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元道真經

太清元道真經

太上老君元道真經註解。原題合明子隱芝內秀注。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參校版本:《太清元道真經》,收入《正統道藏》正一部(簡稱白文經本)出自兩晉南北朝。

簡介

太上老君元道真經註解。原題合明子隱芝內秀注。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參校版本:《太清元道真經》,收入《正統道藏》正一部(簡稱白文經本)。

太清元道眞經卷上

元道者,太上老君之無上道也。老君道有三,上中下也。黃庭道有三,上中下也。又諸道各有三,皆其次也。老君中道與黃庭上道比,諸道又次比之,元道有三,此經又其最上者,故曰無上元道也。此道至高,虛無玄妙,澹泊無為,動合自然,故學者難親焉。若非上士機高翛然玄悟,不可學也。非謹懼於死,攀向於生者,不可學也。諸中道、下道多慕上而行者,此道難合,故久不降焉。若機高上士,特然行之,則自得無量也,謂虛恬無量,通易無量,暢適無量也。又諸道皆有師奉,皆明犯罰,此道無諸師奉,故無罰也。諸道皆須擇山處靜,或別處草庵,乃可行之,不然有損,唯此道可塵世成之。經曰:鼻引口吐,可去浮寒虛熱,不可排積元炁也。注氣可以通百關,理萬病,非養炁復元也。咽炁可以救飢劣,非自然充積也。行炁可以潤脈悅膚,非常道也。此道歸根復命之道,故曰元道。如堅筋補髓,固護五藏,清利泥丸,安住丹靈,六不妄入,三不妄出,纖濁盡去,真氣徜徉,騰太虛蔚玉清,上為真君者,皆此道也。

太清元道眞經卷中

人者,萬物之中至靈者也,與天地同生於虛旡之始,因元炁結而成形。形體即立,十天之神降入身中,為人神,故能成人也。即與天地同生於虛旡之始,則合與天地齊壽,今天地則能長久,人不能長存者,何也?蓋天地能安靜和柔,不移於本性,常守虛旡,湛然不勞,得自然之道,元炁不散故也。人不能長存者,緣生妄想,移於本性,不執自然,不守其根,自取其勞,又常求自益,故元炁消散,弗得長存也,因六賊妄生,目妄視,耳妄聽,鼻妄香臭,口妄言味,身妄作役,意妄思慮,故終不歸根也。故曰歸根,則可以永存而長生也。夫眞一之道,可以永存歸根者,復元炁之本也。復元炁之道,非他也,湛寂而已。人能常歸心湛寂,則元炁自然而復也。復元炁之法,應常以減息為候,心源湛寂,其息漸減減半息增半壽,從減息至旡息,則復元歸根矣,乃可住世。凡人以有息為常,聖人以旡息為常,動而有息,靜而無息。故有息旡息,自在也。元道之士,常宜以無息為常,有息為妄,無息為是,有息為非,湛然養炁,三靈歡然,三魂暢然,神魂歡暢,則元炁自復矣。黃庭道三十六慎,一應至三十六應,乃為半功。又諸道應慎皆多,此旡上道總一慎三應則成功也。一慎者,慎其休止耳。不休止則可至元道。三應者,三轉意也。每一轉意一百日。第一轉意應一百日,有事無事皆可減息,為第一轉意,謂初則有事止,旡事乃可,行是則塵慮息減,虛恬日增,為第一轉應也,小功成矣。第二轉意應二百日,忽忽自止,為第二轉應也,至是則不嗜谷味,旡大饑渴,為第二轉應也,中功成矣。第三轉意應三百日,兀然自住,為第三轉意也,至是則饑渴不至,寒暑不侵,死籍永除,天地齊壽,為第三轉應矣,通用三十一周,曰大功成矣。

大君曰:有事旡事,皆可減者,功萌也。有事無事,皆可減者,元炁漸復也。忽忽自止者,元炁將定也。兀然自住者,元炁歸根而定也。

大君曰:從減息至旡息,從旡息至定,此定不取不捨,旡為之定,非執定之定。如得此定者,陰陽自調,四時自離,元炁自滿,眾神自棲,能通玄奧。故陰陽調則百痾不生,四時離則無暄涼寒暑,元炁滿則旡饑渴,眾神棲則兵虎不能害,慧通玄奧則萬事不生。

大君曰:人之思慮不一者,元炁散也。此道功成,旡妄發動,所發旡不善,所用旡不中,故非中不用,非用不發,故有善發、慧發、通發,皆自然而然也。故旡喜怒欲爭、哀懼憂惡之發也。

大君曰:長生非他也,神全、炁全、形全而已矣。神全者,樂虛旡,喜清靜,湛然炁和,而神自全矣。元炁充積,形神永存矣。神炁皆全,故舉形而仙焉。《住炁兼行功經》曰:調炁減息,其功若是,住炁兼行功又倍之。住炁者,候神炁安恬,因而住之,至極為一通,每能雞鳴前可行五六通,漸加至十通,如此行減息之道,功倍速矣。慎吐引大奔,初不能免,且慎奔吐,終宜俱微。

大君曰:住炁可以通百關,開堅滯,理萬疾,導元炁。百關通則疾減之,元炁隨所通則津路流注,元炁津液所及之處,則永不壞矣,則謂之金髓玉骨,長生而仙。

大君曰:減息住炁,皆以無息定炁為成功。若獨行減息則功遲,專行住炁則難以至旡息,若通百關而兼減息,則元炁易充盈,其功倍矣。

太清元道眞經卷下

但示其首篇之目,不見其文,道成將舉乃可見矣。言其報功耳,其功一其報萬,大約如茅君九錫,此乃上道,又百倍之。學元道者,旡辭勤矣。下卷首目約數十篇,後聖所紀者五篇而已。功報一,志報二,不退報三,不妄報四,不須舍報五。

元道別錄

元道無他,所慎休止,而不休止,萬非無所措矣。塵世士或難常行,時有休止,休止之中不可不慎。今錄戒慎於後,為斬休止者言矣。

愼一大息二

小乏三日,減三十日十五大息為一小乏。

大乏減六十日三十大息為一大乏。

一忿減十日。

一小醉減五十日。

一大醉減百日。

一哀減十日。

一嗔減二十日。

一懼減七日。

一怒減三十日。

一飢減三日。

一飽減五日。

一犯欲減五十日。

一驚減十日。

一勞一倦皆減五日。

又飲食觸忌,寒熱過差,風濕所及,起居失節,言語散雜,思慮煩躁,此皆損元炁,隨所觸犯輕重所減凡言犯減者,皆減其實功耳。元道之士深宜慎之。

元炁難積而易散,關節易閉而難通,住炁固不可絕,所得深宜愛惜。此經從太古太上老君傳血脈,相付一十九人而絕,皆已登仙位,品居尊極,其經不留世。至唐開元戊戍歲,南統樊大君口授孟謫仙,孟謫仙又口傳王虛旡,虛旡為立三篇,參述元道之機要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