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建大學

天津城建大學

天津城建大學(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是天津市屬普通高等學校。

學校始建於1978年,前身為天津大學第四分校,依託天津大學開辦本科教育;1979年,更名為天津大學建築分校,1987年,更名為天津城市建設學院,2013年,更名為天津城建大學。

截至2018年3月,學校占地面積61.01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96億元;設有14個學院、1個教學部、1個教學中心和1個繼續教育學院,54個本科專業;有專任教師846人,全日制在校生16718人,其中本科生15526人,碩士研究生980人,留學生165人,預科生47人。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天津城建大學 天津城建大學

1978年7月,天津市市委決定:天津自籌經費建立大學分校。在完成國家當年下達的招生任務外,全市再擴招8000人左右,由各分校進行培養,這在國內是一個創舉。

1978年9月,在原天津市第八中學的基礎上,成立天津大學第四分校。

1979年8月21日,天大四分校改稱天津大學建築分校,劃歸建工局主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

1980年7月14日,學校由單一的工民建專業,調整為三個專業,即:工民建、暖通和給排水專業。標示著天津大學建築分校的專業結構初步形成。1980年9月,學校開始參加市高校統一招生。

天津城建大學 天津城建大學

1980年11月23日,市建委主任毛昌五同志批准建委教育處建議: “在辦好現有建築分校基礎上,經過三至五年過渡成為天津建築工程學院”。

1981年11月11日,建委主任毛昌五、市文教委員會副主任譚紹文聯合簽署檔案:“從82年1月1日起建築分校劃歸市建委,由市建委和文教委雙重領導。”

1982年2月建委主任毛昌五、副主任劉文藩率建材局、建工局、公用局、房管局、規劃局、市政工程局等各局領導視察學校,確定對建築分校實行“由城建系統扶持,為城建系統服務”的辦學方針。

1982年8月,增設建築學、矽酸鹽、燃氣供熱三個專業。

1983年8月25日,學校四個專業的首批487名畢業生,分配到市區及四郊五縣約50個單位。

1984年9月24日,學校綜合教學樓——“勤業樓”竣工,舉行落成典禮和剪彩儀式。  

天津城建大學 天津城建大學

1985年7月6日,副市長姚峻在市建委總工孫連溪的陪同下視察學校,確認改建學院,並建議移址新建。市建委主任白化嶺同志批准移址新建。1985年7月22日,市建委決定:待市政府批准該校2700名在校生髮展規模後,在市西郊侯家台外側撥地二百七十畝作為發展學院用地;分三批新建校舍十萬平米;校名定為“天津城市建設學院”。

1985年8月1日,市高教局決定,將天津理工學院土木系整建制劃歸建築分校。

1986年8月28日,根據市城建工委及建工局黨委通知,天大建築分校黨的關係歸屬市城建工委。

1986年9月18日,李瑞環市長、毛昌五顧問等領導,審查了該校新校址規劃方案,通過了“一主二配帶群樓”的設計方案。

1987年4月2日,市高教局主持召開天大建築分校改建為城市建設學院的論證會。建設部教育局副局長秦蘭儀和高教處處長謝思忠專程從北京來津聽取論證。龔小道校長匯報了建築分校的現狀。經論證,與會的同志根據國務院的有關規定,一致同意將“天大建築分校”改建為“天津城市建設學院”的結論意見。

1987年12月15日,國家教委[87]教計字第223號檔案,批准在天大建築分校的基礎上正式成立天津城市建設學院。規定學校在校生髮展規模為三千人;設立建築學、建築材料與製品、給水排水工程、工業與民用建築工程、城鎮建設、供熱通風空調工程及城市燃氣工程等八個本科專業,從88年開始正式招生。

1988年5月23日,在完成新校址征地即“三通一平”基礎上,43000平方米的教學主樓和圖書館兩項工程正式開工。

1988年9月1日,天津城市建設學院首次招收的新生報到。共招學生319人,其中本科274人。1988年9月4日,學院舉行“天津城市建設學院成立暨首屆新生入學典禮”大會。

天津城建大學 天津城建大學

1989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老市長李瑞環同志為天津城市建設學院題寫院名。

1993年6月19日,學院新址工程通過驗收。

1994年12月1日-5日,國家教委高等工業學校本科教學工作評價專家組對該院進行以教學工作評價為中心的全面考核。1995年2月12日,學院“教學實習基地”簽約掛牌儀式在電教館舉行。

1996年4月8日,國家教委下發《關於公布天津城市建設學院等十三所高等工科學校本科教學工作評價結論的通知》,批准該院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價順利通過。

1998年6月23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該校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市政工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學科點。

2002年9月10日,第18個教師節之際,學校舉行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新題“天津城市建設學院”新校牌揭幕儀式。

2002年10月17日,中共天津市委津黨《關於天津城市建設學院黨的關係劃歸市委教衛工委管理問題的批覆》頒布:“同意將天津城建學院黨的關係由市委規劃建設工委管理劃歸市委教衛工委管理”。

2005年6月10日,天津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津教委[2005]91號檔案《關於報送天津城市建設學院總體擴建一期工程項目建議書的請示》做出批覆,同意天津城市建設學院校園總體擴建一期工程項目立項。

2007年12月,學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被評為“優秀”   。

2013年4月,天津城市建設學院升格為天津城建大學的申報獲得通過   。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截至2018年3月,該校設有天津城建大學建築學院、天津城建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天津城建大學能源與安全工程學院、天津城建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天津城建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天津城建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天津城建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天津城建大學控制與機械工程學院、天津城建大學地質與測繪學院、天津城建大學城市藝術學院、天津城建大學外國語學院、天津城建大學理學院、天津城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城建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等14個學院、1個教學部、1個教學中心和1個繼續教育學院   。

師資力量

校園風光 校園風光

截至2018年3月,該校共有教職工1207人,其中專任教 師846人,具有副高級以上職稱的教師405人。

教師中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人選1人,天津市特聘(講座)教授2人,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5人,天津市宣傳文化“五個一批”人才3人,天津市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0人。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7人、獲得“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2人。

該校擁有雙聘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擁有3個省部級創新團隊,9支天津市教學團隊   。

雙聘院士:湯鴻霄、王思敬、李猷嘉。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忠獻。

天津市特聘講座教授:楊洪興。

天津市千人計畫特聘教授:駱尚廉、吳成清。

天津市131第一層次:費學寧、趙瑞斌。

政府特貼專家:李忠獻、杜東菊、朱世和、韓文峰、胡建平、費學寧。

天津市教學名師:徐光文、崔恩第、胡建平、李自林   。

天津市高校創新團隊:結構安全與防災、新型城鎮化與城市可持續發展、 歷史街區保護與綠色更新關鍵技術、水處理理論和資源化技術、綠色建築材料、建築工業化與綠色發展、城市地下工程安全與防災   。

學科建設

截至2018年3月,該校構建了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管理、生態城市、智慧城市、城市經濟、城市文化7大學科群,14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類別,4個工程碩士領域。

該校建有6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個天津市一流學科、1個天津市一流(培育)學科、4個天津市特色學科群     。

• 學位點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4個):建築學、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風景園林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地質學、化學、套用經濟學、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控制科學與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3個):工程、建築學、風景園林。

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領域(4個):建築與土木工程、環境工程、項目管理、測繪工程   。

• 重點學科

天津市一流學科(1個)土木工程。

天津市一流(培育)學科(1個)環境科學與工程。

天津市特色學科 (4個)城市規劃、城市建設、生態城市、城市管理。

天津市第五期重點學科(6個)材料科學與工程、建築學、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管理科學與工程   。

硬體設施

截至2018年3月,該校占地面積61.01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45.5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96億元。

校園網用戶為15561人、5個出口、總頻寬6Gbps。敷設無線信息點4000餘個,校園無線網覆蓋了教學辦公的主要樓宇及學生宿舍。後勤服務保障體系完善,校園綠化率達41%   。

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18年3月,該校共獲批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2個天津市綜合改革試點專業,7個天津市品牌專業建設項目和5個天津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建設項目,8個天津市優勢特色專業和12個天津市套用型專業,6個專業通過住建部本科專業評估(認證)。

該校擁有3個天津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9個天津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單位,1個天津市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天津市精品課程12門,天津市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3門,國家級和省部級規劃教材6部。獲得天津市教學成果獎13項,其中一等獎6項、二等獎7項、獲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2項   。

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土木工程。

天津市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土木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

天津市品牌專業建設點:建築電氣智慧型化、建築學、土木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學與工程。

天津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建設點: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城市規劃、網路工程、土地資源管理、藝術設計。

天津市精品課程:材料力學、數據結構、結構力學、外國建築歷史與理論、系統工程與運籌學、傳熱學、 工程結構設計原理、 工程招投標與契約管理、 套用統計學、大學體育、大學計算機基礎、橋樑工程。

天津市普通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單位: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環境與市政工程實驗中心、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實驗中心、建築電氣與智慧型化實驗中心、能源與安全工程實驗中心。

• 學生成績

2012年,該校本科生實際參加畢業設計(論文)共2753人,共評選出優秀畢業設計(論文)59 篇,其中 1 篇畢業設計(論文)被評為天津市優秀畢業設計(論文),評選優秀指導教師46名,同時評選出畢業設計管理工作先進個人10名。其中1人獲得了天津市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管理工作先進個人。在2012年天津市教委組織的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管理互查中,專家組針對 “規章制度”、“網路管理”、“文本質量”和“整體印象”四個方面給予了高度評價,評價成績分別為:“好”、“良好”、“好”和“好”。

2008年至2013年4月,該校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數學建模競賽、全國電子設計競賽等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中,共獲省部級以上獎勵213項;在歷屆“挑戰杯”天津市大學生課外科技學術作品競賽中,均獲得團體優勝杯;有46支大學生社會實踐示範隊獲得天津市先進示範隊榮譽。

擁有一支女子足球隊,獲得2010年、2011年全國大學生女子足球錦標賽亞軍,2012年全國女足足協杯冠軍,2012年第九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女足比賽銅牌;2011年有4名隊員入選中國大學生女子足球隊,榮獲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女子足球比賽冠軍。獲得2008年度全國大學生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三等獎;榮獲2007—2011年度天津市文明單位,獲評第九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先進單位,2012年度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狀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     。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3月,該校建有省部級以上各類科技創新平台18個,包括1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9個省部級技術工程中心,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級人文社科基地,1個省部級高校智庫,1個省部級協同創新中心,1個省部級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和1個省部級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與中國科學院聯合成立了協同創新平台4個(地質環境與岩土工程聯合研究中心、水質科學與技術聯合實驗室、國家遙感套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天津分部)、數字城市與虛擬現實實驗室)。

該校擁有天津市地震工程研究所、城市化教育問題研究中心、建築能效研究中心、岩土文物加固與保護研究所、綠色建材研究所、環境淨化與新能源材料研究所、污染修復生態研究所、生態宜居城市與可持續建設研究中心、防護工程研究中心、防護工程研究中心、建築智慧型化研究所、現代製造與測控技術研究所、自動控制技術研究所、歷史城鎮規劃研究所、城市社會學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機構     。

天津市重點實驗室(4個):軟土特性與工程環境實驗室、水質科學與技術實驗室、土木建築結構防護與加固實驗室和基礎設施耐久性企業重點實驗室。

國家地方聯合共建工程研究中心(1個):建築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吹填造陸與濱海軟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天津市工程中心(7個):建築垃圾與燃煤廢棄物利用技術工程中心、濱海軟土技術工程中心、綠色住區建設技術工程中心、建築智慧型化技術工程中心、燃氣高效利用技術工程中心、化工廢水源頭減排與資源化工程技術中心和綠色建築機電技術工程中心。

天津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研究中心。

天津市高校智庫(1個):城市綠色發展研究中心。

天津市協同創新中心(1個):綠色建築協同創新中心。

天津市產業技術創新聯盟(1個):綠色建築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

建設成果

據2018年12月官網資料顯示,該校近五年在軟土特性與工程環境、工程安全與防災減災、水處理與環境治理、歷史風貌建築保護、綠色建築與建築節能、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等領域形成了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在天津市處於領先地位的科研優勢,取得了一批標誌性成果。獲得國家級科研項目138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8項,省部級科研項目325項;2014年首次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課題,實現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到校科技經費近3億元;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48項,其中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29項。

該校先後有200名科技特派員受市科委委派進駐中小企業開展科技服務;與市建委、武清區政府、津南區政府、天津住宅集團、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等多家政府部門、大型企業集團和科研機構開展政產學研全方位合作,藉助各類平台與企事業單位以及政府合作開展技術研發、決策諮詢、教育培訓等服務;建有市級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搭建了包括建築設計院、監理公司、環境檢測公司等12個校內外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台;20項科研成果被列入《天津市建設領域科技成果推廣項目儲備庫》;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採納研究成果20項,其中獲市主要領導直接批示4項,獲得市優秀諮詢成果獎3項;開展科普活動20餘次、文化成果展10餘次、藝術成果展30餘次,科技成果展10次   。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18年3月,該校圖書館及資料室共有紙質圖書134.17萬冊,紙質期刊963種,電子圖書183.64萬冊,中外文全文電子期刊7.95萬種,中外文資料庫平台85個,試用庫54個,本地數據量45T   。

• 學術刊物

《天津城建大學學報》(原《天津城市建設學院學報》,以下簡稱《學報》,國內統一刊號CN12—1439/TU,國際標準刊號ISSN 2095—719X,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是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以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為主的綜合性學術期刊。

學報創刊於1985年,1995年公開發行。2014年第2期(2014年6月)始改為雙月刊,每雙月末28日出刊。2011和2013年經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中心審定,《學報》入選第二、第三屆“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   。

交流合作

截至2018年3月,該校與14個國家的31所院校及機構簽署合作備忘錄,與7所國外大學開展了12個合作辦學項目,包括1個聯合培養博士生項目,其中與丹麥VIA大學合作舉辦的工程管理專業本科教育項目已招生四屆。長短期留學生累積達500餘名,生源國達22個。

該校邀請國外知名大學專家學者100餘人次來校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獲批天津市外專引智項目56項,被評為“天津市外專引智示範單位”。支持80餘名教師出國交流。

該校向教育部申請與波蘭比亞威斯托克工業大學和克拉科夫工業大學合作舉辦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國際工程學院,聯合兄弟院校共建巴基斯坦旁遮普天津技術大學   。

文化傳統

• 校標

天津城建大學校標 天津城建大學校標

標誌整體構圖外圓內方,寓意“智圓行方”,體現學校推崇“知識廣博周備,言行方正不苟”作風。顏色為“城建藍”(四色印刷標準:C100,M70,Y10,K30),體現學校對科學理性的追求,符合理工科大學的國際化潮流。

外部圖形為帶有中國古代城牆建築造型的圓環, 體現學校是一所以“城建類”學科為特色的多科性大學。城牆有35個牆垛,與中間“1978”建校時間相呼應,寓意學校歷經35年奮鬥成功更名大學。

核心圖案外部為兩個正方形疊加結合,寓意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特徵,寓意城市發展“日新月異”,體現學校“創新發展”。構成八角形,寓意城市空間不斷拓展,體現學校師生來自“四面八方”。中間由5個實體正方形和連線線組成,5個正方形寓意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心為“土”,與十字線相結合,寓意城市道路“四通八達”, 體現學校“開放辦學”。

中文校名由李瑞環同志親筆題款,英文校名由Aril字型經美術修飾而成。英文校名在上、中文校名在下,體現學校立足地方,面向世界。

• 校訓

重德重能 善學善建

“重德重能”是對學校優良傳統的凝鍊升華,意為教書育人,德育為先,能力為重。重德要重品德、重職業道德;重能要重綜合素質、重動手能力。

“善學善建”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凝鍊創新。“善學”語出《禮記·學記》,“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善建”語出《老子》,“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意為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在不斷提高學習能力的基礎上,強化實踐,知由行出,知行合一,成為服務城建領域的卓越建設者。

校訓意蘊深涵,激勵廣大師生勤修好學之德,妙用善學之法,創建經世之業   。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史慶偉

黨委副書記、校長:李忠獻

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建廷、胡志剛、崔雅利

黨委常委、紀委書記:於富來  

知名校友

竇華港天津市城鄉建設和交通委員會主任
韓培俊天津市城鄉建設和交通委員會副主任
王學旺天津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辦公室主任
李春梅天津市規劃局常務副局長
張文齡天津住宅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康莊天津住宅集團副總經理
宋克新海泰大廈建設項目建工專家
王強天津市西青區建委質量監督站副站長
盧冠華作家
曲哲奧普拉塑膠製品有限公司海河杯金獎項目經理
李琍南京市勞動模範
林正山江蘇校友聯誼會會長
袁棟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大獎(創新工程獎)獲得者
李冬娜中國國家女子足球隊隊員
韓鵬中國國家女子足球隊隊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