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谷

天府新谷

天府新谷位於成都天府新城核心地帶,始建於1994年,最初是四川省各大專院校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孵化培育了大批科技型企業。

新谷簡介

天府新谷 天府新谷

天府新谷 位於成都天府新城核心地帶,始建於1994年,最初是四川省各大專院校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孵 化培育了大批科技型企業。2001年被成都高新區管委會首批認定為科技企業孵化器,2005年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成為全國首家純民營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國家經濟成長方式發生根本性變革,科技自主創新成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天府新谷在國家科技部、省市區各級政府及主管部門的領導、關懷下、天府新谷得到了長足發展,隨著成都市創建天府科技新城戰略的高速推進,2008年天府新谷成功舉辦科技孵化創新模式研討會,共同探索新形勢下天府新谷科技創業孵化社區模式,形成了初步的整體戰略策劃與規劃的思路,確立“創造新思想、新科技、新企業的地方” 的核心理念,共同打造天府新谷——探索中國首家純民營創業孵化社區。

天府新谷建成的孵化大樓及服務設施總面積達27萬平方米,充分發揮企業化運作的優勢,為企業提供創業、研發、成果轉化、投融資等方面的服務。天府新谷現有在孵企業292家,行業包括了軟體及服務外包、電子信息、新材料、機電一體化等領域,天府新谷現已入駐一批包括“東軟集團”、“上海征途網路”、“新加坡星和移動通訊”、“豐特網路”、“東銀信息”、“成都科來軟體”等知名的科技企業;吸引了包括“中國電信”、“順豐速運集團”等世界500強在內的企業集團入駐。天府新谷充分實現了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的聚集。

天府新谷創立15年來,累計孵化企業450餘家,畢業企業135家,轉化科技成果183項,為社會提供了8000餘個就業崗位,為國家和地方財政創造了豐厚的稅收。歷年來在孵企業中有38家公司獲高新技術企業認證,26家公司獲得國家及地方創新項目資金支持,支持資金約2000萬元。2007年天府新谷出資3000萬元成立“成都興創智投資擔保有限公司”,與多家商業銀行全面合作,大力開展投融資服務,為科技型企業解決了融資難的瓶頸問題,大大提高了園區企業的成長能力。同時,天府新谷設立總額達500萬元的創業投資基金,制定了“335+3”創業投融資計畫,與風險投資、投資基金等機構開展廣泛的合作,篩選優勢項目企業,對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企業進行包括股權投資在內的各種形式的投資,支持了一大批科技型企業不斷成長、健康發展。

天府新谷總投入近10億元打造科技創業孵化園區,園區占地面積118畝,總規劃建築面積近40萬平米,預計2013年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園區集科技孵化、園區運營、金融服務三大功能;構建以企業孵化、總部經濟、技術平台、酒店公寓、休閒娛樂五大板塊,形成一個集工作、生活、創業、休閒、娛樂於一體的創業人社區。天府新谷逐步形成以軟體、服務外包、數字新媒體、3G等高新技術為主的科技孵化園,以承接成都高新區產業發展,並與之形成導向明晰的高新技術產業鏈。

根據國家十二五發展綱要對科技孵化器的要求,天府新谷制定了“五三一”戰略發展規劃,即五年發展總體規劃、三年發展的中期計畫和一年發展細化目標。

天府新谷用五年的時間,打造成全國具有先進水平和水準的孵化社區,形成以現代服務業和總部經濟為核心、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以強大的科研孵化為基礎的現代化孵化社區在科技企業孵化事業的道路上,探索發展模式,豐富孵化內涵,突出創新特色;在科技孵化園的建設、運營、風險投資等方面形成相當成熟、穩定的業態;用三年時間基本實現管理現代化,大膽探索市場化運作方式,為實現天府新谷五年總體規劃的夯實基礎; 從2011年開始用一年的時間,深化三輪驅動的孵化概念、強化“三齒輪”運轉模式,以孵化器開發建設推動孵化器運營、以孵化器運營良好的贏利水平有效支撐風險投資、以卓有成效的風險投資推動孵化器開發建設,全面提升孵化器運營水平和抗風險能力,為實現天府新谷的“五三一”發展綱要所確立的發展目標奠定殷實的物質基礎。

天府新谷行車路線

公交26、93、84、115、801、76、815、503、533、91等在市醫院站或益都大道府城大道路口下,石羊公交站距離項目500米,項目距火車南站立交橋800米,距成都雙流國際機場15分鐘車程。

成都海峽教育科技產業開發有限公司

海峽教育科技園 海峽教育科技園

成都海峽教育科技產業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中小企業孵化園,是集科技企業孵化和科技成果轉化的產業基地。成都市溫江區人民政府和成都海峽兩岸科技產業園管委會聯合授予 “中小企業創業示範基地”的稱號,2008年成都市經濟委員會授予“四川省小企業創業基地”的稱號。

園區占地面積330餘畝,分A區、B區、C區,總建築面積近20萬平米,A區將建成智慧型化的孵化大樓、標準生產廠房及生活配套設施近4萬平方米,於2006年建成並投入使用;B區和C區正在建設中。全部建成投入經營後,全園在5年內預計引入企業160多家,園內企業實現年產值約8億元,實現年利稅8000萬元,解決就業人員6000人左右,為當地經濟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繁榮作出貢獻。

成都海峽兩岸科技園是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工業向園區集中”的主要基地,中小企業園正是順應了土地集約化利用和管理的要求並整合資源。隨著商業地價的不斷攀升,工業用地很快走向招、拍、掛,企業用地門檻進一步提高,中小企業必然進入園區,特別是進入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中小企業的首選。

海峽中小企業科技園是以中小企業為服務對象,通過將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管理、市場等各種資源加以整合和集成,形成資源的最佳化配置;為入孵企業提供研發、中試生產、經營、辦公場所和共享設施,提供政策、管理、法律、財務、融資、市場推廣等方面的諮詢和培訓,在研發與生產之間發揮“接力”作用,幫助在孵企業把握市場,提高市場競爭力,從而降低企業的創業風險和創業成本,提高企業的成活率,使中小企業加速成長,儘快產業化、規模化,為社會培養成功的科技企業和企業家,為國家級海峽兩岸科技園提供大量的產業化企業。

園區是全額吸收民間資金興辦的中小企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是民間資金轉變為民間資本的大力實踐。園區積極回響成都市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號召,深入落實“三個集中”的戰略決策,讓有發展前景的企業向園區集中,為地方經濟結構的調整及“三農”問題的妥善解決做出積極的貢獻,同時實現中小企業科技園的經濟社會價值。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中,成都海峽中小企業科技園將發揮優勢,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成都海峽高新農業科技孵化園

海峽高新農業科技孵化園 海峽高新農業科技孵化園

成都海峽高新農業科技孵化園位於新津國家級台灣農民創業園(A區),由全國首家民營國家高新技術創 業服務中心——成都高新區教育科技產業園投資建設,是集現代農業科技研發、科研企業孵化、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產品行銷展示、休閒農業觀光體驗等功能為一體,立足成都、輻射全國的生態花園式農業科技孵化園。園區的功能定位為“一中心、三基地”。即:農業中小科技企業孵化中心,農業企業西南展示行銷基地,農業高科技企業的成果推廣基地,高新農產品加工生產基地。園區將是海峽兩岸現代農業技術組裝集成的載體,市場和農戶連線的紐帶,現代農業科技的輻射源泉,農業人才培養和技術培訓的重要基地。

園區規劃用地390畝,分A、B兩個區,A區占地面積187畝,B區占地面積203畝。交通便利,離成都市中心只有30分鐘車程;環境優美,緊鄰“水城新津”之“內環水系”,與規劃面積500餘畝的天然湖泊為伴,是“水城新津”的一顆閃亮的明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