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尖草坪區一中

尖草坪區一中位於崛圍山下,汾河之濱,學校始建於1958年,是一所具有50年辦學歷史的全日制普通高中。

學校現有2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072人,教職工85人。校園面積97畝,建築面積2575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五層綜合樓1幢,四層教學樓1幢,教工宿舍樓1幢,學生宿舍樓2幢,容納1000人就餐的餐廳1個。

尖草坪一中的校訓是“團結、拼搏、求實、高效”。學校的辦學理念是:“以人為本,著力素質,開拓進取,追求卓越”。各項考核名列全市普通高中前茅,多次被評為“太原市高中教育教學質量優秀學校”和“太原市高中教育教學工作模範學校”。

尖草坪一中的辦學特色是:“普職融通,人人成才”和“中青年教師的培養”。學校堅持“學生是根本,家長是上帝”的服務宗旨,最大限度地調動全體教師和家長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每一位教師的成長和成熟,使每一個學生學有所長,個個成才,為他們的一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太原市尖草坪區一中坐落在崛圍山下汾河之濱的尖草坪區委、區政府所在地柴村西南,是尖草坪區唯一的普通高中,自1958年創辦以來,已走過了艱難而光輝的50年曆程。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已經成為享譽省城的太原市首批示範高中,學校各項工作取得了跨越式發展。

教學主樓教學主樓
校歌校歌

一、初創時期(1958—1966)

尖草坪一中的前身為柴村初級中學,創辦於1958年。校址在柴村資福寺(今尖草坪區實驗國小所在地)。初為柴村國小附設國中班,學生來源於柴村公社和馬頭水地區各村。1958年至1960年,每年招兩個班(一至六班),學生312人。1961年貫徹中央學校以教學為主的原則,學校工作逐步走上正軌。同年學校建立黨支部。1964年國中班從國小分出,柴村初級中學成立。1961年到1964年畢業8個國中班,約400人。為柴村和馬頭水地區培養了一批具有國中文化程度的農村建設者。其中多人後來成為區、社、隊黨政幹部或農業技術骨幹。

1965年開始批判“智育第一”,經常停課開會或組織師生勞動,教學工作受到一定影響。

二、“文革”時期(1966—1976)

1966年—1969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校長和教師挨批鬥,學生成立造反組織,搞派性鬥爭,正常的教學工作完全停頓。

1971年學校改辦為高級中學,北郊區黨的核心小組,區革委委派市委下放幹部張玉樞任學校黨支部書記兼革委會主任,加強領導,整頓校紀校風,恢復文化課教學。區財政撥款整修校舍,開始招收了兩個師範班,一個高中班(高一班)。1972斗到1976年又招收了兩個師範班,8個高小班,畢業學生總計750多人。師範班的創辦,先後為北郊區培養了183名教師,當時中國小發展與師資嚴重缺乏的矛盾有所緩減。1972年,貫徹中央提出的“整頓”方針,學校形勢逐漸好轉,正常的教學秩序逐步恢復。1973年—1974年“四人幫”掀起“反回潮”和“反擊右傾翻案風”的逆流,嚴重衝擊教學工作,學校又陷於混亂之中。

俯瞰操場俯瞰操場

1975年,市教育局撥款34萬元,區革委撥款8.5萬元,在柴村西南新建校舍,1976年竣工遷入。當時有3個高中班,兩個師範班,柴村八年制學校的國中班也全部併入(1982年國中班的農民子女分到柴村中學),成為完全中學。1978年,區委、區革委決定報市批准,更名為太原市北郊中學並定為區重點中學,面向全區招生。

三、恢復發展時期(1976—1997)

粉碎“四人幫”,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區委、區政府對北郊中學的各項工作都很重視。加強了對學校的領導。在不斷投巨資改善教學設備的同時,特別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和教育方針的全面貫徹。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學校面貌日新月異,教育質量逐年提高。

1980年以來,區政府多次投資增建、改建校舍,購置具有八十年代一流水平的教學設備。僅1989年新建教學大樓,改建學生宿舍樓就撥款135萬元。1989年,校園占地17529平方米,建築面積9337平方米。建有容納教學、實驗、辦公的三層綜合大樓一幢,辦公小二樓一幢;階梯教室、會議室,圖書閱覽室綜合樓一幢;學生宿舍樓一幢:教職工集體宿舍10間;教職工家屬宿舍40套。學校配備有相當數量的教學儀器和教具,有200米跑道的體育場,有籃球、排球、單槓、雙槓等體育設備;圖書1萬冊,訂有中外文書刊66種。教學儀器、圖書資料、體育器材三配套(一類標準)。

主席台主席台

學校創建至六十年代中期,歷屆區教育局陸續派合格的國中教師來校任教。1971年改辦為高中後,將原國中教師拔高使用。1976年辦成完全中學後,除柴村八年制學校的部分教師隨國中班的併入而調入外,又先後從各公社八年制學校選調了部分國中教師或國小教師,甚至民辦教師。這些教師的學歷大部分是中師畢業或高中畢業,師資質量不合格,嚴重影響著教學質量的提高。1978年以後,區文教(教育)局通過選送教師到省、市教育學院、太原師專等院校深造,組織在職進修,從教學實踐中鍛鍊等途徑提高師資質量。十多年來,區不斷派師範院校的本科、專科畢業生來校任教。至1989年,全校專任教師78名,其中大學本科畢業9名,專科畢業67名,中師和高中畢業2名,大多數勝任教學工作。同時認真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從政治、工作和生活多方面關心教師,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吸收中青年教師加入中國共產黨,至1989年,教職工黨員21人,占全校教職工總數的23%。

十多年來,多數教師在工作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湧現出喬宏、路瑞生等一批優秀教師、模範班主任、教學標兵、教學能手。僅全國和省、市級的就有30多人。

教學主樓教學主樓

1978年以來,區數次調整充實學校領導班子,健全了黨支部,成立了共青團總支(後升格為團委會),組織了黨、政、工、團負責人及教師代表參加的校務委員會。學校領導成員絕大部分是年富力強、知識豐富,事業心強的大中專畢業生。根據黨政分開的原則,實行黨支部保證監督下的校長負責制。認真貫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規章制度,各項條例,建立健全切合本校實際的各種應有的規章制度,加強並不斷改進對學校的管理,各項工作都在進步。1979年被評為市教育先進單位:1984年—1985年被評為市、區文明單位;1986年—1989年連續4年被評為市的先進集體。學校黨支部工作成績顯著,1986年-1988年連續4年被評為區的模範黨支部。

辦公實驗樓辦公實驗樓

十多年來,北郊中學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鄧小平“三個面向”的指示,加強了思想政治教育。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法制教育。充分發揮共青團組織的作用,廣泛開展學雷鋒,學池越忠、學賴寧活動。絕大部分學生積極向上,刻苦學習,遵紀守法,好人好事層出不窮,“三好”學生大批湧現。據統計,1980年以來,僅省、市級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就有44人。

1977年以來,學校工作重點轉移到以教學為中心的軌道,積極探索教改途徑,實行科學管理、目標管理、量化管理,教學常規管理。重點抓了課堂結構改革,求效率,講質量。培養典型,不斷總結推廣各科教改經驗。經過努力,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高考成績逐年上升。

1977年至1989年,共有58個高中班2910名學生,22個國中班1163名學生畢業。先後考入大專院校的334人,考入中專的525人,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了一批合格的新生。其餘國中畢業生大部分考入高中,高中畢業生參加了工農業生產,為北郊區輸送了大批具有高中文化的勞動者。在省舉辦的數學競賽中,1978年有1名學生獲第十二名,1980年又有1名學生獲第十一名:1987年獲市“全全開”智力競賽三等獎;同年獲區化學競賽一等獎:1987年獲市數學競賽團體總分第三

操場操場

名;1988年,1989年連續兩年獲市數學競賽普通中學組團體總分第—名,11名學生獲全國數學競賽優勝獎,1名學生獲省化學競賽二等獎。

校園一角校園一角

1990年—1994年區委、區政府調整了學校領導班子。由吳世民同志擔任校長,苗相臣同志為副校長。上任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制訂了全校各類人員工作職責。但由於多種原因,致使1993年的高考成績不理想,本科數為零,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跌入低谷。

鑒於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嚴重滑坡,1994年區委、區政府派王恆禮同志主持學校工作。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校各項工作發生了較大變化,教育教學質量有所回升。1996年—1997年學校在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投資興建了一幢容納40戶教職工的住宅樓,基本上解決了教職工住宿緊張的問題。

四、跨越發展時期(1997—今)

1997年9月,杜效林同志任黨支部書記、校長。1998年經上級批准,學校更名為尖草坪區一中。這8年是尖草坪一中發展史上最快的時期。

本屆中校領導班子就任於1997年8月,全校教學班僅12個,在校生488人,教職工85人。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學校規模擴大,教學質量有了較大提高,學生成份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僅有本區國中畢業生考入,也吸引了轄區內廠礦國中學生入校就讀,還有附近市區學生慕名而來讀書。

辦公實驗樓辦公實驗樓

辦學思想

新一屆領導班子確立的辦學思想是:以人為本,著力素質,開拓進取,追求卓越。制訂了1997—2002年和2003—2007年兩個五年發展規劃,致力於高起點建設領導班子隊伍和師資隊伍建設,引導教師加強師德修養,採取多種措施為教師的成長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使教師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有了很大提高。學校積極開展“主體參與課堂教學和教科研丁作”,開展“教例研究”、“課題研究”,使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科研興校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從1998年—2005年連續8年高考取得優異成績,尤其是2004和2005年一次性達線突破200人大關;多次被評為“太原市高中教育教學質量優秀學校”和“太原市高中教育教學工作模範學校”等等。

校園一角校園一角

辦學條件

從2000年以來,在財政緊張經費緊缺的情況下,採取政府扶持、學校自籌、分期付款等形式先後投資1200萬元用於擴大校園面積和基礎設施建設。

2000年新建學生公寓樓4260平方米,2002年拆除舊食堂後新建師生多功能餐廳及灶房2000平方米,並將原舊操場擴建為300米跑道體育場,2004年拆除舊二層教學樓—座,新建框架結構6000千方米四層教學樓,使校內建築面積達20000千方米。另外,家屬住宅小區有教工家屬樓3棟,面積共5800平方米。

幾年來,分期分批配套完備了理、化、生儀器室、語音室、計算機室、大型圖書閱覽室等,建成了雙向閉路教學系統。現有普通教室41個,65平方米/個。物理、化學實驗室各4個,70平方米/個;生物實驗室2個,65平方米/個;物理、化學儀器室各—個,72平方米/個;生物儀器室1個,70平方米/個。語音室1個,80平方米/個。計算機教室1個,70平方米/個,師生計算機共230台,人機比11人/台。大型圖書室、閱覽室各—個,450平方米/個,其中電子閱覽室內有60台電腦,圖書4萬冊,訂閱雜誌報紙260種。大型多媒體教室1個,普通多媒體教室4個。學校綠地面積1.3萬平方米,有大型花園草坪不鏽鋼雕塑及建築飾品,被市政府評為園林綠化先進單位。

2005年,經過太原市教育專家組嚴格評估,被評為太原市第一批示範高中。它是尖草坪一中發展的里程碑,標誌著學校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更高的階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