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末涼風

天末涼風

天末涼風,拼為tiān mò liáng fēng,比喻觸景生情,思念故人。出自唐•杜甫《天末懷李白》詩。

基本信息

簡介

天末涼風 (tiān mò liáng fēng)
解釋:天
末:天的盡頭;涼風:特指初秋的西南風。原指杜甫因秋風起而想到流放在天末的摯友李白。後常比喻觸景生情,思念故人。
出處:唐·杜甫《天末懷李白》詩:“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過,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思念故人
抒發感情:李白流放夜郎,杜甫寫詩表達對遠在天邊受涼風侵襲的朋友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掛念。後遂以“天末涼風”表達對患難的遠方古友的擔憂語懷念之情。

成語資料

成語解釋:天末:天的盡頭;涼風:特指初秋的西南風。原指杜甫因秋風起而想到流放在天末的摯友李白。後常比喻觸景生情,思念故人。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賓語、定語;指思念故人
成語結構:偏正式
產生年代:古代

典故

李白與杜甫於唐天寶三年(744年)在洛陽相會,結為好友,結伴遊歷齊魯,第二年秋天在魯郡分別。杜甫西去長安,李白南下江東。杜甫到了長安仍未能施展抱負,生活窮愁潦倒。他時時思念著好友李白。
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安祿山叛軍攻陷長安。杜甫歷經艱辛危險逃到鳳翔,肅宗任命他為左拾遺,後出任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居秦州。李白在“安史之亂”中,懷著平叛報國的志願,加入永王李璘的幕僚。李璘圖謀不軌失敗,李白受牽連被罰流放夜郎(今貴州西北部一帶)。杜甫在秦州得知這一訊息,這時他與李白已經闊別十五年了,他相信李白是愛國的,是為了平息安、史叛亂的。至於李璘乘機起兵另有所圖,那是統治集團內部的事,李白是無罪的。他懷著對李白的深切同情和無限擔憂,寫了《天末懷李白》詩,詩的內容大概如下:
“天邊颳起了悽厲的冷風,
先生正跋涉在流放的征程。
遠赴夜郎一路上風波險惡,
何處得以問訊故人的死生?
為什麼好人總是文濟命不濟,
妖魔鬼怪還伺機乘危奪命。
經過汨羅你只能投詩入江,
去向屈原述說自己的冤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