能容一人仆地爬入,且地形複雜,至今無人敢深入探究。

江文遠所著:《山鄉明珠——龐坡洞》

夾江,山明水秀,名勝棋布,景點綺麗,文物眾多。在距縣城西北三十里的木城鎮山鄉,有個龐坡洞,相傳是三國時期蜀漢軍師、靖侯龐統的叔父——龐德夫婦隱居成仙之地,又傳為唐代龐蘊夫婦入蜀隱居之處。
龐坡洞摩崖造像是夾江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地屬木城鎮新農村一組。去龐坡洞,經與洪雅縣接壤的石面渡向西,再溯川溪支流“緣谷而南,隨山屈曲”行約五、六里便到了。
龐坡洞位於山脅間,地名俗呼“貓兒崗”。《夾江縣誌》(民國版)載:“岩石蒼寒,林巒重複,一洞窈然,深不可測,昔有人燃矩窮之,未半輒返。山四面皆奇石,莫可名狀。”龐坡洞處共有幾處自然山洞,其中洞中有洞,深無止盡。主洞的洞口鐫刻有“龐坡洞天”、“龐德仙洞”。洞口背南向北,高約八米,寬兩米,往裡曲折幽邃,需有光源照明。洞??,形成洞中山水景致奇觀。主洞分三層,出口在山南,高於前洞口約十米,相距僅約八十餘米。主洞中第二層處有幾米極不易躋攀,主要因岩縫狹窄之故,爬上第三層後,便將出洞了。山南洞口,位於陡坡之上,崖壁上下均有無數細流飄灑,形成滴水岩壯觀。主洞中滴水落地,叮咚聲不斷,水流匯聚後,滲入石縫。洞內涼風習習,盛夏至此,暑氣即退。主洞對側岩下另有一天然山洞,洞內外巨石犬牙交錯,重重疊疊。此洞高大寬敞,洞中恆溫,冬暖夏涼,是乾洞,裡面有旁洞數個,或高或低,都極難爬進,難以探底。洞中蝙蝠多而大,有的翅展達尺余。據說主洞與此洞以前都有旁洞,深不可知,曾有好事者舉矩探奇,行約十里,聞聽雞鳴、犬吠、水流之聲,驚恐而返。其後再無人敢深入探往,於是將旁洞堵塞,至今不通了。
龐坡洞前原有紀念龐居士祠廟,呼為龐坡寺。鄉人信傳龐坡寺中曾有師徒二人居住,廟後岩壁上有一小洞,洞口如筷頭大小,有米從洞中漏出,每日漏米數量,僅剛夠兩人食用,因此叫做“漏米洞”。一日小徒乘師尊外出,恨洞小漏米少,遂將洞鑿大,從此無米漏出,至今遺址猶存。《夾江縣誌》(民國版)載:“夾江南安鎮(今木城鎮)西北山中有龐坡洞,世傳龐居士於此一家仙去,遺蹟尚存。或曰:居士龐德公即靖侯龐統叔,攜妻採藥,不知。後隱於此。或曰:唐,龐蘊亦楚襄州人,曾參馬祖禪,所謂‘一口吸盡西江水’者。夫婦入蜀隱於川溪洞中,莫知誰屬。”現祠已毀,遺址處殘存十六根石柱(按龐德公不肯受官祿,歸隱南安川溪山林事跡,孟浩然、杜甫皆有詩讚頌)。鄉人在遺址下依崖建房,以岩為頂,戲稱“房三間,瓦一匹”,足以避風雨。旁邊有雷斷巨石,形成一線天的奇觀;前坡下有巨石稱為“關刀”,以此石鎮隘口,扼守險道;祠廟遺址旁有坐禪石,傳為歷代僧道家修煉之處,高聳險崖之上,如欲試坐,無不謹慎小心。探尋傳聞漏米石洞處,其洞已成岩上兩米多長、寬約一至三厘米的不規則裂縫,一股寒氣不斷吹出,成為“漏風”岩了。
龐坡洞附近有一鄉民叫鄧仲槐,七十多歲了,每日在此看管所屬責任山地,同時順便為前來探幽覽勝者燒水賣茶。在與其攀談中,得知龐坡洞的許多雅俗之事。鄧老漢談到,龐坡洞頂上方約一里許,有一天然巨大漏斗“天坑”景觀,稱為“天心眼”,地屬木城鎮大旗村七組,因太偏僻,他竟三十多年未去過了。在我們的要求下,鄧老漢帶路前往,沿著曲折崎嶇的山路,探索著小道而行,陡然見一深谷現於凹處,最低處為一巨大深石槽,石槽中部有一大園石,恰似一眼球嵌於其中,天心眼由此而名。下到底處,四周皆高出石槽,最高相差達十餘米以上,有乾溪通向石槽,如若下雨,四周雨水必然流向石槽,形成巨大漏斗。漏斗的出水,據鄧老漢講,大約是在龐坡主洞南面洞口旁的下方。因每遇下雨,有柴草枯枝從石縫衝出,流水從石縫噴瀉,飛濺崖下,其勢蔚為壯觀。據說1958年有數鄉人相約下天心眼探險,帶繩舉炬,費時半日,行不知程,因洞深不可測,洞縫無數,四面裂開,延伸無止盡,驚嘆而返。緊挨天心眼旁邊另有一尺余小洞,好似眼睛邊的淚泉,同行一年輕鄉民下洞探究,洞深達數丈,裂縫不知所終。每臨下雨前,有白色煙霧從天心眼中升騰;天氣暑熱,有陣陣寒氣從黝黑的洞裡向外迷漫。
龐坡洞四面山勢陡峭,峰巒堆翠,巨石突兀,若削若迭,奇形怪狀。山上植被繁茂,竹樹蔥籠,蓊鬱森然,密林深處還長有珍稀樹種檀木樹和桫欏樹(樹蕨)。溝壑溪泉流淌在長滿綠褐色苔蘚的石塊上,水質清潔,環境幽靜,空氣清新。龐坡洞側巨岩之上,有許多摩崖造像,細觀題記,造像鐫刻完成於明代嘉靖元年,時日為壬午(1522年)春二月一日。造像依山勢位於高處,可望不可及,保存完好,其形態各異,雕刻精細,姿勢、儀態栩栩如生,均有較高的觀賞價值。造像旁還有刻於明代正德十五年庚辰(1520年)孟冬邑人張鳳羾撰書的《龐坡洞記》。其記文筆流利,文辭優美,以石壁為碑,刻記於其上,雖經數百年,清晰完整,為夾江區域保存古代題詠崖刻最完好之一。題刻下方,還有清代末年封建王朝最後一科舉探花——商衍鎏《題南安龐坡洞》。(按:商衍鎏系著名書法家,抗戰期間曾流寓夾江,留有諸多題詠、墨跡。)其題刻時日為民國己卯(1939年)冬,部分被人為損壞,還能吟出:“炎漢值末運,群雄紊天紀。割據分八紘,絲亂不可理。……南安山水幽,芒鞋寄妻子。朝涼吸湛露,霜霧潄頰齒。洞以龐坡名,清操共仰止。……”之句。 (註:商衍鎏題石面渡漢柏亭聯,亦為驚世之作,聯云:‘歲月老空山可比孔明廟前愛惜長留工部句;風煙欣得地此亦龐公隱處幽棲同憶浩然詩’。)此題刻書法優美,楷書工整,字型核桃大小,筆勢遒勁厚重。
令人驚異的是,這裡夏季沒有蚊子、小咬(墨蚊)滋擾,究其所以,主要是蝙蝠多之故。休閒遊玩至此,躺在碩大岩石之上,閉上眼,豎起耳,傾聽其聲雖遠、卻清晰可辨的清脆滴水聲,靜聽蟬鳴鳥叫,不一會便漸入夢鄉……。
龐坡洞記》贊此:“草色花容,鳥語云態,觴對酌舉,欣然若與遊人俱而不忍去。此吾鄉一絕境,非培僂類也。”龐坡洞景觀奇妙,傳說神秘,清爽幽雅的自然環境,身置其中,恍入仙境。邑人張學治老師曾寫《游龐坡洞》:“龐公勝跡渺千年,古洞依然別有天。道是靜心塵不染,於濃蔭處聽流泉。”近年來,有僧卓錫於此,利用原有紀念龐居士祠廟遺址的石柱恢復了房屋,節假日到龐坡洞遊憩覽勝的遊客與日俱增,龐坡洞這顆鑲嵌在夾江山鄉中的明珠,將繼續吸引眾多探奇、訪古、尋幽、觀光的遊客前往。

龐居士的傳說

在夾江縣木城鎮的新農村“貓兒崗”,有一石洞名“龐坡洞”,相傳為龐居士潛修處,故以其姓為洞命名。明代人張鳳羾(音洪)有一篇銘文《龐坡洞記》,對龐居士有專門記載。但到底誰是龐居士不確定,一說是漢龐德公,一說是唐龐蘊。
一、關於漢代的龐德公。龐德公,姓龐名德,東漢南郡襄陽(在今湖北省)人,居住在襄陽縣峴山以南。時任荊州刺史的劉表多次舉薦他做官,都不答應,於是就親自上門去迎候他。龐德公正好在田裡耕作,其妻則正往田間送飯,夫妻倆相敬如賓。劉表問:“先生不肯接受官祿,今後用什麼傳給子孫呢?”龐公答:“別人都把危險傳給他們,而我卻唯獨把平安傳給他們。”後來到建安年中期,龐德公攜妻子隱入鹿門山中,因採藥而不返,後隱於夾江龐坡洞。龐德公的兒子叫龐煥,在泰康年間任牂牁(音“贓科”,古郡名)太守。他的侄子名龐統,字士元,就是劉備的軍師,隨劉備入川,後死於亂箭之中。
二、關於唐代的龐蘊。龐蘊,字道玄,唐代衡陽人,後住襄陽,一生潔身修行,世號為龐居士。曾到江西拜見馬祖問禪,馬祖說:“等你吸盡三江水後,再來問。”於是龐居士大徹大悟。後夫婦入蜀,“隱於邑之川溪口洞中”(即指龐坡洞)。後來一家仙逝,傳說以前龐坡洞內有僧人所鐫刻的龐蘊及其女兒龐靈照的的像(張鳳羾《龐坡洞記》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