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實義與中國學統:文化互動與詮釋

天主實義與中國學統:文化互動與詮釋

宗教理論與概況《天主實義與中國學統:文化互動與詮釋》將利瑪竇利用儒家解釋天主教義的《天主實義》作為跨文化研究的範本,用伽達默解釋學理論來處理文本的“前見”與“效果歷史”,開創了一種新的解讀文本的有效視角。 試圖在兩個具有相關性的文本間建立一個對話的空間,使文本的閱讀和詮釋成為一個文本間的協商和交流過程。 本書將利瑪竇的《天主實義》作為跨文化研究的範本,用伽達默解釋學理論來處理文本的“前見”與“效果歷史”,不失為一種解讀文本的有效視角。

圖書信息

作 者:張曉林 著 叢 書 名:出 版 社:學林出版社ISBN:9787806689042 出版時間:2005-05-

01 版 次:1 頁 數:382 裝 幀:平裝 開 本:32開 所屬分類:圖書 > 宗教 > 宗教理論與概況

內容簡介

《天主實義與中國學統:文化互動與詮釋》將利瑪竇利用儒家解釋天主教義的《天主實義》作為跨文化研究的範本,用伽達默解釋學理論來處理文本的“前見”與“效果歷史”,開創了一種新的解讀文本的有效視角。試圖在兩個具有相關性的文本間建立一個對話的空間,使文本的閱讀和詮釋成為一個文本間的協商和交流過程。
明清之際天主教耶穌會士來華傳教之歷史,近幾十年來已在中國近古史、基督教在華傳教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等學術領域引起相當的重視,有關的研究主題與成果頗為豐富。大致而言,這些研究都從巨觀的歷史視野入手,或者將重心放在天主教“神學”與中國“經學”遭遇的思想史領域,或者分析闡述耶穌會在華傳教的成敗得失,也有的從中西文化之相遇和碰撞的角度觀察這段歷史,認為兩種文化問實有難以兼容的巨大差異。迄今為止,在華語學界,尚鮮有人對具代表性的傳孝吐著述本身進行專門而又深入的解讀,張曉林博士對於利瑪竇《天主實義》的闡釋與分析,可說是從經典文本出發進行思想史研究的可貴探索。
在基督宗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遇的過程中,利瑪竇是一個繞不開的重要人物。儘管自他的時代以來,對於他的傳教策略就有很大的爭議,但不能否認的是,利瑪竇頗為敏銳地認識到,儒家思想與價值觀在那個時代的中國社會居難以取代的核心地位,因此,他才自覺地藉助中國本土資源,以古代儒家經典中的“上帝”、“天”等概念來闡述天主教教義,試圖說明“上帝”概念早就為中國人接受,而天主教信仰也並不與儒家傳統相悖逆。《天主實義》正是利瑪竇藉先儒經典及傳統之助,以對話形式撰著的天主教“教義問答”。該書的獨特之處在於,當它試圖融合基督教和儒家兩種傳統時,也對兩者同時進行了修正,以使基督教信仰能更好地被中國人所接受。正是在利瑪竇對兩種傳統所作的融合與修正的基礎上,後來的儒者基督徒楊廷筠等人發展出了荷蘭漢學家許理和(ErikZurcher)所謂的“儒家一神論”(ConfLicianMonot‘heism)。“儒家一神論”對先秦儒家思想和被稱為“新儒家”的宋明理學傳統都有所繼承與吸收,但它在選擇性地接受基督教教義後構成了一種新型態的宗教。儘管這一思想趨勢由於種種歷史機緣沒能成為主流,但它對其後儒學發展帶來的影響可能需要重新給予定位與評價。
本書將利瑪竇的《天主實義》作為跨文化研究的範本,用伽達默解釋學理論來處理文本的“前見”與“效果歷史”,不失為一種解讀文本的有效視角。筆者研究希伯來聖經多年,深感在經典文本間進行跨越式閱讀(CROSS~text。ualreading)的啟發性。“跨文本閱讀’’試圖在兩個具有相關性的文本間建立一個對話的空間,使文本的閱讀和詮釋成為一個文本間的協商和交流過程(aprocessofnegotiation)。《天主實義》同樣可以被置放在這樣的詮釋框架中進行另一角度的解讀,例如,將其與楊廷筠的護教著作互動閱讀,或能更好地觀察“儒家一神論”的發展脈絡。
·查看全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