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湖區

大通湖區

大通湖區,隸屬於湖南省益陽市,是益陽市下轄縣級行政管理區(非民政部正式批准的縣級行政區)。位於湖南省中北部,東鄰漉湖,南與沅江市相連,西北與南縣、華容縣比鄰。地形為典型的洞庭湖沖積平原,區內的湖泊、水面、溝渠縱橫交錯。地勢低洼平坦,地面海撥高程24~32米之間。轄4鎮2個辦事處,總面積384平方公里。大通湖區陸路由省道202線四通八達,水運經洞庭通江達海,地理位置優越。境內土地肥沃,是著名的商品糧、魚、棉、糖、麻和速生楊生產基地。12.4萬畝的大通湖是湖南省最大的內陸養殖湖,素有“三湘第一湖”之美譽。

建制沿革

大通湖區所在地域,早在6000年前,大溪文化時期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明朝初期乃是一片良田沃土。

1860年和1873年,荊江南大堤分別被江水沖開藕池口和松滋口,江水南下,淹沒大量古老堤垸和丘陵平原,此地變成澤國汪洋,為洞庭湖水域的一部分。長江水長年挾大量泥沙經藕池河和松滋、太平、調弦三口向洞庭湖傾注,使洞庭湖水面迅速縮小。

清光緒年間,此地屬常德府安鄉縣。

民國二年(1913)南縣建制後,大通湖沿湖堤垸及湖場荒洲分別隸屬南縣、沅江、湘陰、華容和岳陽等縣。1949年沿湖各堤垸全部潰決。

1950年3月,成立大通湖蓄洪墾殖管理處,隸屬於省農林廳。以接收原省孤兒院坐落於安仁垸的房屋大院為駐地,並接收原孤兒院在三千弓(今河口鄉安福村)的公產荒洲1萬畝從事墾殖。與此同時,省人民政府頒布《大通湖蓄洪墾殖區管理條例》,規定“大通湖邊界西至南縣之永康垸、泰安垸,東抵湘陰之野貓咀,南至沅江市寶三垸、普豐垸,北至南縣之天合垸、附和障一線五垸,湖面共約327平方公里,合49萬畝;舊垸洲土湖荒灘共約140平方公里,合21萬畝;總計約467平方公里,合70萬畝。”“大通湖區內土地全部屬於國營農場,在其尚無能力全部直接經營的情況下,準予臨時招墾。”

1951年1月成立大通湖農場籌備處。是年4月成立大通湖特區人民政府,與蓄洪墾殖管理處合署辦公。

1952年1月大通湖農場升格,與特區政府、管理處形成政、事、企三位一體的聯合組織,直屬省人民政府領導。是年,省公安廳到轄區內的增福垸(今金盆鎮),種福垸內的民和垸(今千山紅鎮)興辦勞改農場。

大通湖大通湖

1953年6月中共湖南省委決定將大通湖農場按副地(廳)級建制。

1956年大通湖農場改為縣(處)建制。

1957年冬經中共湖南省委批准,大通湖農場圍挽北洲子。

1958年設北洲子分場(1962年改稱第11、12分場)。是年冬,省公安廳從種福垸和增福垸撤走勞改農場。種福垸(民和垸)劃歸沅江縣管理,成立千山紅人民公社,鏇即改稱“地方國營千山紅農場”,併兼收原屬南縣河口鄉管轄的利厚、利貞兩垸。增福、有成、玉成、善厭等垸和沅江縣屬慶成鄉劃歸南縣直轄,鏇即併入大通湖農場,設第7、8、9分場。

1959年大通湖農場改為副縣(處)級,改屬南縣管理。

1961年大通湖農場恢復省管。是年,中國人民解放軍47軍劉善副軍長等一行人持中共湖南省委介紹信與大通湖農場協商劃地事宜,農場同意將尼姑湖(今南灣湖)劃給部隊。

1962年11月,經中共湖南省委批准,大通湖農場劃分為大通湖、北洲子、金盆3個農場,均屬省管。原大通湖農場第11、12分場劃歸北洲子農場,原大通湖農場的增福垸、南京湖、有成垸、玉成垸、四季紅等劃歸金盆農場。是年,沅江縣千山紅農場改屬省農墾局管理,改稱國營千山紅農場,為縣(處)級建制。

1963年4月初,南縣華閣公社大批農民到北洲子農場管轄的舵桿洲等湖洲打湖草作早稻田肥料,與農場湖洲管理人員發生糾紛並鬥毆。4月22日南縣與北洲子農場雙方代表簽訂協定,將舵桿洲、新蘆洲、長洲等湖洲水面無償轉讓給南縣華閣公社管理,北洲子農場東大堤向外延伸500米之內仍由農場管理。隨後,南縣與沅江縣劃分由北洲子農場轉讓的湖洲水面,以北道河為界,南面歸沅江縣,北面歸南縣。

1965年四季紅劃給沅江縣,安置安化縣柘溪水庫移民。

1969年11月,省農墾局撤消,翌年元月,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紅等農場改隸益陽地區,農場降格為副縣處級,歸口益陽地區農場管理局管理。

1978年省農場管理局成立,原省屬農場改由地區管理為主、省、地雙重管理。

1986年2月原有省屬國營農場恢復縣(處)級建制。

2000年10月,大通湖管理區正式成立,管轄範圍包括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紅等四大農場,各農場改建為鎮(其中大通湖農場改稱河壩鎮,其餘3場以原農場名為鎮名),以及沙堡洲辦事處(轄大通湖漁場)和南灣湖辦事處(轄南灣湖農場)。大通湖區管理委員會駐地設河壩鎮集鎮。

行政區劃

2014年7月,益陽市大通湖區轄4個鎮:河壩鎮、金盆鎮、北洲子鎮、千山紅鎮。

鄉鎮 下轄村 村民委員會 村民小組 社區或居民委員會 居民小組
河壩鎮 新山村、老河口村、新秀村、銘新村、新月村、芸湖村、芸洲子村、芸景村、芸象村、芸美村、三財垸村、三源村、三廣村、王家湖村、王業村、王興村、農五村、農谷村、農豐村、農登村、農樂垸村、河萬村、河眾村、河一村、河心洲村 25 62 3 8
金盆鎮 格子湖村、大東口村、興旺村、香稻村、增福村、南京湖村、友誼村、西湖浹村、金福村、騰飛村、王家壩村東堤村、有成村、慶成村、玉成村 15 45 2 6
北洲子鎮 向東村、順河村、科旺村、長湖村、東紅村、永興村、馬排村、向陽村、民樂村、龍河村、大灣村、中嶺村、北勝村、百利村 14 41 2 6
千山紅鎮 白龍村、利厚村、中洲村、利貞村、大西港村、小西港村、爛泥湖村、南河村、向南村、種福村、勝利村、小蓮湖村、伍家園村、民和村、十字港村、新裕村、東南湖村、金沙村、大西湖村、五七村、西洲村、大蓮湖漁場 22 54 3 8

以上內容來自: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通湖區地處湖南省北部,洞庭湖北隅,位於東經112°22′00″至112°43′45″;北緯29°4′52″至29°13′12″之間。東臨東洞庭湖,西接南縣八百弓鄉和青樹咀鄉,南抵沅江市北大、陽羅、四季紅、大同等鄉鎮,北界華容注滋口和南縣河口、明山等鄉鎮。

地質地貌

大通湖區地處湖沼平原,地面高程24~32米之間(吳淞口零點,下同)。

千山紅鎮境內各垸民國初年圍墾,(其中第五分場1967年圍湖1333.4萬平方米造田)。地面高程24~27丙米之間。

金盆鎮境內增福垸1924年圍墾,1955年開墾金盆北洲和南京湖,地面高程26~28.7米之間。千山紅和金盆兩鎮地勢低洼平坦,湖積物堆積較淺,一部分土地在耕作層就可見到第四紀紅色粘土。

河壩鎮境內原是藕池河東支向大通湖傾注的沖積扇,地勢北高南低。湖積物堆積厚度與沖積扇多條河流走向同步,北部及沿河兩岸約3~5米,南部及河床2~4米。西南角與金盆交界地帶耕作層可見到第四紀紅色粘土。地面高程26~31米之間,其中28~29米的面積占全鎮總面積的43.6%。

北洲子鎮1958年圍墾前處於藕池河東支的鬍子口河與隆伏河向東洞庭湖傾注的沖積扇,地表呈馬蹄形,北、西、南三面高,東面低。原河流沿岸高、河床低。地面高程26.63~32米,其中28~32米的面積占全鎮總面積的68.3%。湖積物堆積厚度西南角局部3~5米,其餘均在10米以上。

氣候

大通湖區屬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區。因地處湖南省三面環山,朝北開口馬蹄形地貌的北口上,南下寒潮易於入侵和滯留,具有春寒寡照、夏雨偏多、秋旱高溫、冬霜冰凍的特點。但因緯度較低,又系湖沼平原,境內氣候溫和,熱量充足,雨水豐富,四季分明,具有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的一般共性。夏秋兩季受東洞庭湖和大通湖內湖水面氣候的影響,地區性小氣候相對穩定。

水文

大通湖內湖水位冬季通過五門閘可排至26.5米,1957~2000年的44年中,夏秋兩季超防汛水位28.5米的有30年,機率68%,1988年達到29.97米,1995年30.17米,1996年、1998年達到30.2米。此時,市防汛抗旱指揮部下令,所有向大通湖排水的機埠一律停機。

東洞庭湖水位,隨長江和湘資沅澧的水位變化而漲落。據南道河觀測站資料,1949-2000年的52年中,超防汛水位32米的有28年,機率54%。歷史最高水位,1954年35.09米,(8月3日),1996年35.82米(7月22日),1998年36.2米(8月20日)。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大通湖區四鎮土地面積表(單位:公頃)
1986 1990 2000
河壩鎮 土地總面積 8898 8898 8898
其中:耕地 5675 5460 5279
北洲子鎮 土地總面積 4369 4369 4369
其中:耕地 2388 2368 2276
金盆鎮 土地總面積 4759 4759 4759
其中:耕地 2733 2710 2535
千山紅鎮 土地總面積 7490 7490 7490
其中:耕地 4329 3967 3816
合計 土地總面積 25516 25516 25516
其中:耕地 15125 14505 15897

以上內容來自:

土壤類型:大通湖區的成土母質屬河湖沉積物,來源於長江上游紫色頁岩風化物,其次是沅、澧兩水沿岸石灰岩風化物。PH值7.5~8.5之間,石灰含量5%~10%。適宜種稻、棉、甘蔗、麻類等作物,不適宜種茶葉等適酸作物。

土地質量:土壤養分平均含量:全氮0.125%、全磷0.067%,速效氮100PPM,速效磷8.5PPM,速效鉀112PPM。本地增施磷肥對農作物有明顯增產效果。

水資源

大通湖區大通湖區

大通湖區東臨東洞庭湖,與之交界的防洪大堤北超向東閘,南至五門閘,全長10350米,其中河壩堤段3100米,北洲子堤段2400米,金盆堤段2650米,千山紅堤段2200米;大通湖內湖是沿湖各鄉鎮最大的調蓄湖,現有大湖水面82.67平方公里(12.4萬畝),湖底海拔高程23.7~25米,夏秋季水深3~5米,冬春季1~3米。

各鎮境內原有湖泊河流均相繼改造建為養魚池,養魚水面到2000年分別為:大通湖3350畝,北洲子3150畝,金盆3461畝,千山紅6345畝。

區境內通航河流(含運河):河壩至老河口(鬍子口河西支),長7.5公里,底高25米,底寬20—40米。老河口渡口至塞陽運河航道,區境內長8.7公里,底高24.8米,底寬20米。四季紅至五門閘洪道,長16.4公里,底高24.8米,面寬200米。河口至大通湖水面航道,底高25米,底寬5米。北洲子十字溝至金盆洪道的向陽運河,長6.5公里,底高25米,底寬6~8米。陽羅至五門閘洪道,區境內長4公里,底高24.8米,面寬200米。千山紅北汀頭至五港子船閘航道,長7.7公里。

人口民族

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大通湖區4個農場共有常住人口82785人,源自全國23個省,108個縣(市)。分11個不同民族,264個姓氏。

2000年四鎮共有總人口90584人。大通湖漁場常住人口2326人,南灣湖軍墾農場常住人口2000人。全區常住總人口9490人。

截止至2013年12月,大通湖區戶籍總人口10.82萬人,比2012年增加0.13萬人,常住人口10.5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18萬人,鄉村人口6.35萬人,城鎮化率39.7%;人口出生率13.8‰,人口死亡率6.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1‰。

交通

大通湖區瀕臨東洞庭湖,處於益陽、岳陽、常德三市的中心地帶,陸路由省道202線四通八達,水運經洞庭通江達海,地理位置優越。

經濟概況

綜述

2013年,大通湖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3.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9.6%(比2012年,下同)。人均GDP達到31635元,增長8.9%。全區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0.2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7.64億元,增長12.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24億元,增長14.0%,地方財政收入占GDP比重達4.96%。

第一產業

2013年,大通湖區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32億元,增長(可比價,下同)3.0%。農業內部各行業協調發展,種植業產值104588萬元,增長0.3%;林業產值2035萬元,增長14.3%;牧業產值18038萬元,增長3.7%;漁業產值27283萬元,增長13.1%;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258萬元,增長3.0%。

第二產業

2013年,大通湖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86964萬元,同比增長10.8%。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60231萬元,同比增長10.9%,其中輕工業127338萬元,同比增長12.6%,重工業32893萬元,同比增長5.2%。

2013年,大通湖區完成建築業總產值9710萬元,比2012年增長20%,其中建築安裝工程產值9050萬元,增長22%,竣工產值9600萬元,增長19.5%,竣工率達95%以上。竣工房屋價值7020萬元,比2012年增長11.5%,建築業全員勞動生產率10.13萬元/人,比2012年提高5%。

第三產業

2013年,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3400萬元,比2012年增長13.6%。按行業分,批發業零售額22850萬元,增長13%;零售業零售額36598萬元,增長11%,住宿業營業額12319萬元,增長11%;餐飲業營業額11412萬元,增長11%。完成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4185萬元,比2012年增長15.2%;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6169萬元,增長9.5%。

經濟構成

工業和建築業

2013年工業生產穩定發展,產銷銜接良好,經濟效益逐步提升。工業銷售產值586964萬元,比2012年增長10.8%,產銷率99.7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1.95億元,比2012年增長18.9%;利稅總額3.05億元,增長12.6%,其中利潤總額0.86億元,增長20%。

固定資產投資

2013年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投資結構繼續改善。2013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6.54億元,增長34.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3.44億元,增長124.8%;第二產業投資14.6億元,增長20.8%;其中工業投資14.3億元,增長21.3%;第三產業投資8.5億元,增長24.7%。

房地產市場運行平穩。2013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8870萬元,比2012年增長22.2%。房屋施工面積13.96萬平方米,增長25%;商品房新開工面積7.66萬平方米,比2012年增長10.2%;房屋竣工面積9.55萬平方米,比2012年增長98.6%;商品房銷售面積7.74萬平方米,增長72.2%;商品房銷售額12405萬元。

交通運輸和郵電

2013年末公路總里程789公里,汽車客運站4個;營運客車192輛,營運貨車653輛。完成公路客運量79萬人次,客運周轉量3488萬人公里,分別比2012年增長5%和3%;完成貨運量90萬噸,貨運周轉量13568萬噸公里,分別比2012年增長5.8%和7.1%。

2013年完成交通基礎設施投資3965萬元。截止至2013年末擁有機動車14450輛,其中汽車1023輛,分別比2012年增長5%和6%。

國內貿易和旅遊業

2013年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3400萬元,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中,主要大類商品銷售增長情況為:金銀珠寶類增長12.7%;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17.1%;化妝品類增長10.1%;日用品類增長14.6%;食品飲料菸酒類增長38.8%;家電和音響器材類增長12.3%;汽車類增長9.3%;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15.8%。

2013年全區接待國內旅遊10萬人次,實現總收入12107萬元,比2012年增長8%;有星級農村飯店2家。

金融和保險業

2013年金融運行平穩。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餘額分別為240399萬元和109403萬元,分別比2012年增長12.7%和18.7%。短期貸款餘額81903萬元,增長0.6%,中長期貸款餘額21947萬元,增長70.0%。

2013年年末共有保險機構3家。2013年實現保費收入6023萬元,比2012年增長4.9%,其中財產保險收入561萬元,比2012年增長5.0%;人身保險收入5876萬元,比2012年增長13.1%。全年賠付款4359萬元,比2012年增長101%。

人口居民

人口得到有效控制。2013年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10.82萬人,比2012年增加0.13萬人,常住人口10.5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18萬人,鄉村人口6.35萬人,城鎮化率39.7%;人口出生率13.8‰,人口死亡率6.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1‰。

2013年末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餘額17.34億元,比2012年增長19.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21元,比2012年增長10.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95元,比2012年增長8.5%。城鄉居民人均收入12509元。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8443元,其中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消費支出1140元,占消費支出的13.5%。人均住房使用面積34平方米。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止到2013年12月全區擁有各級各類學校19所,在校學生8420人(其中高中1195人,國中2582人,國小4643人);畢業生1746人(其中高中345人,國中667人,國小734人)。義務教育、基礎教育、特殊教育均衡發展。幼稚園在園幼兒數1915人,學前三年幼兒入學率達88.5%。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入學率、鞏固率繼續保持100%,國中畢業生升學率為99.8%,高中教育毛入學率為80.5%,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3年。

醫療衛生

2013年末全區有各類衛生機構98個,其中醫院、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個,衛生防疫、婦幼保健機構各1個。年末衛生機構擁有床位550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16人。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普及率達100%。

社會保障

2013年年末參加養老保險人數為8.13萬人,其中:城鎮職工2.68萬人、城鎮居民2.29萬人、機關事業0.18萬人、農村居民1.07萬人、離退休人員1.91萬人;參加醫療保險人數為10.53萬人,其中:城鎮職工2.17萬人、城鎮居民3.43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4.93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4037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3823人;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2819人。全年發放各類救助補助金234萬元,幫扶困難民眾9830人次。10550名醫保患者列報住院費3500萬元,7198名城鄉低保人員獲得低保金1517萬元。

2013年全區新增城鎮就業1731人,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645人,開發公益性崗位127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11人,城鎮居民登記失業率為4.1%。培訓城鄉勞動力1510人,其中農村勞動力280人,城鎮失業人員180人,企業職工600人,創業培訓310人。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131萬元。

文化事業

大通湖的地方戲曲是花鼓戲,其中以千山紅花鼓戲劇團最為出名,1991年10月26日,千山紅花鼓戲劇團赴省參加湖南省第二屆“映山紅”民間戲劇節匯演,演出所創節目《水鄉鑼鼓》獲一等獎,並選為赴京匯演節目,1992年4月25日,該劇團《水鄉鑼鼓》在京演出獲優秀演出獎,受到文化部的嘉獎。

風景名勝

舵桿洲

大通湖大垸東大堤、北洲子東紅閘以北湖面,枯水季節露出一洲灘,形似舵桿,稱舵桿洲。洲土面積33. 3平方公里。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朝廷撥銀20萬兩,在距今東紅閘以東5公里處的洲土上,用條石砌築停泊石港,周長257丈,縱長5丈,高6丈,稱舵桿石台,為過往船隻及漁民避難躲風之所。台上建有廟宇,過往船民和漁民每逢登台必燒香祈求平安,廟前立一石碑,刻篆體字“洞庭現孤洲,西水向東流,江南一景點,勝似黃鶴樓”,石台基腳四角分別埋設四隻鐵牛。石台每年朝廷撥款維修,乾隆九年停止歲修,道光年間石台坍塌,後被附近堤垸修建橋閘取石陸續拆毀,現僅存遺址。

大通禪寺

大通湖區大通湖區

大通禪寺前身名曰肖公廟,主神為肖公菩薩。肖公字伯軒,生於元末、為俠義道,以

駕竹木排為業,後流落洞庭,定居於洞庭湖西北區域沉南兩縣交界處之一小窯堡上(今南灣湖部隊農場場部所在地),肖公為人好善樂施,疏財仗義,深受廣大漁民愛戴。因朱元璋想雄霸天下,推翻元朝,在一次戰役中,因孤軍血戰,兵敗洞庭湖的大通湖一帶,身處危亡之際,肖公挺身相救,並護送其安全脫險。明朝建立,洪武正統,深感肖公護駕有功,詔封王爺,肖公歿後,再次赦封肖公菩薩,下詔命鄉人建廟供奉,享受人間萬年香火。

大通湖生態旅遊度假區

大通湖區大通湖區

大通湖漁場是即將開發的大通湖生態旅遊度假區,位於大通湖區西北12公里處,是

南洞庭世界級濕地資源保護區核心景區之一,地處環洞庭湖旅遊精品線路的中端。大通湖是洞庭湖的湖中湖,於新石器時代已成雛型,據測定距今6000年左右,大通禪寺的肖公傳奇傳承著悠久的佛教文化,相傳肖公是明初洞庭湖一帶的武俠,當年朱元璋兵敗被陳友諒追趕,肖公奮起抵殺,救了洪武帝性命。皇帝登基後,封肖公為王,肖公暮年,榮歸故里,仍行俠鄉梓,卒於洞庭湖。皇帝感恩御賜碑文,現石碑尚存。

三仙廟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金盆農場東端的增福垸乃洪荒一片,蘆葦叢生,野蒿遍布,湖裡淤泥深不知底,當時有一捕魚老漢在此荒洲毗鄰的南京湖捕魚,夜間猛然瞧見南京湖中央拱出一條水蟒,訊息傳開,鄉民懼之,便齊心合力於洲中高處壘泥作基建廟以祭,取名三仙廟。

大通湖文化概況

大通湖農墾文化 大通湖大垸於1951年3月建立國營大通湖農場,是為湖南農墾事業興起的開端,農墾精神就成了農墾拓荒人在大通湖這片蠻夷之地譜下的恢弘壯歌。“創業、團 結、守紀、奉獻” 這八字箴言,被勤勞勇敢的農墾人烙進心靈,化為力量,把荒灘變成了良田,把河澤變成了魚塘,在這荒蕪人煙的洞庭湖之上,用雙手建設出了美好的家園。

拓荒建場的創業過程是何等艱難,在當時艱苦的條件下,農墾人用“戰鬥”這個詞詮釋創業的全部。如:春耕戰鼓、秋收戰場、防汛戰線、冬修戰地、兵團作戰、聯合作戰、連續作戰、投入戰鬥、結束戰鬥……農工稱為“戰士”,一起共過事的稱為“戰友”。防汛搶險,手挽手在洪水中堵缺口打抱圍算不算戰鬥?餐風飲露、圍湖開荒,冰天雪地里築堤開溝、壘壩搭橋與戰鬥所差幾何?田間勞動如搶收、搶插、搶風暴,那緊張和激烈,那種堅決果敢,那種奮不顧身,簡直就是衝鋒陷陣、赴湯蹈火一般。農墾人都曾經參加過這些戰鬥,在大通湖這片廣袤的農墾戰場上,練就了多少身經百戰、意志如剛、無堅不摧的農墾戰士。

農墾人深知,越是困難的環境,越要團結一心,相互包容、相互幫助,就能戰勝一切困難。大通湖墾區人口來自五湖四海,有知青、移民、下放職工幹部等,籍貫涉及23省市。為回響“上山下鄉”的號召,“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插隊落戶的知識青年成為農場一支特殊的人群。和睦相處的歲月是令人難忘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插隊知青離場返城,多少人熱淚盈眶,握著為之送行的農場乾群的手,心情難以平靜,激動得不知該說什麼好。1984年春天,金盆農場黨委宣傳部曾經收到一位長沙知青的來信,盛讚他在農場插隊的那些日子,信中說道:“教我一手執鞭一手扶犁催打牛屁股翻耕生荒地使之開花結果的土地,為我排擠毒膿包紮傷口敷貼膏藥然後悄悄洗滌一身泥漿衣褲晾在禾場的土地、苦樂與共難捨難分的土地——大通湖農墾,我的第二故鄉呵!”這不是一個人的心聲,這是所有插隊知青的心聲。

沒有農墾人鐵一樣的紀律性和無私奉獻,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大通湖區如此廣袤的良田。1955年秋收以後,為了進一步圍湖拓荒發展農場,圍墾王家湖的戰鬥打響了。一米深的淤泥里,把漬堤築起來,排水乾支渠是用“指甲鍬”一鍬一鍬將污泥從渠底拋向渠岸開挖出來的;難工段要排樁,運土填築,往往是壘了上去又垮下來,反反覆覆,最後才成堤。寒風刺骨,雨雪紛紛,赤腳上陣,其艱苦情狀可以想像,但農墾人沒有一個退縮,再苦再難,也按時出工,按質完工。4000多名農墾職工經過一個冬春苦戰,長達44公里原漬堤終於修築起來, 2萬餘畝肥沃的良田墾殖成型,大通湖農場耕地面積增至10萬畝以上。王家湖的圍墾,是大通湖農場拓荒建場的典型事例,守紀、奉獻的品德在農墾戰士身上猶如金子,閃閃發光。

有人曾為農墾人寫過一首詩:老繭送走歲月,風霜催熟夢想。湖洲變成桑田,金波稻浪連天。銀鋤挑戰月光,鐵臂驅趕荒涼。雁聲落,機器鳴,唯有墾軍繁忙。玉樹連結千村,電站鎖住蛟龍。水隨人意流淌,路暢民歡太平。糧油棉豬魚糖,商賈運往四方。昨日流入長河,一代農墾如歌。

歷經半個世紀的農墾事業創下了輝煌業績,農墾人的貢獻和農墾精神將永載史冊。新區站在新的起點上,區內廣大幹群勵精圖治,高歌猛進,共建和諧,同奔小康,開創新的美好前景,大通湖這片寶地如鑲嵌在洞庭湖平原上的璀璨明珠,必將放射更加耀眼的光芒。

大通湖的地方戲曲 大通湖的地方戲曲主要是花鼓戲,其中以千山紅花鼓戲劇團最為出名,1991年10月26日,千山紅花鼓戲劇團赴省參加湖南省第二屆“映山紅”民間戲劇節匯演,演出所創節目《水鄉鑼鼓》獲一等獎,並選為赴京匯演節目,1992年4月25日,該劇團《水鄉鑼鼓》在京演出獲優秀演出獎,受到文化部的嘉獎。

大通湖的文物 1990年大通湖農場二分場三隊職工在王家壩打屋場地基時,刨開表土發現了一些石器和陶器碎片,經文物部門考證,系新石器時代的遺存,屬“大溪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南縣人民政府當即確定為“王家壩遺址”,劃定5600平方米麵積作為文物保護區,1992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益陽地區文化局、博物館組織大面積發掘,出土大量“大溪文化”遺存,據分析,當時此地不僅有先民繁衍生息,而且其地域開始向水網沼澤發育,實為洞庭湖的起源。

大通湖大垸東大堤、北洲子東紅閘以北湖面,枯水季節露出一洲灘,形似舵桿,稱舵桿洲。洲土面積33. 3平方公里。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朝廷撥銀20萬兩,在距今東紅閘以東5公里處的洲土上,用條石砌築停泊石港,周長257丈,縱長5丈,高6丈,稱舵桿石台,為過往船隻及漁民避難躲風之所。台上建有廟宇,過往船民和漁民每逢登台必燒香祈求平安,廟前立一石碑,刻篆體字“洞庭現孤洲,西水向東流,江南一景點,勝似黃鶴樓”,石台基腳四角分別埋設四隻鐵牛。石台每年朝廷撥款維修,乾隆九年停止歲修,道光年間石台坍塌,後被附近堤垸修建橋閘取石陸續拆毀,現僅存遺址。

大通湖區境內南灣湖軍墾農場一帶,地名肖公廟。元末明初之際,該地系沼澤洲灘,曾建有一座規模很大的廟宇,壘石築土為台,廟居台中,樹木蓊鬱,香菸繚繞,在洞庭湖區名氣很大。傳說朱元璋與陳友諒交戰,在該地兵敗勢危,得行俠仗義的船民肖伯軒救助,登基後修建肖公廟奉祀。後經滄桑,廟宇漸毀。清嘉慶四年(1800年),洲民247戶籌資重建,一時香火旺盛,各地朝拜者絡繹不絕。現存殘碑一方,立於軍墾農場場部院落內並受到保護,常有信士朝拜。殘碑字跡斑駁,碑額“萬古流芳”字樣及浮雕圖案清晰可辯。2003年在其北側大通湖大水域邊新建“大通禪寺”,專辟“肖公殿”享祭。

大通湖的文學作品 由原金盆農場退休幹部袁定隆創作的《三代女人》,是第一部描寫大通湖農墾興衰的長篇小說,由香港天馬出版社出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