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弄

蘇州有兩條太監弄,一在宮巷東端西側,東起宮巷,西越北局至邵磨針巷。再一條原在剪金橋巷東側,南出道前街,北出西支家巷。

簡介

說起太監,大多認為是一批閹人。實際上,我國自唐代開始,就有太監這個官職。“太”即“大”也。古人常將“太”字寫作“大”字。“大監”也寫作“太監”。各種官府的主管都稱“太監”,其下有少監、監丞。在元代之前,“太監”一詞與宦官毫無關係。明代,二十四衙門及其他機構的主管均稱為“太監”,開始與上層宦官有所聯繫。宦官也稱“太監”,是皇宮內的看門人,因宮內皆是后妃及宮女,為防止淫亂,宦官必須閹割。到了清代,太監與宦官才成為同義語。所以,明、清兩代的太監,並非都是閹人。朝廷派來蘇州監管織造府的“太監”,也是一種官名而已。
宮巷西側的太監弄,最早名“宮巷南西巷”,後名“金玉如意弄”。“金玉、如意”就是兩個太監的姓名。《吳門表隱》云:“按二監(即金玉、如意),賜明太保俞大悅侍從,築室以住,即今太監弄。”“太監弄”之名,在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編纂的《吳縣誌》上開始著錄,這是依據當地的史實而命名的。

太監弄名的由來

,與蘇州出產絲綢有一定的關係。蘇州地區蠶桑和絲織業十分發達,出產的絲織品最為聞名。自元代開始,朝廷為了索取蘇州的絲織品,專門在蘇州設立織造局,並將一批機匠隸屬在局內服役,日夜織造絲織品,供宮廷內務府套用。為此,朝廷特地派人來蘇州監管織造局,一是將絲織品如數上交朝廷;二是收取稅銀。據《蘇州織造局志》載:明朝的歷代皇帝,均派內官、內使、太監來蘇州監管織造局,少則一二人,多則十來人。如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派太監羅政、陸英、麥秀來蘇州監管;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派太監龔洪、楊軏、芮景賢、晁進、孫銳、張玉、浦智、廖宣、梁玉、李彬等來蘇州監管。這些太監就居住在織造局附近,由於太監長期居住於此,故而得名“太監弄”。
剪金橋巷東側的太監弄,也因有太監居住而得名,但知道的人不多。隨著歷史的遠去,時代的變遷,織造局早已不復存在,太監也成了歷史的話題。所以,詩人范廣憲寫詩嘆云:秋風容易夕陽斜,衰柳蕭疏但噪鴉;異代太監今不見,巷深猶說閹官家。

中國雷人地名

地名 簡介
摸乳巷 巷道窄,只能容許一人通過,如碰巧兩人相遇,只好躋身而過,因此有此戲稱。
泥馬巷 得名源自“泥馬渡康王”的傳說,由於神獸“草泥馬”躥紅網路,該巷也隨之聲名大噪。
灌水鎮 位於遼寧省寬甸滿族自治縣西北部,隨著網路術語“灌水”而走紅。
太監弄 明朝歷代皇帝派太監到蘇州監管織造局,太監們大都居住在織造局附近的里弄,故而得名。
珠窩村 村名原稱朱家務,又稱朱窩,後演變為今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