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印記

天朝印記

《天朝印記》是中國華僑出版社於2008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安心竟。

編輯推薦

洞明歷史真相,破譯千古之謎
品鑑成敗得失,探解歷史懸案
白駒過隙,轉眼千年,雪泥鴻爪,歲月留痕。天朝的迷夢睡了又醒,醒了又睡。盛世巔峰的輝煌、末世窮途的淒黯,無不成為今人口中飽含感慨的一聲嘆息。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留下的是揮之不卻的印記。
《天朝印記:決定中國古代王朝命運的那些事兒》將帶您循著這些印記,去重溫那異彩紛呈、盪氣迴腸的天朝大夢。
《天朝印記:決定中國古代王朝命運的那些事兒》以時間為順序,以王朝變革為線索,選材廣泛,內容豐富,有的是家喻戶曉的典故,有的是情節曲折的事件,有的是成語俗話的淵源,有的是發人深省的現象……全書史實細節具體,文字簡潔生動,圖片豐富悅目,是一部有品位的歷史知識讀物。

內容簡介

白駒過隙,轉眼千年,雪泥鴻爪,歲月留痕。天朝的迷夢睡了又醒,醒了又睡。盛世巔峰的輝煌、末世窮途的淒黯,無不成為今人口中飽含感慨的一聲嘆息。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留下的是揮之不去的印記。《天朝印記:決定中國古代王朝命運的那些事兒》將帶您循著這些印記,去重溫那異彩紛呈、盪氣迴腸的天朝大夢。
《天朝印記——決定中國古代王朝命運的那些事兒》以時間為順序,以王朝變革為線索,選材廣泛,內容豐富,有的是家喻戶曉的典故,有的是情節曲折的事件,有的是成語俗話的淵源,有的是發人深省的現象……全書史實細節具體,文字簡潔生動,圖片豐富悅目,是一部有品位的歷史知識讀物。
天朝的迷夢一去不復返,今人只有從那些所謂的。“印記”中去探究和還原歷史的真實。呂不韋何以成就他的政治投資計畫?楚漢爭霸中,為何劉邦後來居上?曹操真的是小說家口中的“奸雄”嗎?“宋初三大疑案”真相到底如何?明朝末年,“後宮三大案”有何玄機?……
於今人而言,追溯歷史、牢記歷史固然重要,總結歷史、品味歷史更屬必然。願您在對天朝印記的探尋中完成對人性的敲打和對人生的反思,願您通過讀史體會世間滄桑,更願您能獨具慧眼、參透歷史中的智慧。

目錄

前言
夏朝
大禹:勞苦功高,三過家門而不入
杼:一代名王,發明甲衣
桀:自比太陽,怎奈紅日落湯池
商朝
湯:網開三面,得人心者得天下
太戊:桑谷共生,尹陟巧勸太戊王
盤庚:盤庚遷都,再定江山二百年
武丁:野雞鳴叫,直叫出武丁中興
紂王:見微知著,箕子二勘商紂王
西周
文王:虞芮息爭,天命終歸周文王
周公:周公吐哺,天下莫不盡歸心
夷王:天子勢微,夷王下堂見諸侯
厲王: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防川
幽王:紅顏誤國,豈可烽火戲諸侯
東周
齊桓公:重用管仲,任人唯賢泯恩仇
秦穆公:求賢若渴,五張羊皮贖奇才
勾踐:養馬食糞,臥薪嘗膽始報仇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武靈王壯國威
秦孝公:城門立木,商鞅變法助秦朝
蘇秦、張儀:合縱連橫,幾家歡喜幾家愁
呂不韋:奇貨可居,一介商賈做相國
秦朝
秦始皇:自稱皇帝,併吞八荒成一統
胡亥:指鹿為馬,權臣當道若奈何
陳涉:揭竿而起,王侯將相本無種
項羽: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韓信:幸遇伯樂,蕭何月下追韓信
楚漢:四面楚歌,霸王無顏過江東
西漢
劉邦: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文景:無為而治,與民休息最難得
漢武帝:尾大不掉,劉徹巧頒推恩令
元帝:昭君出塞,獨留青冢向黃昏
漢哀帝:割袍斷袖,不好女色好男風
王莽:沽名釣譽,只因未到篡漢時
東漢
劉秀:韜光養晦,收拾山河復漢家
梁冀:跋扈將軍,亂政弄權皆此公
靈帝:宦官專權,竟將常侍比父母
張儉:黨錮之禍,望門投止思張儉
張角:蒼天已死,當立黃天創太平
三國
曹操:一代奸雄,寧我盡負天下人
劉備:求賢若渴,三顧頻繁天下計
周瑜:火燒赤壁,雄姿英發周公瑾
劉禪:不曾思蜀,只緣身在此間樂
兩晉
晉武帝:驕奢淫逸,荒唐天子荒唐臣/100
晉惠帝:白痴皇帝,無食何不吃肉糜/102
司馬倫等:八王之亂,自相殘殺何太急/104
司馬睿:始建東晉,王與司馬共天下/107
苻堅:投鞭斷流,驕兵必敗古今同/109
南北朝
南朝劉宋:暴虐淫亂,劉宋帝室最荒唐/114
北魏孝文帝:文治楷模,孝文帝拓跋宏/116
高洋:有才無德,空能快刀斬亂麻/118
梁武帝:篤信佛法,梁武帝捨身佛寺/119
陳後主:荒淫無道,但作玉樹後庭花/121
隋朝
楊堅:再現一統,辛苦只為天下計/126
楊素:廢立太子,楊素矯詔亂江山/128
楊廣:雄心大欲,亦功亦過大運河/131
李密:瓦崗起義,群雄聚起亡隋朝/133
唐朝
李淵:李淵起兵,更見世民另一面/138
建成、元吉:玄武門外,弟兄相煎何太急/139
李世民:房謀杜斷,更因魏徵明得失/141
武則天:獨步古今,一代女皇武則天/144
唐玄宗:開元盛世,明君賢相兩相宜/146
楊玉環:香消玉殞,此恨綿綿無絕期/149
牛朋李黨:朋黨之爭,唐王朝雪上加霜/151
五代十國
李存勖:荒唐天子,皇帝伶人李天下/154
石敬瑭:嘆石敬瑭,甘當契丹兒皇帝/156
馮道:官場奇蹟,長樂老臣事五朝/158
李煜:失國愁緒,恰似春水向東流/160
北宋
趙匡胤:陳橋兵變,趙匡胤建宋代周/164
宋太祖:謀釋兵權,一杯薄酒藏玄機/167
宋太宗:燭影斧聲,太祖之死有蹊蹺/169
南宋
宋高宗:偏安一隅,直把杭州作汴州/174
岳飛:精忠報國,可嘆屈死風波亭/176
賈似道:蟋蟀宰相,誤圖專權留罵名/178
文天祥:一代名相,留取丹心照汗青/180
元朝
成吉思汗:一代天驕,功在建立蒙古國/184
忽必烈:吞金滅宋,忽必烈建立元朝/185
耶律楚材:功定八荒,堪稱為北國臥龍/187
紅巾軍:水深火熱,石人一出天下反/189
明朝
朱元璋等:幾代明君,庶乎又見盛世來/194
鄭和:顯耀國威,三寶太監下西洋/196
明神宗等:明末混亂,猶記後宮三大案/198
魏忠賢:稱九千歲,八千女鬼亂朝綱/200
袁崇煥:自毀長城,崇禎錯殺袁崇煥/202
清朝
康熙:智擒鰲拜,清聖祖自此親政/206
雍正:箕豆相煎,自古無出其右者/208
文字獄:臭名昭著,只因大興文字獄/210
和坤等:大清名臣,和坤劉墉紀曉嵐/212
百日維新:戊戌變法,去留肝膽兩崑崙/214
宣統:大清末帝,封建皇朝至此完/216

精彩書摘

大禹:勞苦功高,三過家門而不入
傳,在遠古時代,黃河流域有兩個著名的部落,即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後來這兩個近親部落結成了部落聯盟,統一了中原地區。軒轅黃帝取得了在中原的統治地位,他和炎帝一起成為中華民族在觀念習慣上共同信奉的祖先。
傳說中被人廣為傳頌的堯,是黃帝的後代。堯在位的時候,洪水滔天,浩浩蕩蕩,淹沒土地,沖毀房屋,人民苦不堪言。堯召集部落首領商量治水之策。有的首領推薦鯀去,堯採納了這個意見,任命鯀去治水。鯀採用了“水來土擋”的方法治水,用石頭和泥土壘成堤壩把洪水攔住,可這樣做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患,鯀治水九年,勞而無功。
堯帝死後,舜繼承了帝位。見鯀治水無功,就把他流放到羽山,後又任命鯀的兒子禹接替鯀的事業,繼續治水。
關於禹的出生,還有許多有趣的傳說。相傳,禹的母親叫修己,她吞了薏苡,就生了禹。還有一種說法是鯀死後三年,屍體不腐,有人用刀把屍體剖開,禹就出世了。
禹吸取了鯀築堤防水失敗的教訓,利用了水向下流的性質,用疏導的方法來治水。他帶人按照地勢的高下,把漫溢的洪水分別引入一定的水道,使大家得以在平地上安居下來。他還帶領大家開溝渠,便利了農業生產。他和人們一起勞動,日夜不輟,吃則野果粗糧,穿則破衣爛衫,住則荒郊野外。
他的手和腳都起滿了繭子,由於長年浸泡在水中,他的腳趾甲都脫光了,腿上的汗毛也都磨掉了。其中最令人感動的,還是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禹娶塗山氏之女為妻,四天后即離家去治水。第一次路過家門時,屋子裡傳出嬰兒哇哇的哭聲,這是妻子剛剛生下兒子啟的聲音。禹很想衝進家門,看看自己的親生骨肉,可到底還是忍住了,匆匆而去。第二次經過家門時,妻子抱著兒子站在家門口,禹只是遠遠地望著,滿懷深情地朝妻子揮了揮手便又上路了。第三次路過家門口時,啟已經十來歲了。禹只是在家門口摸了兒子的額頭,便又遠行,仍未邁進家門一步。
禹窮十三年之功,先把九條大河疏通,將洪水引入大海,又開通各處支流,將原野上的積水排除,終於平定了水患。禹勞苦功高,在部落中建立了崇高的威望,受到人們的崇敬,被稱為“大禹”。
舜帝生前,即宣布大禹為接班人。舜帝死後,大禹過了三年的服喪期,即辭去帝位,將帝位讓給舜帝的兒子商均。但是,大禹治水成功,威望極高,諸侯們都不同意商均即位,又見大禹謙遜淡泊,功成身退,都去朝拜大禹而遠離商均,所以最後大禹即位為王。
當然,並不是說大禹是因為“三過家門而不入”這樣的細節才最終即位為王的,但這個細節卻充分體現了他的勤勞執著、為公忘私。這些優秀的品質以及在此基礎上為治水所做的卓越貢獻是他得以建立崇高的威望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到後來為諸侯所認可的基本前提。大禹最終成為遠古大同時代的最後部落主。
禹年老時,選定部落首領、輔佐他治水有功的皋陶為接班人。不想皋陶先大禹而死,於是伯益又被推選出來作為禹的繼承人。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啟不願向伯益朝拜,而是在夏部落的推舉下自立為王。啟繼禹位,破壞了部落聯盟的民主推選制度,自然遭到包括伯益在內的一些部落首領的反對。經過多年的戰爭,伯益兵敗被殺。有扈氏指責啟的做法,啟派兵征伐,大戰於甘,有扈氏戰敗被滅,其成員被罰做“牧豎”。這樣“父傳子,家天下”的王位世襲制就代替了大同時代的禪讓制,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最終建立起來。
禹的時候,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進一步明確,交換關係逐漸增加,等級觀念和私有觀念在人們的腦海中日益牢固,原始社會的生產關係已然在悄悄地解體。啟作為夏朝的實際建立者,不能不說是承其父大禹之餘蔭,也難怪有的人把大禹視做夏朝的開國之君。
杼:一代名王,發明甲衣
杼是夏朝的第七代帝王,被認為是能夠繼承大禹的一代名王,為夏朝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這不朽功勳,卻還要從他的一個小小的發明說起。
啟取得了王位以後,並無太大作為,而是整日沉醉於飲酒、打獵、歌舞。啟的兒子太康即位,更是不問政事,曾經和幾個家屬接連幾個月到洛水北岸打獵不回朝,引起了夏民的怨恨。有窮氏的后羿趁機起兵,趕走太康,自立為王。
后羿善射,傳說中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即是寫他的,但他在政治方面卻很昏庸。他對政事不聞不問,又任用寒浞主持朝政。寒浞奸詐,收買后羿的親信將后羿殺死,取而代之,奪得了最高統治權。
太康失國外逃,死後傳弟仲康,仲康傳兒子相。相先後被羿和寒浞攻殺,在帝丘避難時,寒浞派兵攻打,當時相的妻子後緡已經懷孕,在僕人的幫助下從牆洞爬出,逃歸母家有仍氏,生子少康。少康長大後,做了有仍氏的牧正,學管畜牧,被追殺,又逃到舜的後裔有虞氏那裡,當了有虞氏的庖正。有虞氏部落的首領虞思,把兩個女兒嫁給少康。後來,少康集合親信部落,整頓隊伍,積蓄力量,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復國運動。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少康終於恢復了帝位,並鞏固和壯大了夏朝。這在歷史上被稱為“少康中興”。
杼是少康的兒子,發明了用於防禦的甲。在當時的冷兵器時代,有了防禦用的甲,就可以有效地抵制敵人的進攻,保護自己,實際上等於變相地增強了自身的軍事實力,夏朝也因此而擁有了一支比較強大的武裝。
由於杼的這個發明是針對射箭而產生,因此,在與人交戰時自然可以避其鋒芒,克敵制勝,也就掌握了戰鬥的主動權。杼在覆滅寒浞的戰爭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也使夏朝得以徹底肅清了寒浞及其殘餘勢力。杼即位後,戰功卓著,各部落陸續歸附夏朝,有的部落甚至還接受了夏朝的爵位,稱臣入貢。通過杼的努力,夏朝的發展達到了新的鼎盛時期。
杼是一位十分能幹的帝王。他繼承了父親少康的事業,鞏固了“少康中興”的成果,對於夏朝的發展與鼎盛,可謂功不可沒。
夏朝歷經“太康失國”、“少康中興”,自杼以後,沒有什麼有作為的英明君主出現,似乎也沒有發生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在平淡的歷史進程中,夏朝也逐漸由興盛走向滅亡。

前言/序言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宛如一部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人間正劇。其間或有天朝的盛衰興替,或有人生的苦辣酸甜,或有相互的勾心鬥角,或有彼此的悲歡離合。有卑鄙無恥的跳梁小丑,也有頂天立地的英雄豪傑,有充滿智慧的先賢聖哲,也有默默無聞的平頭百姓。太多太多的傳奇,至今仍然讓人盪氣迴腸。閱讀歷史,可以銘記過去,更可以啟迪人生。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歷史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中華文明的興替流變。一輩又一輩的祖先們,將這部興替流變史演繹得精彩紛呈,不僅築就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培養了勤勞善良的民族性格,而且增強了整箇中華民族的民族自豪感、歸屬感、認同感。忘記過就意味著背叛,背叛過去又如何面向未來?正如章太炎先生所說:“夫讀史之效,在發揚祖德,鞏固國本,不讀史則不知前人創業之艱難,後人守成之不易,愛國之心,何由而起?”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該,甚至說有義務追溯歷史,牢記歷史。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逝者如斯,演繹歷史的人們早已遠去,大概永遠也沒有機會對自己親歷的歷史再說些什麼。作為後來者,我們卻完全可以置身“廬山”之外,以旁觀者的視角從歷史之中汲取營養。歷史的價值在於真實,謂之真實,正是因為它是人性的流露,因而可以說,歷史的經驗給了人性最為直接的考察和分析。實踐是認識的最終來源,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借鑑歷史的經驗,少走甚至不走彎路,這就是歷史的智慧,人生的啟迪。從這個意義上講,追溯歷史、牢記歷史固然重要,總結歷史、品味歷史更屬必然。
可見,閱讀歷史不僅富於意義,而且富於享受。
關於天朝的興盛,例如商朝,之所以能夠取夏朝而代之,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夏桀暴虐而商湯仁德。他的仁愛不僅體現在家國大事之中,更在一些細枝末節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著名的“網開三面”的故事,使商湯的仁德慈愛極大地籠絡了人心,也難怪人們發出“湯德至矣,及禽獸”的讚嘆了。後來人們爭相歸附,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關於天朝的衰亡,不妨仍以商朝為例。其末代暴君商紂王罪惡滔天,罄竹難書,可本書的著眼點是與他有關的兩件小事,其一是開始使用象牙筷子,其二是喝酒喝得忘記了日子,事情雖小,可都是朝綱廢弛的具體體現,箕子(商紂王的叔父)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兩個細節,並且據此準確地預言了商朝的最終命運。
白駒過隙,轉眼千年,雪泥鴻爪,歲月留痕。昔人已去,萬事成空,我們只有循著這些細枝末節去探究、去尋找、去靠近、去還原,去近距離地感受歷史的體溫與氣息。宛如沿著依稀“印記”,整理出一條分明“路”,將這些“印記”與天朝命運緊密聯繫起來,為我們閱讀歷史、感受歷史、品味歷史、總結歷史提供了新視角和新思路,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閱讀興趣。
這些所謂的“印記”,有的是家喻戶曉的典故,有的是情節曲折的事件,有的是成語俗話的淵源,有的是發人深省的現象。將這些“天朝印記”置於宏大的歷史背景之中去,並將其與天朝命運聯繫起來,不僅可以使我們熟知“印記”本身,更能夠加深我們對歷史發展軌跡的認識與理解。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留下的是揮之不去的印記。歷史不僅僅是鏡子,更是富於美感的藝術;閱讀歷史不僅僅是積累知識,更是對人性的敲打和對人生的反思。閱讀歷史,就是要銘記過去,啟迪人生;就是要汲取營養,滋潤心靈;就是要立足當下,放眼未來。祝願讀者通過讀史體會世間滄桑,更能獨具慧眼,參透歷史中的智慧。
書中謬誤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