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女散花圖

天女散花圖

天女散花圖,徐悲鴻作品,作品中一片雲海中升騰而出的天女,人物莊嚴菩薩相,妙麗藐神姿,給人一種詩意想像。是徐悲鴻為程硯秋而繪,作於1918年年底,作為程硯秋拜梅蘭芳為師的拜師禮物。

(圖)天女散花圖天女散花圖

1918年年底,徐悲鴻程硯秋繪了兩幅畫,其中一幅就是梅蘭芳天女散花圖,作為程硯秋拜梅蘭芳為師的拜師禮物。

內容

梅畹華,是梅蘭芳原名,當時人稱畹華大師。在《天女散花》這齣創新戲目中,梅蘭芳敢走前人未走之路,第一次突破程式的束縛,在京劇中糅進了綢舞。伴隨激越的琴弦與鼓點,大紅長綢在檯面上伸展翻卷,觀眾無不報以熱烈的掌聲。碎步小走的女性形象,竟然也能大起大落、狂放不羈!徐悲鴻將綢舞的飄逸瞬間在宣紙上定格。

在徐悲鴻《天女散花圖》中,一片雲海中升騰而出的天女,俏麗的臉部是西洋寫真畫法,眉眼神態呼之欲出,給人一種詩意想像。但是天女的服飾與花紋,則用了國畫的勾勒手法,似乎隨舞飄動。徐悲鴻題款:花落紛紛下,人凡寧不迷,莊嚴菩薩相,妙麗藐神姿。戊午暮春為畹華寫其風流曼妙、天女散花之影。

背景

(圖)梅蘭芳《天女散花》劇照梅蘭芳《天女散花》劇照

台灣雄獅圖書公司1978年出版的《中國近代寫實繪畫奠基者——徐悲鴻》一書中,對徐悲鴻1918年在北平的活動,有以下的評論:“經康有為介紹,到北京去找康的大弟子羅癭公。”“羅癭公當時在北京即以捧戲子出名,徐悲鴻寄食他的門下,自然也要跟著混進這一腐敗沒落的圈子。徐悲鴻曾經為梅蘭芳畫過一張《天女散花圖》,羅癭公題的詩:‘後人慾識梅郎面,無術靈方可駐顏。不有徐生傳妙筆,焉知天女在人間。’這是標準無聊文人的趣味了。”

羅癭公牽線搭橋的一段佳話,蔣碧微在《我與悲鴻》的書中曾不屑地寫成“為戲子捧場”。而把梅蘭芳這樣的京劇藝術家看作“戲子”,似乎仍是下九流的角色,不是陳腐之極,就是知識欠缺。何況蔣碧微如此形容梅蘭芳,已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京劇在國際上被視為中華國粹,在台灣也備受推崇,梅蘭芳早已是舉世公認的京劇表演大師。

但是很不幸,無知者不只在海峽對岸。“文革”動亂,也有人把梅蘭芳罵成“戲子”,這幅畫被人從梅家老宅牆壁拆下劫走。所幸“文革”結束,這幅畫竟在某個倉庫角落被發現,幸運地躲過滅頂之災,而今陳列在梅蘭芳紀念館。

徐悲鴻也喜歡唱京劇,有時畫畫,畫得高興了,他會哼幾句。有一回在北平家中聚會,徐悲鴻一時興起,唱了一段京劇老生西皮二簧,味道醇正,中氣十足,在座的朋友大驚。徐悲鴻說,畫畫要很熟練,就好像唱戲,熟能生巧,巧能成精。徐悲鴻的話簡單,有的人覺得沒什麼意思,但喜愛京劇的人,就會有無限感慨,知道徐悲鴻用京劇來比喻畫畫,“我畫畫,跟梅蘭芳唱戲一樣,熟練才能精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