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三帶小丑

dd

中 文 名: 太平洋三帶小丑
俗名別名:
英 文 名: maroon Clownfish
拉丁學名: Amphiprion tricinctus
地理分布 分布在西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範圍僅在馬紹爾群島(Marshall Islands)一帶海域。報告顯示在新喀里多尼亞也可見其蹤跡。

氣 候 帶 熱帶,北緯0-15度之間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紅皮書中
繁殖方式 置卵型
食性 雜食性49

太平洋三帶小丑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背鰭鰭棘(總數):10-11條 背鰭軟條(總數):15-17條 臀鰭鰭棘:2條 臀鰭軟條:13-14條
成魚體呈橢圓形而側扁,吻短而鈍。眼中大,上側位。口大,上頜骨末端不及眼前緣;齒單列,齒端具缺刻。背鰭單一,軟條部延長而鈍圓形;尾鰭呈截形或內凹,上下葉外側鰭條不延長呈絲狀。成魚體前半部棕黃色,後半部黑色。體側具3條白色豎帶,分別在眼睛後方、體側中央以及尾柄上。胸鰭、腹鰭和臀鰭棕黃色,背鰭末端和尾鰭黑色。太平洋三帶小丑與模里西斯三帶小丑(Amphiprion chrysogaster)較為相似,區別在於後者體色為黑色,體中間的白帶達至背鰭頂部,且尾柄上的環帶較寬,不難分辨。此外,報告顯示部分太平洋三帶小丑體一致為黑色,經生物學家研究後,初步認為太平洋三帶小丑的體色會因不同種類的共生海葵而有所不同。
體形尺寸 最大體長12cm
習性 棲息於瀉湖和外礁斜坡水深3-40米之間的水域,與奶嘴海葵(Entacmaea quadricolor)、念珠海葵(Heteractis aurora)、紫點海葵(Heteractis crispa)以及地毯海葵(Stichodactyla mertensii)共生。主要以浮游生物、橈腳類動物、無脊椎動物以及各種海藻為食。
太平洋三帶小丑其他資料
補充說明 太平洋三帶小丑在市場上極少看見,價格不詳,購買時注意與模里西斯三帶小丑(Amphiprion chrysogaster)的分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