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大學軟體學院

大連理工大學軟體學院

大連理工大學軟體學院是大連理工大學所屬的十九個學院之一,是“十五”的第一年即2001年1月成立的,是經國家教育部和國家計委聯合發文批准成立的35所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之一,是大連理工大學根據國家“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戰略決策,以學校雄厚的多學科師資隊伍為依託,以推動軟體產業快速發展為目標而成立的學院。

基本信息

大學介紹

大連理工大學(英語: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UT),

創立於1949年4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創立的一所正規高等院校。現址位於中國遼寧省大連市高新區和西崗區,盤錦校區位於遼寧省盤錦市,軟體學院位於大連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大學,是中國211工程及985工程重點建設大學。

以培養精英人才、促進科技進步、傳承優秀文化、引領社會風尚為宗旨,秉承了“海納百川、自強不息、厚德篤學、知行合一”的精神,“求知問真、追求卓越,修身以悟道、引領新未來”的理念,致力於創造、發現、傳授、保存和套用知識,勇於擔當社會責任,服務國家、造福人類。

學校1949年4月建校時為大連大學工學院;1950年7月大連大學建制撤銷,大連大學工學院獨立為大連工學院;1960年被確定為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1986年設研究生院;1988年更名為大連理工大學;1995年起由教育部與遼寧省、大連市共同建設;1997年起全面開始“211工程”建設,教育部、遼寧省、大連市共建大連理工大學;2001年啟動實施“985工程”建設,教育部、遼寧省、大連市重點共建大連理工大學;2003年被中央確定為中管幹部學校;2006年中央依託大連理工大學成立中國大連高級經理學院。2012年正式啟動領軍型大學建設工程。2012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建設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該校區依照“統籌規劃、錯位發展、堅持標準、創新模式”的指導思想建設,與主校區同標準、同檔次、同水平辦學。

學校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學校本科生教育與研究生教育並重,已形成以理工為主,理、工、經、管、文、法、哲、藝術等協調發展的多學科體系。學校設有工商管理碩士(MBA,含EMBA)、公共管理碩士(MPA)、建築學、工程碩士等十個類別專業學位授予權以及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予權。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4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6個等。

學校科研工作具有較強實力,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等。2001年以來,學校共獲國家級科技獎勵33項,省部級科技獎勵302項。

學校廣泛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現與24個國家和地區的188所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穩定的交流與合作關係,聘請名譽教授、客座教授320人。

學校抓住國家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建設高水平大學等一系列重大發展機遇,以“985工程”、“211工程”、“領軍型大學建設工程”為牽引,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深入實施《大連理工大學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和《大連理工大學“十二五”發展規劃》,努力把大連理工大學建設成為國內高水平大學第一方陣的領軍大學,建設成為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學院介紹

學院名稱

學院正門 學院正門
學院院徽 學院院徽

中文:大連理工大學軟體學院

英文:School of Software Technology,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縮寫 SSDUT)

辦學條件

學院圖書館 學院圖書館

大連理工大學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區管委會並無償劃撥土地1180畝,學校先後投資近3億元用於開發區校區軟體學院建設,建成教學樓(39725平方米)、信息中心及圖書館(32317平方米)、綜合辦公樓(10724平方米)、體育館(8778平方米);學生公寓(32174平方米)和食堂(9294平方米)等約14萬平方米的建築物;同時建成校園道路,各種輔助管網,校園綠化,標準塑膠運動場等。

學生情況

軟體學院有全日制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培養層次。截止2014年4月,共有在籍學生5468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993人。

本科生面向全國由大連理工大學統一招生,年計畫招生720人。其中軟體工程日語強化專業單獨招生,年招生240人。學制均為四年。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年計畫招生200人左右。

學院從2002年至今共招收培養各類學生15000餘人,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高於97%,工程碩士(全日制)就業率達98.5%以上,畢業生分布北京、上海、大連、深圳、廣州等城市以及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主要就業於IBM、博涵前鋒科技有限公司、花旗軟體有限公司、東軟軟體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計算機軟體與技術服務總公司、畢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SAP公司、中國惠普有限公司、甲骨文科技有限公司、大連華信計算機技術有限公司、埃森哲、松下公司、北京用友軟體股份有限公司、長春徑點科技有限公司等國內外知名企業。

教職工情況

經過幾年的迅速發展,現已具備了相當的規模和實力。截止至2013年,擁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師為骨幹、專兼職相結合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共有專兼職教師180餘人。

專業介紹

本科專業

軟體工程(英語強化)

主要專業方向:軟體開發與測試、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嵌入式技術、數字媒體技術、金融信息管理。

核心課程:計算機組織與結構、C程式設計、算法與數據結構、作業系統、編譯技術、資料庫系統、軟體工程等。

註:軟體工程(日語強化在2017招生中取消)

網路工程

主要專業方向:網路技術方向、網路安全方向

核心課程:計算機組織與結構、C程式設計、數據結構與算法、計算機網路、網路信息安全、作業系統等。

數字媒體技術(中外合作,隸屬於大連理工大學-立命館大學 國際信息與軟體學院)部分省份招生

主要方向:技術類、藝術類。(數字媒體技術是一個專業,技術與藝術只是根據選課側重不同,專業定位於技術)

核心課程:計算機組織與結構、C程式設計、數據結構與算法、計算機網路、網路信息安全、作業系統等。數媒專業還有一些其他的選修課,如:計算機圖形學、設計導論、多媒體互動設計等。

軟體工程(中外合作,隸屬於大連理工大學-立命館大學 國際信息與軟體學院)(部分省份招生

主要方向:軟體開發與測試、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嵌入式技術、數字媒體技術、金融信息管理。

核心課程:計算機組織與結構、C程式設計、算法與數據結構、作業系統、編譯技術、資料庫系統、軟體工程等。

碩士研究生專業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主要研究方向:

1、信息安全與網路理論:包括網路安全;信息隱藏與密碼學;網路挖掘技術與信息物理系統;無線網路與通信技術

2、計算技術與理論:包括計算(離散)曲面及CAG/CAD;科學/高性能/格線/雲/計算理論與套用; 可信計算理論與套用

3、系統理論與智慧型處理技術:包括圖像處理技術; 嵌入式系統理論;IT服務科學與數據處理技術。

軟體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軟體工程理論、軟體工程管理、軟體服務工程、軟體工程工具和方法、軟體項目管理、嵌入式系統與圖像處理、網路技術與信息安全

核心課程:算法分析與設計、高級計算機網路、軟體項目管理、面向對象技術、分散式資料庫、網路安全等。

博士研究生專業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機軟體與理論。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網路安全與計算技術。

學科建設

以平台、項目、成果、團隊開展產官學研的深入合作,學院下設六個研究所:

數據科學與數字信息服務研究所

(1)幾何計算與數字媒體方向: 重點研究幾何計算與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視覺與圖像處理,多媒體技術與虛擬現實,數字內容生成與管理等。

(2)大數據科學與工程方向:重點研究大數據科學基礎理論,大數據工程(包括大數據感知與獲取,大數據存儲與管理等),雲存儲,網路數據科學(網際網路,社交網路)等。

(3)計算智慧型方向:重點研究智慧型計算方法,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搜尋引擎,海量數據檢索及各類算法在雲計算模式下的實現等。

(4)信息系統與服務科學方向:重點研究服務科學(服務方法體系,服務需求工程,服務生命周期管理),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信息系統建設,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教育信息化,金融信息化等。

高性能計算研究所

(1)高性能計算:重點研究新型計算機體系結構、分散式並行計算、多核和眾核技術、動態可重構計算機系統、雲計算等。

(2)可信計算:重點研究高可信嵌入式軟體(嵌入式軟體形式化分析與驗證、可信軟體環境構造與驗證、可信軟體開發工具和運行支撐平台及環境)、嵌入式系統容錯技術、網路嵌入式系統的可信技術等。

(3)嵌入式計算:重點研究嵌入式處理器設計、嵌入式系統軟硬體協同設計方法、嵌入式系統資源管理與調度、嵌入式作業系統設計、低功耗與系統節能技術等。

(4)嵌入式系統套用:重點開展面向領域(無線感測器網路、生物醫學、汽車電子、移動終端等)的嵌入式系統設計套用。

軟體安全與信息安全研究所

(1)信息安全理論與技術:其研究內容包括網際網路安全技術和基於特徵的身份認別技術,信息隱藏、系統安全、安全協定、高可信無線通信協定、硬安全機制(數字簽名、信息認證、數據加密、隱私保護、授權模型、秘密共享等)、軟安全機制(信任模型與信譽系統、合作理論、主體(社區)行為演化機制等)、安全測評技術、雲安全。

(2)軟體安全:軟體安全是使軟體在收到惡意攻擊的情形下依然能夠繼續正確運行及確保軟體被在授權範圍內合法使用。其研究內容包括防止軟體盜版技術、軟體逆向工程技術、授權加密技術、防篡改技術、軟體水印技術(靜態水印及動態水印)、代碼混淆技術以及虛擬機保護技術等。

(3)社交網路和無線網路及其套用: 其研究內容包括社交網路及其安全性、社會計算及情報分析,雲計算、社交智慧型系統及其安全性、無線網路及其安全性。

(4) 高端軟體:高端軟體是軟體技術的關鍵和核心, 本研究所開展面向領域和產業(如:醫療、手機與通信、網路安全、重大工程、物聯網、雲計算、無線感測網路等)的各種高端軟體(包括安全軟體)的開發與套用。

泛在網路與計算研究所

(1)網路科學:利用網路來描述物理、生物和社會等一些自然現象,研究這些現象的規律和預測模型的科學理論與方法;研究大規模複雜網路中的數據處理理論與算法;研究複雜網路,社會網路分析與挖掘,生物網路等。

(2)物聯網與雲計算:研究物聯網感知與識別技術,物聯網跨層協定與路由理論算法與技術,物聯網中基於雲計算的數據分析與算法,高效、大規模、完全自組網算法和相關智慧型化算法,多種接入方式兼容技術,異構網路發現、識別、網際語義理解技術等。

(3)移動網際網路:研究移動網際網路的理論和技術,移動媒體,移動感知,移動自組網,移動雲計算,社會計算等。

(4)智慧型系統與套用:研究仿生算法,智慧型化事件監控與反應技術,設備間隱私保護技術,針對物聯網開發的智慧型隔離技術,研究面向具體行業套用的智慧型專家系統。

軟體工程理論與技術研究所

(1)軟體體系結構:重點研究體系結構設計與軟體質量,軟體變更與體系結構維護,體系結構重構,模型驅動的方法和工具,軟體系統的質量評估,軟體產品線工程等。

(2)軟體倉庫挖掘:重點研究軟體倉庫挖掘的方法、套用和工具,包括軟體系統分析,大型軟體的社會與開發過程模型,項目演化,缺陷預測,軟體數據結構挖掘、軟體數據獲取與存儲等。

(3)基於搜尋的軟體工程:重點研究套用最佳化方法求解軟體工程問題,其中領域方面包括項目管理與組織,需求工程,測試數據生成,回歸測試最佳化;方法方面包括面向軟體工程問題的隨機算法、近似算法和超啟發式方法等的設計。

(4)軟體自動生成與演化:重點研究領域軟體自動生成的方法、套用和工具,基於表格形式化描述的數據建模軟體自動生成、自動維護與演化;基於語義描述和定製式數據查詢程式自動生成與演化。

軟體外語研究所

(1)語料庫語言學:研究語料的自動輔碼、信息自動篩選以及提取、統計等技術,籌建學習者文本語料庫以及目標語多媒體語料庫,開展基於語料庫的語言學以及語言習得等實證研究,探討語料庫語言學研究的方法論。

(2)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利用計算機、多媒體、網路等現代信息等多元技術,創建語言的教授、學習、訓練、測試以及語言研究的輔助環境;設計網路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評估體系。

(3)情感分析與觀點挖掘:根據計算機觀察、理解和生成各種情感的能力,進行文本的情感識別和情感遷移的研究,並將其套用在意見挖掘、教學反饋、產品評論和輿情監控等方面的自然語言分析處理。

(4)軟體外語教學與研究:基於軟體學術外語寫作語料以及軟體職場口語語料,分析影響軟體外語套用的語用因素;探討ESP理論指導下的軟體專業學生口語能力發展的規律與特點;開展CBI理論指導下、學科內容為核心的職場以及面試的外語教學與研究;開展零起點軟體日語強化課程評估體系的研究、設計。

辦學特色

特色化辦學一直是大連理工大學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的辦學特色。大連理工大學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採用語言強化,軟體特色的辦學模式,大力探索國際化軟體人才培養模式。2011年,大連理工大學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開辦軟體工程(國際班)。2012年,大連理工大學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與日本立命館大學合作,試辦大連理工大學-立命館大學國際信息與軟體學院。

辦學原則

人才培養

學院以人才培養為根本,通過人才、資源引進和自主建設夯實人才培養基礎;已形成隊伍建設、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圍繞人才培養這一中心任務,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

學院以引進和培養為著力點,通過校聘和院聘方式,教師隊伍中專任教師已達到98人,專業教師隊伍學歷層次較高,具有博士學位的人數比例為84%,遠遠高出學校具有博士學位人數比例的平均值,為學院後續發展打下基礎和積攢後發優勢。由於學院是以培養工程套用型軟體人才為目的,要求教師成為高水平工程研究型人員,而大部分教師來校之前缺乏工程實踐經歷;為此,學院下大力氣加強師資培訓,讓專業教師進企業,接受企業洗禮和實踐磨練,最後帶著攻關項目回到學校,實現“完美轉身”;同時,為強化外語教學,派出外語教師出國進修提高教學水平。

由於引進CMU、SAP等國際知名教學系統,促進了軟體工程教學和雙語教學;通過加強實驗室建設、特色專業遠程教學建設和搭建科研公共資源平台,豐富了教學資源、開闊了學生視野、提升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良好條件。

以產學研合作帶動學科點增長、拓展學科領域和專業方向,使教學內涵不斷得到深化。自2003年以來學院已增設軟體工程專業、網路工程專業、大型主機專業方向、嵌入式系統專業方向、金融信息專業方向、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方向等課程,教學體系更加完善,教學內容更加科學合理。

就業工作

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創新工作體制、機制,把就業工作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方位、全過程,努力推行“打造一個品牌,加強三個結合,保證三項落實”的“一三三”工作模式。

在幾任領導的努力下,學院上下已形成就業工作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關乎學院持續發展和社會聲譽的共識。在擔任學院就業工作指導委員會主任的院長統領下,增設“對外合作副院長”一職,主抓就業工作辦、對外合作辦、實訓基地辦三大塊,形成教學副院長、學生工作副院長和對外合作副院長三位一體、齊抓共管、全員促就業的組織體系。

學院在全校範圍內較早成立就業工作辦公室,在學校管理人員崗位編制有限的情況下,學院設立院聘正科級崗位,加強工作環節和工作力度,保證工作切實有效開展。學院把每周五下午固定為就業工作聯席會議時間,落實就業工作任務開展情況,這項會議制度已堅持多年,保證了就業工作常抓不懈。為使就業工作深入、細緻、有步驟地開展,實施工作目標分解和細化,制定“一年級試探期、二年級定向期、三年級衝刺期、四年級分化期”的工作方案,目標明確、思路清晰。

就業工作絕不是孤立的一環,是整個人才培養大環境下一項重要的工作,是人才培養過程的收口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檢驗;本著這一精神,學院“釘牢”人才培養這一學校工作的中心環節,狠抓“質量”關,牢固樹立人才培養優質品牌理念;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貫徹“就業工作與學生培養工作相結合,就業工作與教學實習工作相結合,就業工作與市場需求相結合”的三結合方針,統一管理,加強指導,確保就業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務求做到就業工作“思想落實、組織落實、任務落實”。

與社會相結合

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瞄準行業發展方向進行前瞻性思考和布局,按照學生個性培養各類型適用人才,已形成“四有”“兩基地”的辦學特色,即有規模、有質量、有影響力、有特色,打造出軟體人才培養基地和軟體產學研基地。

在多年辦學經驗積累過程中,學院充分認識到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顯性表現,其內在起決定作用的仍是人才培養質量這個關鍵的隱性因素。為此,學院將教學團隊、學風建設和過程管理上狠下功夫,針對行業發展和專業特點,不斷進行教學改革、探索適合培養一流軟體人才的辦學模式。首先,紮實學生基礎知識。加強通識教育和素質教育,突出外語套用能力的培養,強化英語、日語教學,使學生四年內達到英語4級和日語國際二級水平,近幾年英語四級通過率達到98%以上,英語六級通過率達到60%以上,日語二級通過率達到90%以上;在專業教育階段,尊重學生個性發展要求,根據學生特點實施研究型、工程型、學習型模組化培養方式,人才培養針對性強。

其次,突出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校企聯手合作辦學,把企業引進課堂,把課堂延伸到企業,是學院堅定不移的辦學方式和人才培養特點;學院不斷增加經費投入,打造和開拓校外實習基地、校內學生實訓基地、高新技術展示中心、校企聯建研究生培養基地;截止至2011年,校企聯建實訓基地經費已投入300餘萬元,擬就具有開放功能的校內實訓基地和高新技術展示中心進一步投入400萬元,建成國內一流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自主學習與體驗平台。畢業生中有25%-50%的學生擔任科研助手或到實訓基地實訓,50%以上的學生直接到企業實習。

把國際“大牌”軟體生產廠家“請”到校園內設立實訓基地、學生有3-6個月教學實習課的實踐技能訓練、聘請國外專家進行專題項目授課、緊跟國內外行業熱點與國際知名企業合作搞研發等做法;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產學研相結合;不僅獲取了教學資源,充實了教學內容,解決了師資不足問題;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增強學生的科研閱歷和實踐技能,讓學生體驗職場氛圍,了解企業流程、企業文化和團隊合作的重要意義;克服了大學生普遍缺乏實踐經驗而在職場受困的不足,增添了學生就業的信心和職場競爭優勢。

實習與就業

實習和就業緊緊相扣、校企聯合培養“直銷”學生,是軟體學院走出的一條富有特色的辦學路子。

學院不斷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建立廣泛聯繫,利用產學研合作和經常走訪企業進行交流的契機,了解行業需求,開拓就業市場,培養適銷對路的軟體人才,實現畢業生高質量、高層次、高效率就業。戰略合作關係,並要求企業接收80%在企業實習的學生就業,為畢業生搭建了充分的實踐平台、提供了豐富的就業資源。2010屆學院共匯總需求信息2200個,供需比達到2.75:1。

學生在大四學年,可到有就業意向的企業進行為期一年的實習訓練,依據企業需求在企業完成畢業論文。學生在企業接受實踐訓練,不僅培養了動手實踐能力、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而且還增強主動就業意識;畢業生能夠儘早了解企業,同時“看清”自己適應的方向。金融危機期間,在軟體行業不景氣、招收名額減少、招收標準提高的情況下,學院比以往提早把學生派往企業,為畢業生與企業多次對接、實現畢業生完全、充分就業贏得了時間。2009屆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7.03%,學校平均就業率是93%;軟體學院對每一位畢業生,特別是未落位學生進行了詳細摸底,做出研判和分析,分析內容詳盡、角度多樣、挖掘透徹;學院正在加大力度對學生進行一對一幫扶,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為實現畢業生人生理想,成就畢業生上大舞台、幹大事業做出不懈努力。

機構設定

綜合辦公室

負責日常綜合性政務工作、組織安排與協調全院重大活動、教師招聘管理、檔案收發、學院整體組織協調和任務分發工作等

教務辦公室

擬定學院教學工作計畫、課程安排及教室的調度、組織教學大綱、教材和主要教學參考書的編寫審定工作等

學生工作辦公室

負責本科生招生、團委學生會工作

財務辦公室

學院報銷業務、各類費用收繳等

創新實踐基地

實訓工作、網路與電子設備、大學生創新與創業中心、高新技術展示與體驗中心和師生科研展示平台管理、引進校外企業、加強校企合作、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校園網及部分教學設施維護與實施等

對外合作辦公室

學院外事聯繫、國內、國際對外交流與合作等

後勤辦公室

學院水、電設備管理、校園綠化管理、宿舍管理、固定資產管理等

黨委委員會

黨員發展審批及管理、入黨積極分子及黨員教育、培訓管理、基層組織機構建設、黨員組織關係接轉、因公出國、出境人員的政治審查、黨校工作等

工會委員會

代表和組織教職工依法參加學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組織教職工參加各項活動等

圖書館

學校派出單位,報紙、期刊、電子文獻檢索、圖書借閱服務等

實驗中心

學生實驗管理、實驗室維護、實驗設備管理、實驗室發展與規劃、實驗教學研究等

體育館

學校派出單位,體育教學、訓練、比賽、大型活動及業餘健身活動服務等

公安科

學校派出單位,校園安全與保衛服務等

現任領導

名譽院長高文中國工程院院士。
院長羅鍾鉉主持學院全面工作。
黨委書記兼副院長胡安妮主持黨委建設管理工作、群團工會工作、教職工隊伍建設、行政管理、校友工作等。
副院長薛強主持大連理工大學-立命館大學國際信息與軟體學院工作。
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徐勝君主持本科生管理及招生、學生就業工作。
副院長郭禾主持本科生人才培養及實驗教學中心建設工作。
副院長柏建閣主持校區後勤保障及安全保衛工作。
副院長李明楚主持研究生人才培養(含工程碩士培養)與管理、研究生培養基地建設工作。
副院長江賀主持科研工作,協管學科建設工作。
副院長李鳳岐主持創新實踐基地、大學生創新實踐中心、大連理工大學軟體工程研究院工作。
院長助理劉宇協管大連理工大學-立命館大學國際信息與軟體學院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