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淨沙·湖上送別

《天淨沙·湖上送別》是元代曲作家張可久所作的一首散曲。這首曲子描寫了作者在西湖春景,大好時光之時不得不告別心上之人,斷橋匆匆惜別後策馬啟程的情景。全曲含蓄蘊藉,別具一格,小小人家愈美,則匆匆離別愈苦。這首曲子生動的表現出當時作者離別的依依不捨心情以及與離別女子纏綿之愛的深沉。

作品原文

【越調】天淨沙 ·湖上送別

紅蕉 隱隱窗紗,朱簾 小小人家曲,綠柳匆匆去馬。斷橋 西下,滿湖煙雨愁花。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天淨沙:曲牌名,屬越調。又名“塞上秋”,共二十八字。

2、紅蕉:紅色的芭蕉花。

3、朱簾:朱紅色的門帘。

4、斷橋:在浙江杭州西湖白堤上。原名保佑橋,唐時稱斷橋。

白話譯文

紅色的芭蕉花照映著隱隱約約的窗紗,朱紅色的門帘是個小門小戶的人家。綠色柳樹下一位公子騎著一匹馬,正在匆匆離開這戶人家在斷橋西邊便是白堤,滿湖的濛濛細雨籠罩著憂愁的花。

創作背景

此曲乃杭州西湖斷橋送別之作。作者久住杭州,西湖題詠甚多。既為送別。自是要寫離愁別緒。但作者並未直接抒發,而是寄情於景,以景渲染。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二句先寫送者與行者所居環境幽雅安適。“紅蕉隱隱窗紗,朱簾小小人家曲。”暗示出這是一對情侶之間的送別,實際是作者的情侶送他。紅蕉花的色彩隱隱約約地映在窗紗上,小巧幽雅的宅院,門上掛著朱紅色的門帘,這是多么寧靜清幽的環境.這是離開人叫頭看到的情景。“紅蕉”多被文士比喻為美女,白居易在《東亭閒望》詩中說:“綠桂為佳客,紅蕉當美人。”而這裡的紅蕉在隱隱紗窗里,是否就是美人。 “朱簾小小人家”,嫻靜幽雅的小院小戶,卻充滿一種甜情蜜意的感覺,也是離人眼中所見,那幾分眷戀之情就在這種氛圍里。

三、四句寫行色匆匆,沒有思想準備,且又是在斷橋分手,更加令人傷心。此是以動景映襯別愁。一對情侶就在這樣的環境中依依不捨地分手了。行人騎著馬在楊柳掩映的路上匆匆離去,佳人在注目遠送,揮手致意,依依惜別。行人在斷橋西面的白堤上離開這個令人繾綣溫馨的所在,這裡曾經留下那么多美好的記憶。

結末一句,移情於物,以滿湖煙雨和含愁之花,將離愁別緒物我融一。“滿湖煙雨愁花。”這時,整個湖面被蒙蒙的煙雨所籠罩,湖面上到處是充滿憂傷而含淚的荷花。這一句以景托情,迷濛的景物與迷茫的情思相統一,構成一幅淒迷的意境,風情旖旎,風情無限。同時又與開頭“紅蕉”照映,的確含蓄蘊藉,深得小令三味。

這首小令藝術表現上很有特色。作者寫離別,但送別之人是誰,始終沒有露面,只以紅蕉、朱簾、愁花暗示送人之人是一位女子,送別是其一對情侶之間的相送。作者沒有一句言情,卻通過小小人家之美,西湖煙雨之愁,尤其是含愁之花,將纏綿悱惻之愛,依依不捨之情都表現出來。是借景抒情之典範佳篇。

名家點評

中華詩詞學會理事賀新輝《元曲名篇賞析》:此曲抒寫別情,清而且麗,不失自然,確能代表張可久散曲的風格。

作者簡介

張可久,生卒年不詳,名久可,字可久,號小山。元代重要的散曲作家,(慶元路今浙江省寧波市)人。約20歲時,為延攬聲譽,求得進身之階,離開家門開始遊歷,在江浙行省一帶活動。曾在平江路(今江蘇省蘇州市)客居10餘年,後定居杭州。曾任紹興路吏、衢州路吏、桐廬典史、徽州松源監稅等職,仕途上並不得志,一生充任小吏,未能入仕為官,70歲時還任崑山幕僚,直至亡故異鄉。張可久一生創作涉及社會提出不多,大多為不平之鳴、閨情之怨。他的作品既精於鍊字酌句,又工巧自然。著有《小山樂府》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