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鎮

天池鎮

天池鎮每戶農民均掌握1-2項致富實用技術,新興起的科技下鄉趕大集活動效果很好。在竹產業發展中,該鎮在縣林業局的指導下,樹立了“每一寸土地都要為我所用,每一分付出都要有所回報”的觀念,結合當地實際,動員農民在看似無用的荒山上栽植了苦竹10000餘畝,年產苦筍200萬斤以上,在綠化荒山改變生態的同時也讓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天池鎮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面傾斜,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海拔從600米漸降至400米左右,從北至南,有“九嶺十窪”之稱。1999年大牲畜存欄0.6萬頭,生豬存欄1.09萬頭,山綿羊存欄0.38萬隻,家禽存欄15.07萬隻,肉類總產809噸,禽蛋產量1200噸,建成楊大池、堡南兩個規模豬場,宋溝千羊村,楊大池、芮溝兩個千牛村,東坡頭10萬隻蛋雞基地。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敘永縣轄鎮。1948年設天池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置天渠鄉,1986年建天池鎮。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城31公里。面積68.3平方公里,人口1.9萬。川雲公路東線過境。轄鹽井、天樂、高木頂、關林、柏村、陽壩、鳳江、寶珠、紅橋、紫雲、坳龍、新園12個村委會和鹽店街、中心街、大橋街、新建街、下竹壩5個居委會。鄉鎮企業有竹膠合壓板廠、石英砂廠、土陶製品廠。境內天然氣已開發使用。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子。

附近照片

天池鎮天池鎮

本地企業

天池土陶製品廠

據史料記載,早在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人們就發明了制陶術,因生活需要已能燒制簡單的缽、罐、盆、缸等日用陶器。

六七千年來,家庭的制陶作坊產品單一,勞動強度大,經濟效益低下,工藝改進不快。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制陶作坊還大量燒制頗受人們青睞的泥壺、藥罐、鍋蓋、筷籠、大龍缽等日用陶器。隨著社會發展,面臨現代陶瓷工藝的迅速崛起,價廉物美的陶瓷、搪瓷、玻璃、塑膠及不鏽鋼等器皿大量衝擊市場,因此粗糙的陶器受到人們的冷落。現代的制陶作坊僅燒制百姓常用的泥壺、煎藥罐等幾個品種了,它將走到盡頭,這也是社會進步的必然。

天池竹膠合板廠

膠合板是由木段鏇切成單板或由木方刨切成薄木,再用膠粘劑膠合而成的三層或多層的板狀材料,通常用奇數層單板,並使相鄰層單板的纖維方向互相垂直膠合而成。膠合板以木材為主要原料生產的膠合板,由於其結構的合理和生產過程中的精細加工,可大體上克服木材的缺陷大大改善和提高木材的物理力學能,膠合板生產是充分合理地利用木材、改善木材能的一個重要方法。

天池鎮苦筍

敘永縣天池鎮在竹產業發展中,堅持“科學發展、因地制宜、綠山富民”的原則,在使荒山披綠的同時也讓農民真正嘗到了疲土生金的甜頭。僅今年2至5月,該鎮苦筍產量就達200餘萬斤,產值近300餘元,農民人均增收140餘元。

苦筍是深受廣大市民喜愛的高纖維綠色食品之一,上市初期每公斤帶殼苦筍市場價高達20多元。在竹產業發展中,該鎮在縣林業局的指導下,樹立了“每一寸土地都要為我所用,每一分付出都要有所回報”的觀念,結合當地實際,動員農民在看似無用的荒山上栽植了苦竹10000餘畝,年產苦筍200萬斤以上,在綠化荒山改變生態的同時也讓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

天池鎮石英砂

敘永縣石英砂資源豐富,預測儲量7.5億噸,且主要集中在天池鎮和水尾鎮境內的高木頂背斜四周。地質勘探其開採儲量達1億多噸,質優易采。項目建設地址位於天池鎮鹽井村,距天池鎮2公里,距321國道11公里,通十分便捷。

瀘州市國土資源局同意設定敘永縣天池鎮石英砂岩礦採礦權;委託四川省煤田地質局135隊完成了地質勘查,編制了《敘永縣天池鎮石英砂礦山礦產資源儲量核實報告》、《敘永縣天池鎮石英砂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敘永縣天池鎮石英砂礦山開發利用方案》。

建制沿革

1984年1月設天池鄉,1999年9月撤鄉建鎮,行鎮管村體制。1988年2月,馬溝從堡南村分離,設馬溝行政村。1999年底下轄西天池、東天池、陶村、宋溝、東坡頭、楊大池、馬溝、堡南、水泉窪、下馬筵、東楊村、芮溝等12個行政村,46個自然村,13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869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15人,暫住人口984人,農業人口17400人,農業戶4120戶,勞動力7412個,均為漢族。

自然環境

天池鎮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面傾斜,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海拔從600米漸降至400米左右,從北至南,有“九嶺十窪”之稱。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最高氣溫(7月

河南省澠池縣天池鎮

)38度,最低氣溫(1月)-12度,平均氣溫為13度。歷年來平均降雨量為649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占49~50%。地形複雜,小氣候表現明顯。地表屬洛河水系,南部與宜陽縣分界處的南澗河同中部發源於曹家窪的白龍河都從西北流向東南出境匯入宜陽縣境內的洛河,地徑流補給少,小支流有東楊村河,多乾涸。微地貌呈碟窪形態,局部窪地、河谷地方可打大口井、機井,但水量不大,屬地下水貧困區,尤北部人畜吃水更為困難、礦藏主要有煤和礦泉。煤屬水煙煤,歸義馬煤田,境內儲量預計8000萬噸,主要分布在北部東坡頭,楊大池、馬溝、宋溝、陶村等村地帶,深120~500米左右,礦層厚度2-27米不等。礦泉水在東天池村東北部,質甚佳。

土壤多為紅粘土,適合多種作物生長,雖保水保肥能力較強,但通透性差,耕性不良,適耕期短,土地較集中連片。耕地總面積41460畝(2764公頃),人均2.38畝。有楊大池、馬溝、謝大池小型三類水庫3個,庫容85萬立方米,東天池水塘1個,深水機井13眼,機電排灌站2處,機電配套164千瓦,擁有排灌機械119台,農用水泵247台,噴灌機械45套。有效灌溉面積4725畝(315公頃),其中節水灌溉面積4300畝(287公頃),以1999年興建的果天路南側1500畝糧食自給工程節水灌溉項目發揮作用最好。15年來完成小流域治理37595畝(2506公頃),坡耕地改造10165畝(678公頃)。

經濟狀況

1999年天池鎮有大中型拖拉機8混合台,計425馬力,配套農具17部;

河南省澠池縣天池鎮

小型及手扶式拖拉機775台,計7345馬力,配套農具1562部;農用三輪運輸車610輛,計1082馬力;配套農具有機引犁、耙、鏇耕機、秸桿粉碎還田機、播種機、鋪膜機、割曬機、起壟機等8大類1531件。機動脫粒機387台,飼料粉碎機36台。可有效實施耕、耙、播、收、運、脫等全程機器作業。

農業種植作物主要有小麥、紅薯、菸葉、花生、雜豆等。作物播種面積1999年比1985年增加2365畝(158公頃),達到53625畝(3575公頃),復播指數由1.19增加到1.29。糧食作物面積減少3598畝(240公頃)為33780畝(2252公頃),糧經比例由0.73:0.27調整到0.63:0.37,糧食單產達到251公斤,比1985年的103公斤增長144%,人均擁有糧食487公斤,比1985年的248公斤增長96%。1998年糧食總產量10030噸,比歷史最高年份的1990年7702噸相比,增長30.2%,1999年糧食總產8471噸,比1985年的3859噸增長120%。蔬菜種植從無到有,發展到2310畝(154公頃),總產量達到2600噸。1999年大牲畜存欄0.6萬頭,生豬存欄1.09萬頭,山綿羊存欄0.38萬隻,家禽存欄15.07萬隻,肉類總產809噸,禽蛋產量1200噸,建成楊大池、堡南兩個規模豬場,宋溝千羊村,楊大池、芮溝兩個千牛村,東坡頭10萬隻蛋雞基地。年末果園面積6555畝(437公頃),果品產量3640噸,主要以蘋果為主。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例由94%下降到72%。農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份額由1985年的65%減少到30%。

1999年天池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當年價)17492萬元,比1985年的708萬元增長23倍多,人均工農業總產值10053元,財政收入達到471萬元,人均270元,鄉鎮企業實繳稅金27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930元,比1985年190元增長10倍多。鄉鎮綜合經濟實力在全市76個鄉鎮排序中位列32名,農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由貧困到溫飽,繼而向小康邁進。

科教文衛

科技:鎮有科委、科協領導組織。有農技站、農機站、畜牧站、煙辦、蔬菜

河南省澠池縣天池鎮

辦等技術推廣機構。各村均建有農民技術夜校,科普閱覽室等活動陣地。村級成立村級科普協會12個,成員達850人。建成以菸葉、蔬菜、養雞為對象的農民技術研究會15個,建成科技示範村3個,現有農民技術員職稱67人,取得綠色證書的450人。利用廣播、板報、培訓等開展活動,每年舉行培訓10餘次,培訓人次達10000餘人。天池鎮每戶農民均掌握1-2項致富實用技術,新興起的科技下鄉趕大集活動效果很好。

教育:1999年底,天池鎮有初極中學1所,成建制國小12所,國小複式班12個,國小單式班65個,國中單式班16個,共有在校學生2702名,其中國小生2035名,中學生747名。現有教職員工169名,其中初級職稱的130人,中教中高級職稱的39人,教師隊伍中本專科學歷的占52%;省市級骨幹教師、優秀教師、模範教師15名。鎮支持和鼓勵教師培訓、進修、學歷和職稱水平不斷提高。15年來,國中畢業和向上一級學校輸送合格學生2338名。1987年,集資53萬元,建成了新的鄉中教學樓。10餘年來,共投入資金1000餘萬元,興建教學樓,購置儀器、器材,更新桌椅。建成10所高標準中國小,其中花園式學校7所。儀器、圖書、音美、體育、電教配套鎮中和鎮小達到省標二類,村小全部達到省標三類標準。1995年9月,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通過了省政府高標準驗收。1998年10月,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工作通過省政府高標準驗收。“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學生”觀念深入人心。

文化:發揮鎮文化站的主導作用,民眾文化開展活躍。鎮文化站實現“圖書室、閱覽室、遊藝室、科技諮詢室、舞廳”五有標準,設施齊全,制度完善,活動正常。建成8個文化大院,有活動室、文明學校、文明辦、治安室、舞廳等設施,建成4個村千冊書庫,8個村500冊書庫。民眾性讀書、用書,學科技、學文化、求致富活動異常活躍。

10個村成立社火隊,有高蹺、社鼓、秧歌、腰鼓、九蓮燈、舞獅等內容,規模10人到上百人不等。建成4個村級影劇院,5個村有傳統古剎會,逢會唱大戲三天助興。逢節日、慶典,民眾自娛自樂,優秀節目到外地演出,並有回報。縣、鎮文藝匯演,九蓮燈、舞獅等節目獨特、高超,多有獲獎,“棚口”民間藝術不斷挖掘發揚。

衛生:1994年鎮衛生院設施差,經營不善,名存實亡。1998年10月,市、縣、鎮、院四級籌資70萬元,建成衛生院大樓,購置大型醫療設備。2000年4月10日,與縣醫院技術聯合,“澠池縣人民醫院天池分院”掛牌運營。開創鄉鎮衛生院辦院新路,設立12個科室,病床17張,急救車一輛,可滿足周邊鄉鎮民眾就醫需要。衛生院下設17個衛生室,從業醫生30名,可實現民眾日常就醫。

1994年底,鎮防保站成立,人員3名,有12個村級衛生所,負責防疫工作,有一定的設備和技術,可有效實現“四苗防六病”(小兒麻痹糖丸防脊髓灰質炎病,卡介苗防結核病,麻疹苗防麻疹病,百百破三聯苗防百日咳、白喉、破傷風病),逢單月免疫一次,基本達到農村計畫免疫要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