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義和團紀念館

天津義和團紀念館

呂祖堂位於紅橋區如意庵大街何家胡同18號,是清代供奉呂洞賓的道觀。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義和團運動興起,著名的義和團首領曹福田在這裡設總壇口,成為當時義和團活動的中心,1985年修復後建立天津義和團紀念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天津義和團紀念館天津義和團紀念館
祖堂原是供奉仙人呂洞賓的道觀,始建於明德宣德八年(1433年),當時為永豐屯屯中祠堂。清朝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修葺後,改為呂祖廟觀,定名為“呂祖堂”。後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道光十九年(1839年)和民國九年(1920年)三次修葺,主要建築有山門、前殿、後殿和五仙堂,占地13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平方米。

光緒廿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興起,各地義和團紛紛進入天津。著名的乾字團首領曹福田率領各路義和團戰士抵津,將總壇口設在了呂祖堂內,將五仙堂作為了拳場,大家日夜在月台上練拳習武。因呂祖堂瀕臨南運河,津西各縣義和團大多在此落腳。義和團著名的首領劉呈祥林黑兒張德成等經常到此聚義拜壇,並與曹福田共商對敵策略,一些重大決策如:攻打紫竹林租界、天津城保衛戰和攻打老龍頭火車站都是在這裡決定的。呂祖堂壇口在天津義和團運動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成為這一運動的重要遺址,也是目前唯一的保存完整的壇口遺址。

新中國成立後,義和團呂祖堂壇口遺址受到各級人民政府的保護。1962年被列為天津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初,由國家文物局拔款進行修繕,共搬遷了居民25戶,對前殿、後殿、五仙堂、迴廊等進行了全面翻修,並重新設計、修建了山門,於當年10月竣工。在緊張的籌備後,經市人民政府批准,1986年1月1日“天津義和團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目前,這是國內唯一反映義和團運動的紀念館。

展廳分布

天津義和團紀念館天津義和團紀念館
1、前殿復原陳列:塑有呂洞賓及弟子柳樹精、濟小堂的像,設定了鍾和鼓。

2、後殿義和團運動史陳列:介紹了義和團運動的歷史,頒揚了義和團反帝愛國的英勇鬥爭。

3、五仙堂復原陳列:塑有曹福田張德成林黑兒劉呈祥的像,再現了四位義和團首領拜壇議事的場景。

義和團紀念館自開館以來,大力開發資料、文獻、照片和文物的徵集工作。目前,紀念館的基本陳列分為前殿、後殿以及五仙堂復原陳列三個部分。

前殿原是供奉呂洞賓的大殿。呂洞賓的像在“文革”期間被毀,1992年重塑了呂洞賓和他的兩個弟子濟小塘、柳樹精的像,主要介紹呂祖堂的歷史沿革、道教知識和八仙簡歷,並陳設了鐘鼓和幔帳,恢復了1900年時的舊貌。在前院右側的迴廊還集列了碑刻十餘方,形成了一個小小的碑林。
天津義和團紀念館天津義和團紀念館
穿過連線前、後殿的甬道,就來到了後殿。後殿原是供奉北斗元君、藥王和藥聖的大殿,重新維修後,現在主要陳列《全國義和團運動史》展。通過大量照片、文獻、圖表和文物,介紹了義和團運動發生、發展和消亡的全過程,尤其對義和團運動在天津的鬥爭情況也進行了詳盡的介紹。

五仙堂陳列廳在西小院北側,這裡原是供奉道教北五祖的大殿,現在均按1900年義和團運動時期的景況進行了復原陳列。屋內家具和陳設均以黃布作圍靠,1985年製作完成的四位義和團首領曹福田、張德成、林黑兒和劉呈祥塑像分列屋內,並再現了他們當年拜壇議事的場景。在五仙堂前方的西小院內還有一座義和團群塑像,是一尊紅燈照女戰士和三尊義和團戰士英勇戰鬥的雄姿。

天津義和團紀念館自開館以來,悉心徵集史料,收集文物。目前,已有藏品2000餘件,其中不乏珍貴之品,如義和團首領趙三多使用過的刀、劍、標槍頭;廊坊軍盧村義和團使用的兵器等。同時,這裡還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教育的第二課堂。1994年5月,被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館藏陳列

天津義和團紀念館天津義和團紀念館
天津義和團紀念館在1994年5月被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已經成為旅遊和參觀的好景點。館內基本陳列主要有三部分。一、前殿復原陳列。二、後殿《全國義和團運動史》陳列。三、五仙堂復原陳列。

呂祖堂原是供奉仙人呂洞賓的道觀。始建於明朝宣德八年(1433年),當時為永豐屯屯中祠堂。清朝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修葺後,改為呂祖廟觀,定名為“呂祖堂”。後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道光十九年(1839年)和民國九年(1920年)三次修葺。主要建築有山門,前殿,後殿和五仙堂,占地13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平方米。前殿主要供奉呂洞賓,後殿供奉北斗元君,兩側有藥王藥聖,西側院五仙堂供奉道教北五祖。

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年)歲次庚子,義和團運動興起,各地義和團紛紛進入天津。著名的乾字團首領曹福田率領鹽山、慶雲、靜海縣數千名義和團戰士到達天津,將總壇口設在呂祖堂內,團員們日夜在月台上練拳習武。呂祖堂瀕臨南運河,距天津城西門僅三里地,津西各縣義和團來津時,大多在此落腳。義和團著名的首領張德成林黑兒劉呈祥等經常來此舉義拜壇,與曹福田共商對敵鬥爭大計。攻打紫竹林租界,攻打老虎頭火車站和天津城保衛戰的一些重大決策都是在這裡決定的。義和團運動史上重要的文獻、曹福田致各帝國主義的“戰書”也是在這裡擬定的。呂祖堂壇口成為天津義和團運動中最重要的遺址,也是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壇口遺址。前殿原來是供奉呂洞賓的大殿,呂洞賓的塑像在“文革”期間被毀。1992年在此重塑呂洞賓和他的兩個弟子濟小塘和柳樹精的泥塑像並陳設了鐘鼓和幔帳。恢復了1900年時的舊貌。穿過連線前後殿的甬道,來到了後殿前的月台,月台上陳列著義和團練武用的大刀、石砘、石鎖、抱石等,月台邊上豎立著一面“曹”字大旗。

後殿原來供奉著北斗元君,藥王和藥聖的地方。現在開闢為《全國義和團運動史》陳列。陳列共分為五個部分:(1)義和團運動爆發的原因。(2)義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在直隸發展,並進入天津和北京。(3)天津義和團抵抗八國聯軍侵略。(4)北京、東北等地義和團抵抗帝國主義侵略。(5)義和團運動是英勇的反帝愛國運動。陳列通過大量的照片、圖表、文獻和文物簡要地介紹了義和團運動的歷史,頌揚了中國人民反帝愛國的精神。

五仙堂在西小院,這裡原來是供奉道教北五祖的地方。義和團運動時期,曹福田在這裡會見客人和商議軍機大事。現在按1900年義和團運動時的情景進行了復原陳列,室內的家俱陳設均按當時的情況布置,因為曹福田的乾字團崇尚黃色,這裡的桌子和椅子均以黃布為靠墊和圍布,迎面牆上掛著二郎神畫像,條案上擺著香筒、香爐和蠟扦。堂內塑有曹福田,張德成,林黑兒和劉呈祥四位義和團首領的像,塑像與真人一般大小,再現了當年四位首領拜壇議事的場景。西小院院內有一座義和團的群塑像,表現了義和團團民英勇戰鬥的場面。

在前院兩側的迴廊內樹立了十幾塊碑刻,形成了一個小小的碑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