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廟天坑

夫子廟天坑

2010年6月16日下午6時40分許,位於南京鬧市區的夫子廟路口地面突然塌陷,露出長兩米、寬兩米、深三米的大坑,令人聯想起前期中國多個城市出現的“天坑”。江蘇省、南京市地震部門沒有監測到地震異常跡象,大坑的出現可能與施工有關。

形成

從2010年4月下旬開始,天坑這個詞就頻頻出現在全國各地的媒體上。2010年6月16日,奇怪的坑也在南京出現了,傍晚6點左右,伴隨著一聲巨響,長樂路與箍桶巷交叉路口的斑馬線上的路面突然塌陷,形成了一個直徑約2米,深度約3米的大坑,萬幸的是地面塌陷時,沒有行人和車輛經過,未造成傷亡。
夫子廟天坑夫子廟天坑

事發一個小時後,雖然表面上看,大坑的波及範圍沒有擴大,但仔細看還是讓人擔心,坑口直徑約2米,而坑內最寬處的直徑已然達到了3米,而且都是軟土層,加之沒有封閉交通,車輛通過時的震動,讓坑內土層不斷滑落,面積不斷擴大,也就是說,川流不息的車流和人流正走在架空的路面上,一度險象環生;很快,交警擴大了圍擋的範圍,並指揮車輛儘量繞行,但還是有部分車輛冒險走著“貓步”行駛在危險路面上,特別是一些公車,這是因為此路段是單行線,平常由西向東只有公車獲準通行。
7點50分,城市管理局的一名女性工作人員趕到現場,她告訴記者,由於昨天是法定假期,施工人員還在趕往現場的途中,到達現場後,他們將首先進行圍擋,然後對路面開挖,分析原因後,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搶險,不出意外的話,工人將連夜施工將路面回填排險。

原因探究

對於大坑形成的原因,城市管理局的工作人員表示,“還不好說,從表面上看,坑內僅有一條通訊管線,還沒有發現水管,但一切要等開挖後下定論。”
江蘇省地震局副局長張振亞表示,“天坑”的形成與地震無關,而陷落地震一般發生在石灰岩或其他岩溶岩石地區,一般震級較小,而且是“先地震後有坑”,就目前在國內外發生的“天坑”現象,都沒有伴隨地震的發生。此外,市地震局台網監測昨天也沒有發現任何地震“前兆”的異常。
大坑成因城市管理局說要挖開來看,地震局說未發現異常。但周圍民眾則懷疑,此處大坑與不久前在此地的施工有關。“從去年開始長樂路上就開始進行圍擋施工,直至今年4月底才撤離。”在現場的曾先生如是說,據記者了解,此前長樂路上的施工主要進行的是雨污分流工程,而且在大坑出現處附近此前的確有圍擋施工。

專家表態

江蘇省地震局副局長張振亞告訴記者,江蘇省、南京市地震部門目前沒有監測到異常跡象,大坑的出現可能與施工有關。
張振亞解釋說,從地震的種類來說,陷落地震往往發生在煤礦採空區和溶洞,一般震級較小,而構造性地震一般是“先地震後有坑”,就目前在國內外發生的“天坑”現象都沒有伴隨地震發生。
他表示,現在全省地震前兆台網有150多個電磁、水化學、流體、地形變等監測手段,專門進行“前兆”現象捕捉,江蘇省地震台網中心下設42個數位化地震測震台,對地震發生時間、地點、震級進行測定,但目前未現異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