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法

太極拳法,是中國武術的一種,是由武術家陳王廷創建的,拳法變化無窮,是現在老年人鍛鍊身體的重要武術。

太極拳簡介(1)

概述

太極拳這個名稱是因為拳法變幻無窮,遂用中國古代的“陰陽”、“太極”這一哲學理論來解釋拳理而被命名的“太極”一詞源出《周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就是大的意思,“極”就是開始或頂點的意思。宋朝周敦頤在太極圖中說第一句話就是“無極而太極”,並非說太極從無極產生,而是“太極本無極,”之意。太極圖是我國古代人的一種最原始的世界觀,拳術和太極說的結合,逐步形成了太極拳術。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據考於明末清初逐漸形成的。據《溫縣誌》記載:在明思宗崇幀四年(1641)陳王廷任溫縣“鄉兵守備”,明亡後隱居家鄉,晚年造拳自娛,教授弟子兒孫。陳王廷是卓有創見的武術家,他研究道家的《黃庭經》,參照了戚繼光的《拳經》創編了太極拳。太極拳的來源有下列三個方面:①綜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戚繼光是明代著名武術家,抗倭名將,他總結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間著名拳法,並吸取了其中三十二勢編成拳套,陳王廷吸收了其中二十九勢編人太極拳套路。甚至陳氏的《拳譜》和《拳經總歌》的文辭也仿照戚氏《拳經》,可見影響之深。②結合了古代導引、吐納之術。太極拳講究意念引導動作,氣沉丹田,心靜體松,重在內壯,把拳術中的手、眼、身、步的協調配合與導引、吐納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就使太極拳成為內外統一的拳術運動。③運用了中國古代的中醫經絡學說和陰陽學說。太極拳結合經絡學說,要求“以意引氣,以氣運身”,內氣發源於丹田,以腰為主宰發力於全身。各式傳統太極拳也皆以太極陰陽學說來概括和解釋拳法中各種矛盾變化。太極拳在長期演變中形成許多流派,其中流傳較廣或特點較顯著的有以下五式:
陳式:分老架與新架兩種。老架原有七種拳套,歷不斷傳習和提煉,終於形成了近代所傳的陳式太極拳第一、二路拳套。新架套路也有兩種。一種其動作順序與老架同,架式與轉圈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難度動作;另一種動作小巧緊湊,練會後逐漸加圈,也稱趙堡架。陳式太極拳的運動特點是;顯剛隱柔,剛柔相濟,動作螺鏇、纏繞,手法多變,忽隱忽現,快慢相間;呼吸講究“丹田內轉”;架式寬大低沉,並有發勁、跳躍和震腳動作。
楊式:河北永年人楊露禪(1800—1873),幼時在河南溫縣陳家溝陳姓家做僮,從師於陳長興,壯年返故里,後到北京傳習拳藝。經其孫楊澄甫(1883—1936)的不斷修改,遂定型為大架子,成為目前流行最廣的楊式太極拳。其特點是:舒展簡潔,動作和順,速度均勻,綿綿不斷,整個架式結構嚴謹,中正圓滿,輕靈沉著,渾厚莊重,能自然地表現出氣派大、形象美的獨特風格。
吳式:滿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興人,初拜楊露禪學太極拳大架子,後又拜楊露禪次子楊班侯學小架子,以善柔化而著名。其子吳間鑒泉(1870—1942)在繼承父傳楊式小架太極拳的基礎上不斷修改,使拳式連綿不斷,不縱不跳,適應性較廣泛。後人就稱之為吳式小架子,即以前流傳的吳式太極拳。其特點是:以柔化著稱,動作輕鬆自然,連綿不斷,拳式小巧靈活,拳架由開展而緊湊,緊湊中自具舒展,不顯拘謹。
武式: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初從師楊露禪,學陳式老架太極拳,得其大概,為求得深造,後又跟陳青萍學陳式新架,經多年演練,自成一家。其特點是:姿勢緊湊,動作舒展,步法嚴格,虛實分明,胸部、腹部在進退鏇轉中始終保持中心,出手不過足尖,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
孫式:清末河北定縣人孫祿堂,精通形意、八卦,民國初向郝為真學太極拳,博採各家之長,融會貫通,獨創孫式太極拳。其特點是:進退相隨,動作舒展圓活。敏捷自然,轉變方向時多以開合相接,故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新中國成立後,太極拳運動得到蓬勃發展,從五十年代開始,國家體委組織專家陸續編寫出版了24式、88式、48式太極拳。又將傳統的陳、楊、吳、武、孫式太極拳整理出版。太極拳在國外也得到廣泛的傳播,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1989年中國武術研究院編寫了適應競賽的陳、楊、吳、孫式太極拳和綜合太極拳的套路,為太極拳進一步向世界推廣,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太極拳的主要方法有;棚、捋、擠、按、采、挒、肘、靠、分、雲、推、摟等手法,栽、搬、攔、撇、打等拳法,蹬、分、拍、擺蓮等腿法。其運動特點是:心靜體松、呼吸自然,輕靈沉著、圓活連貫,上下相隨、虛實分明,柔中寓剛、以意導動。

基本技法

(一)虛靈頂勁;虛靈頂勁即“頂頭懸”。練拳時講究頭部的頭正、頂平、項直、頦收,要求頭頂的百會穴處要向上輕輕頂起,同時又須保持頭頂的平正。要使頭正、頂平,就必須使頸項豎直、下頦里收。頂勁不可過分用力,要有自然虛靈之意。做到虛靈頂勁,精神才提得起來,動作才能沉穩。紮實。
(二)氣沉丹田:氣沉丹田,是身法端正,寬胸實腹,“意注丹田”,意識引導呼吸,將氣徐徐送到腹部臍下。太極拳在運動時,一般都是採用腹式呼吸,同時“意注丹田”,這樣能達到太極拳“身動、心靜、氣斂、神舒”的境地。
用腹式呼吸來加深氣息的深長,應自然、勻細、徐徐吞吐,要與動作自然配合,不能用強制的方法。要求整套動作都要與一呼一吸結合得非常密切,應根據動作的開合、屈伸、,起落旦進退、虛實等變化,自然地去配合。一般地說,呼吸一總是與胸廓的張縮、肩腫的活動自然結合著。在一個動作里,往往就伴隨著一呼一吸,而不是一個動作固定為一吸或是一呼。這種與動作自然配合的方法運用得當,可以使動作更加協調、圓活、輕靈、沉穩。
(三)含胸拔背:含胸是胸廓略向內涵虛,使胸部有舒寬的感覺。這樣有利於做好腹式呼吸,能在肩鎖關節放鬆、兩肩微含、兩肋微斂的姿勢下,通過動作使胸腔上下徑放長,橫隔有下降舒展的機會。它既能使重心下降,又使肺臟、橫膈活動加強。拔背與含胸是相互聯繫的,要含胸就勢必拔背。拔背是在胸略向內涵虛時背部肌肉向下松沉,兩肩中間頸下第三脊骨鼓起上提並略向後上方拉起,不能單純地往後拉。這樣背部肌肉就會有一定的張、彈力,皮膚有繃緊的感覺。含胸拔背,胸背肌肉須松沉,不能故意做作。
(四)松腰斂臀:太極拳要求合胸、沉氣,因此在含胸時就必須松腰。松腰不僅幫助沉氣和下肢的穩固,更主要的是它對動作的進退鏇轉、用軀幹帶動四肢的活動及動作的完整性,起著主導作用。斂臀則是在含胸拔背和松腰的基礎上使臀部稍作內收。斂臀時,可儘量放鬆臀、腰部肌肉,使臀肌向外下方舒展,然後輕輕向前、向里收斂,象用臀把小腹托起來似的。
(五)圓襠松胯:襠即會陰部位。頭頂百會穴的‘虛靈頂勁”要與會陰穴上下相應,這是保持身法端正、氣貫上下的鍛鍊方法。襠要圓,又要實。胯撐開,兩膝微向里扣,襠自圓。會陰處虛上提,襠自會實;加上腰的松沉、臀的收斂,自然產生襠勁。太極拳講究“邁步如貓行”,要求步法輕靈穩健,兩腿彎屈輪換支持身體進行活動。因此銀部關節須放鬆,膝關節須靈活,才能保證上體鏇轉自如,踢腿、換步靈便。
(六)沉肩墜肘;太極拳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墜肘,兩臂由於肩、肘的下墜會有一種沉重的內勁感覺,這就是上肢內在的道勁。兩肩除沉之外,還要有些微向前合抱的意思,這能使胸部完全涵虛,使脊背團成圓形。兩肘下墜之外,也要有一些微向里的裹勁。這樣的沉肩墜肘,才能使勁力貫串到上肢手臂。
(七)舒指坐腕:舒指是掌指自然伸展,坐腕是腕關節向手背、虎口的一側自然屈起。掌的動作是整體動作的一部分,許多掌法都是與全身動作連成一氣的,因之舒指坐腕,實際是將周身勁力通過“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完整一氣。
(八)尾閭中正:尾閻中正是關係身軀、動作姿勢“中正安舒”、“支撐八面”的準星。因之太極拳運動時極重視尾閻中正,不論是直的或是斜的動作姿勢,都必須保持尾閭與脊椎成直線,處於中正狀態。更重要的是,尾閻中正還影響著下盤的穩固。所以尾閭中正同樣是和以上七點聯貫統一的。能夠統一地做到這八點,就可以使軀幹、上肢、下肢的內在勁力達到完整如一的地步。
(九)內宜鼓盪,外示安逸:鼓盪是對內在精神所提的要求,鼓盪是精神振奮的意思。內宜鼓盪是說內在的精神要振奮,然而這種振奮是沉著的,“神宜內斂”的,並不流於形色,表現是安逸的。
(十)運動如抽絲,邁步如貓行:太極拳運動要象抽絲那樣既緩又勻、又穩又靜,邁步又要象貓那樣輕起輕落,提步、落步都要有輕靈的感覺。靜是太極拳特點之一,練太極拳首要的條件就是要做到心理安靜,排除雜念,使精神完全集中到運動上來。心靜,才能“用意不用力”,使運動象抽絲那樣安靜。太極拳講究“用意識引導動作”,是一種“會意”的運動。“緩以會意”,只有徐緩的活動才能會意,因之它要求運動象抽絲那樣徐緩不躁。太極拳又講究速度均勻,要求保持適當的等速運動,又需象抽絲那樣均勻地抽拉。其步法必須相應地象貓邁步那樣輕靈。

太極拳對健康的影響

北京醫學院早在60年代就發表了《從醫學看太極拳》的文章,他們從練太極拳的老人組和不練太極拳的老人及敬老院的老人組,進行了系統的醫學檢查和對照比較。結果證明,在體格發育,心臟血管系統、呼吸系統、骨骼系統的結構形態與機能情況等各方面,練太極拳的一組指標好,老年性變化的程度也低。體格發育方面:練太極拳的老人肌肉都比較發達,肢體圍度也粗,臂力和握力大,肺活量高。老年性脊椎畸形(駝背、脊椎側彎)在太極拳組較少:心臟血管系統方面:經過心電圖、心臟x光照像和負荷前後血壓、脈搏變化的檢查,除心臟測量大小兩組沒有明顯差異外,其它項目都是太極拳組比對照組的指標好。
骨骼代謝方面:因為老年人身體各器官逐漸衰老,骨骼方面特別明顯,如脊椎骨變得鬆軟,長出許多骨突增生,甚至形成骨刺,嚴重的就形成駝背、腰痛。經過x線照像,發現太極拳組老人的脊椎間隙比對照組的老人寬,椎體骨刺少,脊骨鬆軟程度和壓縮變形的人比較少。從以上的檢查結果可以看出,練太極拳對於人的心肺、血管、骨骼方面都起著良好的作用。對於兩組的神經系統雖然沒有進行檢查,但是因為練太極拳時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不存在雜念,可以使大腦很好的休息。通過實踐可以肯定地說,練太極拳對於人的神經系統一定起著良好的影響。
最近上海醫科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研究證明,太極拳運動隊老年人哏內分泌系統有良好影響。尤其是在對代謝和衰老進程有重要影響的垂體----甲狀腺軸和垂體----性腺方面有明顯的改善作用。長期鍛鍊太極拳能使他們垂體分泌的某些促激索的代償能力進一步加強。由於練拳對不同的內分泌軸和不同層次的內分泌腺體都有作用,因此推測太極拳是通過對垂體或更高的內分泌中樞的調節而改善了靶腺功能,繼而對機體代謝產生積極的影響。可見下丘腦----垂體----靶腺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互相制約、相互調節、相互聯繫的密切關係,既矛盾又統一,調節著人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性。當其中關係失常時臨床上則出現內分泌疾病。

太極拳的特點

從以上列舉的研究課題來看,也是從低級到高級,從淺而深的對闡明太極拳的作用機理,提供了有價值的檢查和實驗依據,對整理和提高傳統的保健----太極拳積累了重要資料。這就是祖國醫學,很早就和傳統的保健運動,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而今天的現代醫學也已經開始對這珍貴的文化遺產、傳統保健----太極拳重視了起來。有更多的國際友人喜愛這項運動,不少國家還成立了太極拳協會,到中國來訪問。所以“生命在於運動”,運動應首推太極拳,因為它能推遲衰老,是保健長壽的很好鍛練手段。我是極力推廣太極拳運動的,而太極拳的大架更是富有獨特的風格,向以楊派著稱。
楊派太極拳,是河北永年楊露蟬先輩從河南溫縣陳溝陳長興老先生處學得(他練拳勤奮,盡得太極拳術奧秘),來京後北京始知有太極拳,由楊氏世代相傳,至河北任縣崔立志(毅士)老師已為四代傳人。我帶藝投師崔門至今己三十七載,先生為人純樸善良、忠厚處世,教授拳術一絲不苟,且對鍛練要求甚嚴,深有楊氏之風,而又別具一格,我切身深有體會。
楊派大架太極拳特點很多,除了它的運動量大以外,主要特點有三:
(一)開展、大方、舒松、輕靈、穩捷、沉著、圓活、柔和;外柔內剛,綿里藏針,用意不用力,以意領氣。
(二)意守拳路,開檔闊步(步法不丁不八,似弓非弓):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貓行步,抽絲勁)
(三〕精神形體統一,做到松、整、圓、勻、穩。我練拳的目的當時是為了防身自衛,所以對老師所教的每一個動作,都要反覆多次的練習。我認為欲求一藝,非刻苦不為功,一招一式直到老師滿意為止,老師肯教,學生肯學,這是最好的條件。多年的艱苦鍛練,使我深深地體會到練拳習武不僅是防身自衛,更重要的是增強體質,保健身心,它和中醫學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
太極拳,正是這樣一種高級的運動鍛鍊形式。我認為健康的主要標誌是,吃得香、睡得好,耐力強,精力足,體輕足捷,而且很少感冒,一旦內臟失調出些小的“故障”,也能通過合理的鍛練手段進行調節,使之趨於正常。我雖然是個醫生,但我不過份強調多服藥物,因為“藥養不如食養,食養不如氣養”。“藥養”、“食養”也是調養,但不如“氣養”。所謂“氣養”,一是練功行氣,充實內臟,增強體力;一是心胸闊,掃除雜念,調節七情。
循序漸進先練好太極拳太極拳的一般鍛練要先練簡單的動作,侍有一定基礎再學傳統老架。單練、定式練、連續練,或成趟(套)練均可。練好太極拳,首先是練好拳架,要聽從老師的指導,學會一式再練一式,模擬揣摩,參悟其理,不可貪多,“欲速則不達”,“循序漸進”,而且要不斷地請老師糾正動作。俗說“練拳容易改拳難”,等到“定型”了再予糾正就困難了。有人說“活動就比不動強”,這誠然有道理,但活動的姿勢正確,運動的合理,效果就會更好。關於太極拳的醫療價值,報導很多,如果經常的操練太極拳,堅持運動,可以增加呼吸能量,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功能。
從中醫學來看,它能調和陰陽,疏導氣血,通暢經絡,充實內臟,從而使“陰平陽秘”,“精神內守”,“正氣存內”,加強身心的抗體,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起到卻病延年,養生長壽。至於上述有關練太極拳的西醫生理病理的論述,僅供參考。中醫學與保健的關係這樣的密切,說明它有充份的活力,保健運動的鍛練不是為了持強好鬥,而是為了健康長壽。孟子提倡”持志”“養氣”即是養生大旨,所謂“持志”,“養氣”,是始終保持高尚的道德,精神及健康飽滿的感情,中國人練武術一向注重武德、武風,也應當在鍛練太極拳的運動中體現出來。人的“生命有限,事業無窮”,願我們將有限之年,貢獻給偉大的事業,祝願各位青春長在,愉快幸福的健康長壽。

太極拳簡介(2)

“太極”是中國哲學中的一個術語,指派生萬物的本源。太極拳,是以太極之理立論的一種拳術。古代方士以雙魚形太極圖表示太極之理。初傳於河南溫縣陳家溝的太極拳即依此圖解釋拳理,規範拳技。
古人認為,陰陽兩者相互不離,相互消長,相互轉化,產生了萬物,萬物中都包含了此理。在太極拳中,表現為動靜、剛柔、虛實、開合等對立統一的狀態。
太極拳講究通過“靜中求動”,達到靜中有動。即身體處於相對靜止,要求意氣周流,呈外靜內動之象。具體體現於練拳的預備勢和收勢。還講究通過“動中求靜”,達到動中有靜。即肢體運轉時,內意要專著守一,內氣要平緩如一,出現相對的內靜。
目前,太極拳有陳式、楊式、孫式、吳式、武式五種流派。初時,陳家溝的陳王庭創立了太極拳,遂世代相傳。楊露禪為學到陳家太極拳,屈身為陳家奴僕,從牆壁的裂口偷看陳長興練拳,並偷偷修煉起來。後來陳長興被他所感動,正式收他為徒。楊露禪習得陳家太極拳後,進行了改良,並回故鄉河北進行推廣,於是形成了楊家太極拳法。
太極拳動作徐緩舒暢,要求練拳時正腰,收顎,直背,垂間,有飄然騰雲之意境。清代拳師稱“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絕”。太極拳又很重視練氣,所謂“氣”,就是修煉人體自身的精神力,這也就體現了其內家功夫的特點。
創始於清初乾隆年間,山西民間武術家王宗岳用《周子全書》中闡發《易經》太極陰陽的哲理來解釋拳理,寫成《太極拳論》,太極拳這名稱才確定下來。
清末和辛亥革命後一個時期,在太極拳起源問題上,產生過一些附會和傳說:如說這拳是元末明初(14世紀)武當山道士張三豐創造的;也有人說是宋徽宗時(12世紀),武當山丹士張三豐認夢率武大帝授拳,創造了太極拳;又有人說是8世紀中期,唐代許宣平所創造;還有人說是明初河南陳家溝陳卜所創造等等。
據中國武術史學家唐豪等考證:太極拳最早傳習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姓家族中。陳氏太極拳的創編人是陳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創見的武術家。太極拳的來源有下列3個方面:1綜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術極為盛行,出現了很多名家、專著和新拳種,太極拳就是吸取了當時各家拳法之長,特別是戚繼光的三十二勢長拳而編成的。2結合了古代導引、吐納之術。太極拳講究意念引導氣沉丹田,講究心靜體松重在內壯,所以被稱為“內功拳”之一。3運用了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和中醫經絡學說。陳式太極拳要求按經絡通咱,螺鏇纏繞,以意行氣,通任督二脈,練帶脈、沖脈。各式傳統太極拳也皆以陰陽五行學說來概括和解釋拳法中各種矛盾變化。
隨著歷史的發展,武術逐漸從戰場搏殺轉為體育健身,太極拳正是如此。100多年前,太極拳家在《十三勢行功歌》中就有“詳推用意絡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極拳經過長期流傳,演變出許多流派,其中流傳較廣或特點較顯著的有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孫式五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