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峰

太白峰

太白山,至於峰巒之巔,危危乎高坐,飄飄然俯瞰,一片白雲翻騰,滿目波濤洶湧,胸襟豁然。

介紹

太白峰太白峰
志向浩然,悶氣蕩然,詩情勃然,忍不住要引頸高歌李白的《登太白峰》詩篇: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願乘泠風去,直出浮雲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一別武功去,何時復更還?

回顧歷史

登一次太白山,歌一次太白詩,一次一種感懷,一次一種境界!太白去矣,音容宛在;千年一瞬,詩魂長存!身臨太白雲峰,心隨太白詩游,萬千詩情畫意,盡在詩中顯現。據筆者揣測,應該是唐天寶二年盛夏,41歲的詩人李白來到仰慕已久的太白山下,面壁而立,敞懷而望,登峰之心不可遏止,凌雲之志充盈丹田,乃自山西攀援,迤邐曲折而上,終臻於峰巔,而立於雲端。極目遠望,天地翻覆;紅日西照,亂雲飛涌,此非仙境而何?恍兮惚兮,太白星翩然而至。一見如故,欣然告曰,通天的門戶可以為李白敞開,光明的世界可以供李白神遊!李白可以駕御泠泠仙風,出沒滾滾浮雲,上下飛渡,任意馳騁。皓白之月,舉手可及;層迭之巒,起足可越。世外風光這般美妙,何不留此享受逍遙?然而,惚兮恍兮,武功山撲眼而來。“武功太白,去天三百。”一個在天上,一個在人間。高處固然好,可惜不勝寒!乘風逍遙去,何期是歸年?沒有答案,就是答案。欲解此中三昧,就得回到唐天寶元年。這一年,李白時來運轉,受道士吳筠的舉薦,以白衣名士之身應詔入京。不久,經參知政事賀知章與皇帝胞妹玉真公主引見,李白為明皇帝玄宗所賞識,由此待詔翰林,侍從左右,吟詩作賦,起草文書。若安於低微,曲意承歡,依附佞臣,或者還有政治前程。然而李白乃飽學之士,才高八斗,志在青雲,傲視群倫,“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加上明皇已老,安於享樂;權臣當道,嫉賢妒能,李白空懷抱負,無從施展,不足半載,便心灰意冷。此前他仗劍出遊,醉在山水,對太白山如對朝廷,早已心儀在胸。入朝夢想成真,仕途黯然不暢。太白之游,或者已經心退;及至身臨其境,胸中塊壘稍釋。畢竟報國之心未減,對老皇帝幻想殘存,故而才有了“一別武功去,何時復更還”的感嘆!

景點韻味

時空跨越1260餘年,仍能從詩中感受到太白山的獨立氣勢,仍能想像李太白的登攀氣概!即使在今天,憑藉一雙腳板,登太白而凌雲,並非輕而易舉。然而,高則高矣,不等於高不可攀。在李白的眼裡,通天之門若能敞開,報國之途必有終南捷徑。詩的詠嘆,抒發了詩人壯心不已的情懷。筆者曾經五登太白,心的傾倒不能言喻,靈的感觸難以描繪,幸而有李白的這首詩可以吟頌,登山之志才不至於消磨,禮山之心才不失於懈怠。也幸而太白山就在跟前,登太白峰而吟《登太白峰》詩篇,其心也曠然,其神也怡然,其情也陶然,其足也輕然,只可惜筆力不逮,不能道其妙於萬萬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