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河鄉

大通河鄉

大通河鄉位於饒河縣城西南10公里,是一個沿江鄉鎮,東臨烏蘇里江,沿江一線總長31公里,南至葦子溝與五林洞鎮相連,西與永幸、大岱林場接壤,北與饒河農場、饒河鎮為鄰。鄉域總面積2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總計7萬畝,占全鄉總面積的16% 。大通河鄉屬縣內第四積溫帶,有效活動積溫2100℃—2400℃,無霜期在105—120天之間。大通河鄉下轄7個行政村、10個自然屯,鄉域內有縣屬苗圃和通河林場兩個單位的施業區,有國有森工林場兩個,總計1172戶,人口為3812人。其中多數為漢族,也有部分滿族、朝鮮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大通河鄉地處烏蘇里江沿江一帶,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多為山地林帶,分屬於本縣林場和森工林場施工區,森林覆蓋率達56%。東部地勢較為平緩,尤其沿江一帶多為低凹易澇地塊。鄉域內有三條小河自西部山地向東流入烏蘇里江,從北到南依次為小別拉炕河、韓家店河、大別拉炕河。境內多山,最高山峰為鎮江村西南方的旭山,俗稱西南大頂子,海拔557.1米。

基本信息

大通河鄉是祖國東北疆邊陲的一個典型邊境鄉鎮,位於饒縣城西南11公里處,鄉域面積271平方公里。東臨烏蘇里江,南至葦子溝,西與永幸、大岱林場接壤,北與饒河農場三連、饒河大隊相鄰。地理坐標東經137°20′18″,北緯46°36′22″。全鄉轄區7個行政村,10個自然屯,總人口3872人,其中農業人口2900人。
大通河鄉駐地,原名“十八里店”。中華民國時期,曾有人於此開設旅店,因距縣城18華里,故稱“十八里店”。東北淪陷後,日本侵略者強行“並戶歸屯”,房屋被毀,居民被趕走。1974年外地流入受災農民先後建立了青山、前哨(通河)、永利、永合等一些新的居民點,隸屬永樂公社管轄。1975年9月,從永樂公社劃出,成立前哨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時,因其地位於大通河南岸,故更名為大通河公社。1984年4月,改為大通河鄉。
現有耕地4000公頃,森林覆蓋率56%,氣候屬於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位於第四積溫帶,無霜期為105—125天,有效活動積溫2100℃—2400℃。一條貫穿饒河至鎮江30公里的四級沙石路,北經三連到饒河,南至鎮江村與永幸——江邊國防路相連。全鄉村村通路、通電、通電話、通有線電視、通郵,並且已有7個自然屯吃上衛生潔淨自來水,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所屬7個行政村的文明村建設均在縣級文明村標準以上,本鄉也已進入市級文明鄉鎮之列。全鄉民俗醇正,社會安定。
大通河鄉整體經濟運行平穩,農業總產值達到2501萬元。糧豆薯總產量達到3001萬斤,鄉鎮企業總產值達2372萬元,全鄉財政總收入156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380元。
大通河鄉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鄉鎮,現有耕地6萬畝,其中水田15000畝。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審時度勢,立足鄉情實際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鄉黨委、政府班子共同確定了鄉經濟發展整體新思路;依託“四邊”優勢積極發展“一稻四經三庭院”的特色種植業和“兩黑、一白、一黃、一珍”的特色養殖業。努力實施“良種工程”、“綠色工程”、“訂單工程”、“特種產業工程”。引進“合豐25”、“合豐35”、“北豐11”、“合豐40”等優良大豆品種,引進“空育131”、“龍粳8”、“上育418”等水稻良種,玉米以“合玉14”、“龍丹8”為主栽品種,大麥以“龍麥26”為主栽品種,全鄉四大作物品種優良率達95%以上。形成萬畝綠色水稻、大豆生產基地,努力發展訂單農業,訂單面積達到總耕地面積的一半,形成萬畝大麥生產基地,台灣毛豆示範區、白瓜籽示範區,美國紅提葡萄示範區,為引導農民進入市場,以團體力量搏擊市場,成立了“大通河鄉綠色農產品銷售合作社”。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系列服務,保護農民利益,增加了農民收入,形成以青山村為中心的林果業專業村,出現了蘑菇、猴頭、地栽木耳、美國毛榛、草莓、人參等特色種植業,以通河村為主的蔬菜基地具備了規模開發條件,擴大瓜果、蔬菜產銷規模,滿足縣城,擴大出口,採取精包裝打入俄方市場。
“打綠色牌,走畜牧路”積極扶持發展畜牧業,研究出台了大力發展“牛、羊、蜂”的決定,利用本地的山邊優勢和豐富的草資源,扶持發展“西門達爾”肉牛養殖,在養牛專業戶陳良和其它3戶專業戶的帶動下,目前全鄉黃牛已達480餘頭,絨山羊從原來的100餘只發展到5000隻,給農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利用資源及無環境污染的有利條件,積極發展養蜂業引導農民養殖東北黑蜂,現已發展到近千群,產品遠銷德國,建起雙瘠臀優質品種養豬場兩處一百餘頭,池塘養魚生產已在該鄉初見成效,“三笨”養殖正被民眾進一步認識並向著小群體大規模方向發展,通過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和訂單農業的快速發展,該鄉被縣政府授予全縣訂單農業先進鄉、全縣農村經濟目標考核第三名,使全鄉經濟在結構調整中穩步發展。
鄉鎮企業蓬勃發展,成為鄉經濟新的增長點。目前,大通河鄉個體私營鄉鎮企業已達50餘家,從傳統的飲食服務業、商業到交通運輸業、木材加工業、糧食加工業、副食品加工、糖化飼料加工等,產業鏈條加長,形成一業帶多業齊發展的新格局。鄉企總產值達2372萬元,創利稅33萬元。逐漸成為鄉級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鄉鎮企業的發展,加快了全鄉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增加了農民收入,從而加快了農村產業化進程,而且容納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民致富步伐。
大通河鄉的小城鎮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協調發展。鄉黨委、政府推進“城鄉建設工程”加快鄉鎮建設步伐,幾年來,用於村鎮建設資金達400萬元,全鄉公路四通八達,四季暢通。養護饒河縣城至鎮江村四級沙石路30公里,達到路面平整路況良好。籌資接建政府130平方米的辦公室,改建擴建廣播電視文化服務中心80平方米,增添配齊內部設施。為鄉中學建造9平方米的圖書室,新建太平、通河大橋二座,新打自來水深井3眼。鄉政府所在地先後完成了政府院落120餘延長米的鐵柵欄工程;完成中心路段兩側的石頭邊溝工程和路燈設施,鋪設水泥預製塊院落900餘平方米,並且對路兩側的規劃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規範了集市貿易場所,完成了永利村飲水井的淨化工程,達到飲用標準,投資5萬餘元,解決通河村和鄉直機關的飲水問題,並且保證了蔬菜基地的用水。
經過不懈的努力,大通河鄉率先在全縣實現了程控電話鄉和有線電視鄉,實現“六通”,自來水入戶率達70%以上,電話普及率95%以上,有線電視普及率達95%以上,幾年來,對教育投入200餘萬元,全面改造了6所中國小。為鄉中學建成了圖書閱覽室、微機室、實驗室,配備了學習設施,達到了教學規範化標準。村衛生所、鄉衛生院都達到標準化,為全鄉幹部、民眾創造了良好的醫療、保健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