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保王氏家廟

太保王氏家廟

現在太保鄉太保村的王氏家廟,最早系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所建,當時王得祿51歲,任浙江水師提督,興建宅院,初是用作王大人提督府,道光二十一年王大人辭世,其府第即改做“王氏家廟”。 追溯起來,王得祿“提督府”應是清嘉慶二十五年之建築,距今已近一百七十年的歷史,道光二十一年王大人辭世,此處才改為王氏家廟。 王氏家廟前之這對石獅,少說也各有兩百斤重,由此可見王得祿這位馳騁水陸的大將軍臂力之奇。

基本簡介

王氏家廟的構造壯麗可觀,裡面保存了王得祿在世時的衣甲、佩刀、佩劍、日常用具、祖先牌位以及舊行館的少數石雕,如十二生肖、庭園內的石桌、門外的旗桿座等。由於王得祿在世時共娶了十房妻妾,其後代散居在各地,家族龐大,文物蒐集有困難,因此在家廟內反而無法 展出太多東西,大部份相關的遺物和文獻都只能用照片或影印方式來呈現,包括他當年的戰功紀錄、清代臣民奏章、皇室聖旨等。廟內並且懸有王氏夫婦與其兄嫂的肖像,且保存著道光至鹹豐年間的若干古聯。家廟外還有精巧的庭園和閩式的橘紅色院落。王氏家廟現在由其後代每兩年一次的輪流負責管理,並且每年都會在清明、春節及農曆五月二十一日王得祿聖誕時舉行祭典。

地理位置

祠堂地址:太保市嘉義縣太保鄉太保村152號
太保王氏家廟,由嘉義向太保方向走168號縣道,行約18公里,經過太保國中,復前行右轉,進入太保社區,這裡就是太保村。社區內道路十分寬闊,兩旁房舍也都整齊鄰比,農忙時幾乎每戶人家前都曬滿了金黃色的稻穀,景致怡人。過了密集的住家,在福濟宮旁,可以看到一彎如月的月眉潭,潭後方一棟改良宮殿式平方建築,即是太保王氏家廟,也就是我們所稱的“王得祿將軍廟”。

人文歷史

太保王氏家廟,主祀一世祖考恩騎尉世襲晉贈振威將軍諱奇生王公神位,及二、三世祖考妣振威將軍、奉直大夫、武德將軍等十四位神主。王氏姓源,族派繁多,有出自媯姓者,亦有出自子姓或姬姓者,惟俱屬歷來王者之後。當時人們以其王族均來自王府,而號稱王家,後始得姓王,從此王氏遍及各地。
江西建昌府南城縣人王奇生,入閩伍,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貴之亂 ,以千總銜隨軍渡台征伐,於鳳山一役中陣亡,皇賜七品官世職恩騎尉,是為派下王氏遷台一世祖。其長子廷選遂遷諸羅(即今嘉義縣)入籍,後移居溝尾莊(即今太保鄉太保村)。王氏自王奇生入台開基,至今已傳十一世。其中四世祖得祿公從軍報國,威震台海,功在朝廷,於39歲時官拜福建水師提督,嗣後並捐運津米濟荒,倡修鳳山及嘉義城垣,踵修正峰書院,為早年台灣地區的安定繁榮貢獻了一生的心力。得祿公於69歲時晉加太子太保銜,(嘉義縣太保鄉由是命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時,王得祿大人猶以72歲高齡奉旨移駐澎湖,專防英軍,不幸薨於行營旅次中。現在太保鄉太保村的王氏家廟,最早系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所建,當時王得祿51歲,任浙江水師提督,興建宅院,初是用作王大人提督府,道光二十一年王大人辭世,其府第即改做“王氏家廟”。
王得祿,字百猶,號玉峰,別號慎齊,生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五月二十一日,自幼天資穎悟,聰敏過人,十五歲入武庠,乾隆五十六年(1786年)至嘉慶十一年(1806年)間,先後協剿克復陷諸羅的林爽文之亂、陷彰化的陳周全之亂,並擊退閩浙一帶洋匪之魁蔡牽、朱濆等,又因護冊封於琉球,勤宣屬國,屢建功勳,而獲晉升千總,督標右營總兵。嘉慶十二年(1807年)詔任為浙江提督,統領閩浙兵船,相繼進剿牽匪,該股海寇終於所殲!後又詔封二等子爵,賞戴雙眼花翎。王得祿公晚年因病由浙江提督任所返回台灣,居鄉更多善行義舉,設義倉義塾、修登雲書院、延師主講,月課生童、教化百姓、地方黎民曷不感霈。卒後清廷軫悼加恩追贈伯爵,晉加太子太師銜,賜銀五百兩喪葬,謚“果毅”,備享哀榮。
追溯起來,王得祿“提督府”應是清嘉慶二十五年之建築,距今已近一百七十年的歷史,道光二十一年王大人辭世,此處才改為王氏家廟。在將近兩個世紀的歲月里,經歷戰亂、風霜,和人事更迭,王氏家廟早已不具原來之規模,嗣經數次重修,古風更不易尋。最近一次整建是在1962年,整修過的王氏家廟,建坪約一百二十餘坪,造形則屬改良宮殿式,無所謂山牆、馬背、燕尾;也沒有護龍、天井、廂房;門樓、庭院、祠堂正廳,及左右兩房,看起來都頗具現代感,然爾殿宇朱瓦石牆,庭院花木扶疏,地板石磚、屋柱樑椽,建材都屬上乘,使整個家廟給人一種莊嚴肅穆,又厚實穩重的印象。
王得祿的後代子孫感念王得祿對社會國家的貢獻,認為應該留下一些他的事物讓後人緬懷,因此王氏家族就把王得祿的提督府改成王氏家廟,放置一些王得祿當年的事跡及照片資料供大家參觀、紀念。

主要景觀

廟外

王氏家廟雖然已儼然成為改良式殿宇,但是由家廟外的環境及家廟內景觀看來,還是有許多脈絡可以導見
石獅
當年王大人提督府之風光。如家廟門樓外,有一面積百餘坪的廣場,廣場前面,正對著一彎月眉形的池塘,當地人氏稱之為月眉潭,在早年只有位高官封厚爵的人家,才配有這樣的風水。廣場右前方有一座旗竿台,台座是由福建花崗石砌造,上面仍保有兩方右護柱,這也只有在做官或中舉人家宅第才能見到。家廟門樓前設有一對石獅,是提督府時代的遺物,石材厚重,雕工精巧,母獅懷抱幼獅,雄師腳蹼球鏈,各自昂首蹲立,而慈威與雄風則表露無遺!過去豪門宅第配飾之禮束甚多,門前雕石獅者主人多是武將,得視這位武將之臂力決定石獅重量,能舉百斤者才可雕飾百斤重石獅。王氏家廟前之這對石獅,少說也各有兩百斤重,由此可見王得祿這位馳騁水陸的大將軍臂力之奇。
王氏家廟內的古物,多屬於福建渡海來台的石材,因為台灣海峽(黑水溝)風急浪高,曾任福建、浙江水師提督的王得祿,經常率戰船往返,當時船隻都是木船,船輕重心不穩,為恐經不起風浪,故王大人每在船底裝上石材,一則平衡船身,抵禦風浪;再則又可充作建築材料 ;同時又可輪通台閩兩地之有無,一舉數得。在王氏家廟庭院內,可以看到提督府所用的石柱朱、石凳、石桌、石礎及石磨等,散落在花木草坪間,庭院牆壁上嵌有石雕十幀,皆以各種生肖為圖案,線條簡潔,造形優美,是相當有價值的寶物。其中“石磨”是用來輾壓甘蔗,以為製糖用,如今石磨上轉軸之穿孔清晰可見。看到石磨,仿佛也看到了一幅春耕秋藏、自給自足的太平景況。

正廳

進入家廟正廳,首先在廳門上看到一面“王氏家廟”橫匾,出自台南舉人林朝英手筆,筆力蒼勁。廳內神龕上另
橫匾
有“祖德揚芬”匾一座,上款為“民國壬寅年葭月吉日置,祖廟重建紀念”,下款是“裔孫一同敬立”,是1962年11月的紀念物。同時間裔孫敬立的另有“勛猷永垂”、“碩德長昭”兩匾。在家廟祖先廳內最引入注目的,莫過於祖先牌位了,除了主祀一世祖考恩騎尉世襲晉贈振威將軍、奉直大夫、武德將軍等十四位神主,合奉祀在一塊寬約一公尺,高約一公尺半的大牌位上,這塊神主牌比客家大牌位大四至六倍,比普通牌位則要大上十幾二十倍,或許是本省所見最大的牌位了。家廟正廳內懸有王大人畫像,左右壁上各有記載古蹟志略、史事、遺物、相片,及宗族世系表等圖片十一幀,是考古之最佳佐證。
廳堂內采洋式建築風格,並在廟埕內擺放當年館舍內的一對石獅,及部份磚石,石柱珠、石旗桿等古物,廳堂內除了供奉王得祿將軍夫婦及其先世靈座之外,還有展示一些道光至鹹豐年間的古聯,以及王得祿當年的照片、文獻資料,供後人參觀、紀念。

對聯

王氏家廟內雕樑畫棟已不復見,樑柱斗拱都換成磨石磁磚,正廳右房是王慎齊(得祿)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會址。廳內有一首用“太保得祿”嵌字對聯:
對聯

太上追封伯爵,偉業豐功昭日月;
保民大展雄才,至任正義薄雲天。
得致三朝嘉賴,赫赫威名垂史帛;
祿膺一品無驕,融融俊德仰完人。
聯句對仗完美,將王大人之豐功俊德表彰殆盡。

旅遊信息

人物

出生於乾降35年(西元1770年),年少時習武,在乾隆52年(西元1787年)從軍,征剿林爽文之變,並屢建戰功。乾隆末年,中國東南沿海,海盜肆虐,當中的蔡牽危害最烈,其艦隊規模和火炮更勝於清朝水師,因此,王得祿自請改為水師,追剿海盜。
在嘉慶14年(西元1809年)由王得祿領導閩、浙水師,與蔡牽戰於海峽,戰況激烈,王得祿最後以座艦撞斷敵船船舵,蔡牽於是沉船自殺,成為王得祿一生最大的功績。

特色

整體的構造壯麗可觀,裡面保存了王得祿在世時的一些配備如衣甲、佩刀、佩劍、日常用具、祖先牌位等,而舊行館的少數石凋如十二生肖、庭園內的石桌、門外的旗桿座…等。
因為王得祿在世時,共娶了10房的妻妾,其後代散居在各地,家族龐大,在蒐集文物時有困難,且因廟內無法展覽太多東西,以致大部份相關的遺物及文獻都只能用照片或影印方式來呈現,包括他當年的戰功紀錄、皇室聖旨、清代臣民奏章...等。
廟內有懸掛著王氏夫婦和其兄嫂的肖像,且也有保存著道光至鹹豐年間的若干古聯。在家廟外還建設精巧的庭園及閩式的橘紅色院落。

交通

自行開車:
北上
1.走國道1號->下水上交流道右轉->嘉168縣->春珠麻寮路右轉(太保鄉圖書館)->過鄉市公所直走右手邊即是。
南下
1.走國道3號->下中埔交流道右轉->台18線(中山路五段)->中山路右段接吳鳳南路右轉->過軍輝橋->四賢路四段左轉->台18線(永春五街)左轉->春珠麻寮路左轉直走左手邊即是。
2.走國道3號->下水上系統交流道右轉->82東西向快速公路東石嘉義線->167縣道右轉->168縣道(嘉朴公路)左轉->春珠麻寮路右轉(太保鄉圖書館)->過鄉市公所直走右手邊即是。

其他

王氏家廟現在由其後代每兩年輪流一次負責管理,且每年都會在清明、春節及農曆5月21日王得祿聖誕時舉行祭典。

其他信息

保護

太保王氏家廟,雖然迭經改建,現在仍被嘉義縣政府列為三級古蹟。在家廟門樓石獅旁,縣政府還頒立了一
三級古蹟
塊“古蹟”牌,上面刻著“王氏家廟原系清嘉慶二十五年(西元1820年)所建王得祿提督府(時王得祿太子太保任浙江水師提督),清道光二十一年王氏去世,其府第改為王氏家廟,嗣經數次修建,始具目前之規模,1980年8月立。嘉義縣制039號“。

祭典

太保王氏家廟祭祖虔誠而頻繁,舉凡清明、冬至、年節、神主生日等,均設祭典。屆時王得祿公派下員五十一個小家庭,二百八十位裔孫,都必定叩拜在祖先神位前,對這位“恩施沾乎一域,行能表乎一方”的百世之人,頂禮祭祀。畢竟親還是故鄉親,情還是血緣濃,面對著宗族前賢的斑斑史跡,王氏裔孫矢志效法先人,做好兒孫以不辱宗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