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師範學院體育學院

從學緣結構分析,學院教師主要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西安體育學院,部分畢業於北京體育大學、陝西師範大學、湖北大學、甘肅政法學院、首都體育學院。 畢業於不同院校的教師所學專業89%是體育教育專業,其它專業占11%。 目前,為滿足學院發展需求,仍需引進部分體育人社會學和運動人體科學方面,具有較高學歷和研究能力專業人才,從而使學緣結構更趨合理。

歷史沿革

體育學院下設辦公室、體育系、社會體育系、運動訓練系、社會體育科學研究所、體育基礎實驗室、場館管理中心及球類、田徑、體操武術、基礎理論、體育藝術表演、公共體育六個教研室。

辦學思想和定位

步入新世紀,學院師生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深入貫徹“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從嚴落實《天水師範學院“十一五”期間發展規劃》,立足隴東南,面向甘肅,為基礎教育服務,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力爭將體育學院建成全省乃至西北地區較有影響的體育人才培養基地、競技體育人才培訓基地、體育科學研究基地、體育信息交流基地、民族傳統體育與民俗休閒體育研究示範基地、大眾體質健康狀況指導監控基地。

辦學規模和專業設定

隨著教育體制、教育理念的完善和更新,學院積極探索學科發展的新思路,使畢業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對體育人才的新要求。學院立足於促進甘肅省學校體育教育、競技體育和社會體育事業的發展,為甘肅省及西北地區各級、各類中學、業餘體校、社區和各級體育行政部門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師資、科研和管理人才,不斷調整並最佳化專業結構,拓寬專業口徑。自1999年在辦好二、三年制大專的同時,率先開設了體育教育籃球、武術、足球三個方向班,在省內產生了較大反響。2000年體育學院成為天水師院首批招收本科專業的二級學院。為了適應市場經濟對體育新型人才的需求,2003年率先申報全省第一個社會體育專業,2005年率先申報全省第一個運動訓練專業,並分別於2004年、2006年招生。
體育學院現有全日制本科學生990名。
專業設定:體育教育專業、社會體育專業、運動訓練專業。
專業建設發展指導思想:進一步完善體育教育專業,重點發展社會體育專業,不斷建設運動訓練專業。

師資隊伍

新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是人才競爭的時代。高校承載著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任。人才能力的大小與教師個人素質、整體結構,學校的環境等因素息息相關。由於地域差異,我們的思想意識、經濟、文化、環境等條件相對發達地區有一定差距。但是“困境求生,艱苦創業”的師院精神,造就了教師們堅忍不拔的性格和不屈不撓的意志,當這支朝氣蓬勃的隊伍行動起來時,會創造一個發展的時代。
學院現有在編教職工59人,其中專職教師54人,教授5人,占教師人數的9%;副教授21人,占教師人數的39%;講師14人,占教師人數的26%;助教14人,占教師人數26%。
全院教師中已有18人獲得碩士學位,有1人正在攻讀博士學位,有4人正在攻讀碩士學位,37人具有學士學位。
我們調研了西北地區高校中體育教師碩士以上學歷僅占在職教師的6.13%;教授、副教授百分比分別為3.48%、2.95%。目前西北地區高校體育教師學歷職稱普遍偏低,與教育部規定要求有較大差距。表一顯示了我院教師隊伍的職稱結構百分比,呈現金字塔結構,趨於合理,且明顯高於西北地區的百分比。
學院54名專職教師中50歲以上者4人,占教師總數的7.4%;35歲到50歲之間的28人,占教師總數的51.6%;35歲以下者22人,占41%。
高級職稱教師中年齡在50歲以上者2人,50歲以下3人;副高級職稱教師中年齡在45歲以上者5人,45歲以下者16人,;中級職稱教師年齡在35歲至50歲者2人,35歲以下12人;初級職稱教師14人。
從學緣結構分析,學院教師主要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西安體育學院,部分畢業於北京體育大學、陝西師範大學、湖北大學甘肅政法學院首都體育學院。畢業於不同院校的教師所學專業89%是體育教育專業,其它專業占11%。目前,為滿足學院發展需求,仍需引進部分體育人社會學和運動人體科學方面,具有較高學歷和研究能力專業人才,從而使學緣結構更趨合理。

科研成果

自2000升本以來,學院教職工承擔並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級科研課題13項,地(廳)級科研課題14項,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論文316多篇,其中在體育科學、中國運動醫學雜誌、北京體育大學、中國體育科技、天津體育學院學報、上海體育學院學報等中文類體育核心期刊發表論文67篇。2000年獲甘肅省教育廳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2001年獲甘肅省高校社科成果二等獎1項,甘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2003年獲甘肅省教育廳優秀教學成果獎1項,2006年獲甘肅省高校社科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甘肅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2項,出版專著11部,教材2本。近幾年我院教師中有2人出國參加學術研討,5人次參加國際學術交流,另有1人被評為天水師範學院學科帶頭人,4人被評為學科骨幹,5人被評為中青年教學骨幹。為了加強與外校的學術交流,進一步提高辦學水平,學院從暨南大學、華南師大體育學院、廣州體育學院、首都體育學院、甘肅省體育科學研究所聘請馬明達教授、盧元鎮教授、胡小明教授、裴立新教授、曲宗湖教授、韓佐生研究員、郝心蓮研究員為體育學院兼職教授。從天水市體育局、體育運動學校聘請吳永安高級教練員、李森林高級教練員為體育學院客座教授,他們定期或不定期地來校進行學術講座和學術交流,極大的推動了我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教學條件

學院加大了運動場館及體育設施的建設力度。近幾年學院自籌資金1,060餘萬元新建和改造體育場館,體育運動場館總面積達74630.59平方米,生均活動面積7.10平方米,其中校本部66634.59平方米,南校區4480平方米,華英公寓3516平方米,室內體育場館面積6653平方米,生均活動面積0.63平方米,室外運動場面積67977.59平方米,生均活動面積6.47平方米,完全可以滿足學院的體育教學及師生的體育鍛鍊需求。
學院現有風雨操場一個,目前主要用於籃球、排球、羽毛球教學使用。有健身館、羽毛球訓練館、武術訓練館、體操館、健美操訓練館、桌球訓練館;400米標準塑膠看台田徑場一塊、400米標準普通田徑場一塊、200米田徑場1塊;籃球場16塊、排球場6塊,室外桌球場3塊、器械場地1塊;健身路徑2塊,網球場地3塊,其中全封閉燈光網球場2塊,全封閉塑膠燈光網球場1塊;全封閉看檯燈光手球場1塊。以上專項訓練場地和設施適合學校特點,促進了體育課程特色體系的形成,為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提供了條件保障。
為了豐富學生課餘生活,學校在保證每年舉辦屆次性田徑運動會、籃、排、足、桌球、羽毛球、武術、健美操比賽的基礎上,依託二級學院各類體育俱樂部,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體育及競賽活動。同時學校注重發揮“全民健身”的指導和示範基地作用,主動向社會開放體育場地和設施,承辦各類社會體育賽事,積極為社區服務。自2000年以來,學院為甘肅省坐式排球隊和山地腳踏車隊無償提供訓練場地;2002年5月承辦了甘肅省第六屆“高校杯”桌球比賽;2003年8月協辦甘肅省第六屆農運會桌球項目比賽;2005年9月,在天水舉辦的全國坐式排球錦標賽中,學院體育場館成為賽事主要訓練場和主賽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